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以本土時政新聞為主的新聞客戶端,“內蒙古”客戶端成為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矩陣中的重要一環(huán)?!秲让晒趴蛻舳恕吧钲谖牟比诤蠄蟮婪治觥芬晃模瑢让晒趴蛻舳恕吧钲谖牟比诤蠄蟮肋M行了分析探討,同時對本次融合報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
網絡評論憑借其靈活的形式和多變的文風,以及各種特性等深深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對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著重大的作用。本期另外一篇論文《試論網絡評論的特點及其影響》,作者就網絡評論擔負著塑造網絡清潔性和穩(wěn)定性的重要任務進行了探討。正如作者所說:真正好的網絡評論,是講原則的、負責任的。
【內容提要】本文對內蒙古客戶端“深圳文博會”融合報道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在融合多媒體手段提升報道效果、開設新聞專欄集中報道優(yōu)勢、整合傳播渠道打造報道聲勢等方面亮點突出,同時對本次融合報道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客戶端 深圳文博會 融合報道
2016年6月,為適應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需要,內蒙古日報社對其原有的“你好·內蒙古”客戶端進行改版升級,全新的內蒙古客戶端正式上線。作為以本土時政新聞為主的新聞客戶端,內蒙古客戶端成為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矩陣中的重要一環(huán)。
自上線以來,內蒙古客戶端不斷積極探索,在融合性報道、移動化直播和可視化呈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2017年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內蒙古自治區(qū)共有29家文博部門和文創(chuàng)企業(yè)亮相文博會。內蒙古客戶端特別制作推出了“深圳文博會”融合報道專欄,對“文博會”的盛況和我區(qū)參展單位的優(yōu)異表現進行了報道。本次報道在融合新聞報道的理念、方式等方面均有不錯的表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及時總結本次報道的經驗和問題,對于提升內蒙古客戶端的融合新聞報道能力有著積極意義。
一、內蒙古客戶端“文博會”融合報道的亮點
(一)融合多媒體手段提升報道效果
內蒙古客戶端在對深圳“文博會”的報道中,融合使用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報道手段,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了“文博會”的精彩瞬間。特別是短視頻報道方式的應用,在吸引受眾觀看興趣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受眾的現場感,增強了信息傳播的效果。
而在融合新聞多媒體報道手段的配合方面,本次報道也做出了一定探索。比如在《文博五天聞》首日的報道中,對于內蒙古29家單位參加深圳“文博會”的新聞呈現,就采用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報道手段交相配合。在文字標題之后即配以“文博會”開幕式的短視頻,以開幕式精彩的視聽瞬間吸引受眾的關注,后文中利用文字對內蒙古29家單位的參展情況進行簡明介紹,再配以我區(qū)展品的特寫圖片,細致描摹內蒙古文創(chuàng)產品的精美設計和獨特創(chuàng)意。文字、圖片、視頻各自發(fā)揮其信息傳播中的優(yōu)勢,全方位調動了受眾的信息接收通道,又在交互融合中完整地呈現了新聞事件的核心信息。再如《向“匠人致敬”》這篇報道中,也是采用了視頻和圖文配合的報道方式,深入刻畫了默默無聞、初心依舊的蒙古族文化匠人形象,也揭示出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不竭的動力和源泉。在拓寬報道容量的同時,也開掘了報道的深度。
(二)開設新聞專欄集中報道優(yōu)勢
為全面展現本次文博會的盛況和我區(qū)參展單位的優(yōu)異表現,內蒙古客戶端特別開設了《文博五天聞》專欄,集中報道“文博會”相關時訊。五天的會程中,《文博五天聞》專欄共發(fā)布報道17篇,內容涉及內蒙古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狀況、民族文創(chuàng)產品風采、參展單位貿易洽談情況和參展人員間的學習交流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再現了深圳“文博會”上內蒙古民族文化的耀眼瞬間和內蒙古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勃勃生機。
(三)整合傳播渠道打造報道聲勢
在本次“文博會”的報道中,內蒙古日報社以“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fā)布”的融合理念為指導,整合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種傳播渠道進行相關信息的發(fā)布和推送,形成了立體化、廣覆蓋的報道聲勢。真正在本次報道中,推動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從相“加”邁向相“融”的進程。在保證傳播廣度的同時,也不斷探索報道深度,牢牢將報道視角鎖定“文博會”上的內蒙古風采,圍繞著文創(chuàng)產品、匠人精神、傳統文化新脈搏等各個層面進行深入開掘,全面展示民族文創(chuàng)亮點,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底蘊。
二、內蒙古客戶端“文博會”融合報道的問題
(一)用戶意識不足,互動性欠缺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重要內涵之一,這對于媒介融合時代的傳媒運營至關重要。以用戶為核心,樹立互動意識、服務意識,才會爭取到用戶的關注。通過對本次“文博會”各家媒體報道的觀察,筆者發(fā)現,深圳新聞客戶端在尊重用戶思維方面表現優(yōu)異:一方面,報道語言“個性化”“接地氣”成為其亮點,“厲害了,我的娃”“心水”等網絡語言的使用拉近了與用戶的距離;另一方面,采用直播形式報道“文博會”,用戶可以隨時進入直播間參與討論,互動性大大提升。相比之下,內蒙古客戶端的“文博會”報道中,用戶意識稍顯不足,時政新聞偏硬的語言風格仍然占據主導,互動渠道也比較單一,只有文末評論一種方式。
(二)報道內容創(chuàng)新不足,播報樣態(tài)較為單一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報道內容的新穎、播報樣態(tài)的多元和呈現方式的多樣,這樣才能實現信息傳播效果的有效提升。在深圳新聞客戶端的“文博會”報道中,各種報道手段多管齊下,文字、圖片、數據新聞、視頻、網絡直播,多手段聯動,多媒體傳播,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融媒體報道范本。反觀內蒙古客戶端對本次“文博會”的報道,在全部的23篇報道中,純圖文報道18篇,僅有5篇報道包含視頻,播報樣態(tài)稍顯單調。而在報道內容方面,也還是在圍繞本次“文博會”的盛況、我區(qū)參展單位概況和文創(chuàng)產品特點等方面做文章,真正如“匠人精神”這種能觸及民族文化發(fā)展和民族文化保護之間關系的議題并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體議程設置能力的欠缺。
(三)媒體融合程度不足
媒介融合要求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實現傳播渠道的融合、生產流程的融合和運營機制的融合。一直以來,內蒙古日報社都在努力踐行“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fā)布”的融合理念,“中央廚房”采編平臺、多元新聞發(fā)布端口、音視圖制作中心等融媒體基礎設施初步建成。但是,在本次“文博會”的報道中,整體的融合程度稍顯不足,“一次采集”的報道內容只是簡單的復制分發(fā)在報紙、網站以及客戶端等多元平臺上,并未能根據不同媒體平臺的特質進行量體裁衣式的加工,“多次生成”也沒有能夠很好地實現。
三、內蒙古客戶端融合新聞報道的改進建議
(一)根據不同傳播端口量體裁衣打造新聞產品
移動互聯時代,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各種可穿戴設備層出不窮,“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移動化信息傳播與接收已成為生活常態(tài)。而新聞客戶端、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傳播渠道也已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傳統的報紙、電視也開始逐漸與網絡融合。移動互聯時代,根據不同傳播載體的傳播特質量體裁衣打造新聞產品,是滿足新媒體時代用戶需求、提升新聞報道表現力和吸引力的必然選擇。
新聞客戶端功能比較完備、信息容量大,適合將各類資訊進行聚合式的呈現,以充分滿足用戶各類信息需求。而微信公眾號具有依托熟人關系的閉環(huán)傳播特質,因此在此類平臺上發(fā)布的內容,需要在吸引用戶注意力的同時能夠引發(fā)分享行為,那些具有趣味性、服務性和知識性的新聞產品相對適合此類平臺。例如:“深圳新聞網”微信公眾號在“文博會”期間推出的報道《文博會震撼來襲!一張手繪圖帶您玩轉文博寶安》,手繪的展示方式極具吸引力,出行指引、展館介紹等內容服務性十足,引發(fā)用戶分享、轉發(fā)行為,依托社交網絡擴大了傳播范圍,實現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因此,熟悉各新聞傳播端口的特性是實現“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發(fā)布”融合報道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媒體不斷提升新聞的選題策劃能力和議程設置能力。這樣才能改變“一次采訪、一次寫稿、多次使用”的報道現狀。
(二)充分利用用戶生產內容,增強平臺互動性
融媒體平臺的作用就是打破時間、空間界限,使資訊無限接近用戶,而用戶在融媒體新聞傳播中的角色遠不止于信息接受者,更是新聞生產過程的參與者。在內蒙古客戶端對于“文博會”的融合報道中,信息生產主體主要集中在記者、編輯手中,用戶的參與程度極低。如能引入網絡直播、話題討論等方式將會極大地增強報道的互動性、提升報道的影響力。
根據筆者對內蒙古客戶端“文博會”報道議題的觀察,“向匠人致敬”等議題非常適合采用網絡移動直播的報道形式。移動直播是對新聞現場的再塑造,以往的視頻報道雖然生動形象但是囿于視頻本身已經剪輯、加工完成的閉合性特質,用戶并不能獲得強烈的現場參與感。而直播是一種相對開放式的呈現方式,主持人手持移動設備進行現場采訪、邊采邊播,不受導播和固定設備的限制,視角更加靈活。用戶則可以隨時進入直播間與主播互動,用戶的提問、留言、打賞都將成為報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改變報道的進程。利用直播不僅可以完善報道視角、豐富報道內容,還可以增進傳播的互動性,提升報道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開通網站或微博討論話題也是增強報道互動性的一種途徑。例如開通“文博會”的相關微博話題,利用微博的開放性、聚合性特征,吸引用戶參與討論,使之成為融合報道的有機組成部分。綜上,在新聞生產者和用戶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將用戶生成的內容有機融合進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是實現良好新聞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可視化技術,豐富報道樣態(tài)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報道樣態(tài)的新穎性、多樣性需求更加突出,以往簡單的圖文報道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信息消費需求。在“文博會”的報道中,報道樣態(tài)還可以選擇運用H5、圖表、動畫、動漫、VR等可視化呈現方式生動、形象、立體地展示新聞主題,將視覺傳播技術和藝術深度融合進新聞報道中,運用全感官式的敘事模式呈現新聞事件,充分調動用戶的感官體驗,有效提升新聞傳播效果。以5月15日發(fā)布的報道《文博會閉幕,內蒙古代表團收獲滿滿》為例,作為“文博會”閉幕盤點式的報道,其涉及的報道對象種類多、數量大、范圍雜,適合將報道樣態(tài)從單純的圖文形式拓展為多樣態(tài)表現形式,從而提升報道整體的可讀性和悅目感。
參考文獻:
[1]黃妙妙. 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J].新聞研究導刊,2015(03).
[2]吳少敏.論融媒體語境下高考報道的路徑創(chuàng)新[J].新聞研究導刊, 2016(07).
作者簡介:何欣,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劉艷婧,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