金秀英
摘 要:聽的能力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日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今后在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中能夠靈活運用日語進行口語交流和書面表達,因此,日語聽力課程作為一門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尤其重要。
關鍵詞:日語聽力;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一、聽力教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單一化
當前大部分聽力教程還是以“教師播放音頻資料→學生做題→講解答案→再聽一遍錄音→檢查答案”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使在使用多媒體設備,但是電腦僅僅只作為一臺錄音機使用,學生只停留在單純的做題上,聽后不再對聽力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和擴展,忽略了聽力材料的實際應用,那么聽力課程設置的目的也就未能達到。
2.教學內容單調
大多數(shù)教師在上聽力課的時候只是按照教材來進行,按部就班地講解書本上的內容,沒有選擇性,也沒有擴展,使得聽力課堂顯得單調、枯燥,課程教學內容單一,沒有創(chuàng)新,而無法激起學生對聽力課程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上課就會缺少激情。
3.教學活動單向化
聽力課堂大多是以教師放錄音和教師講解為主,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偏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基本要求,學生只是在一味地聽錄音,導致無法提高學習熱情,更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就會導致學習不主動,不預習,不復習,也就無法提高學習能力。
二、采用新的教學模式
聽力教學的重要性就在于“聽”是人們進行語言交流的第一前提,因此,需開發(fā)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授課過程中的教學模式應以教師講授為引導,以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為任務,以學生為主角的課堂活動,以教師的提問與點評為師生互動。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
1.導入型教學模式
導入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師可以在聽錄音之前給出課文標題或是提出幾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對聽力內容進行預測,有方向性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這樣有目的地去聽,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聽力效果。學生在解答完問題之后,也會獲得成就感,進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2.互動型教學模式
在日語教學中采取互動式教學法,不僅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而且還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降低課堂學習的焦慮感,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聽力課堂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就某一個話題,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觀點、意見等。比如我們在講到《周末計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下自己的周末計劃,也可以由教師先談談自己的周末安排,這樣師生之間可以互相了解,增進感情,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擴展型教學模式
日語聽力課中可以選取當前比較有人氣且合適的影視資料作為課外內容。影視資料作為一種視聽材料,比起傳統(tǒng)的聽力資料,可以增強學生的視覺意識。電影作為一種將聲音和圖像相結合的,能夠體現(xiàn)一定文化背景的影視資料,將其引入聽力課堂時,最基本的優(yōu)點就是為我們提供多種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且電影中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能夠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器官去捕捉各種信息,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使用語言交流和表達思想的機會,其關鍵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合作來完成任務,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式課堂內活動可按小組為單位進行,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為學生指引正確的學習方向。
在日語聽力課程的教學中,應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也應由講授者轉為啟發(fā)者、引導者、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或者觀眾,鼓勵和帶動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采用以上提到的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多種相結合的方式,其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封玉芳.任務型語言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
[2]張乃禹.以電影為手段的韓國語聽力授課方案研究[J].科教文匯,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