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作為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不僅以其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展現(xiàn)著對哲學生活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生死觀詮釋著面對生死抉擇的智慧。他被后人廣泛的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一生都致力于對善和美的追求。因此,他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同時,在《申辯篇》中,柏拉圖還原了蘇格拉底被審判的真相,向我們更好的展示了他對生死的認知、實踐及超越的思想,為我們探究蘇格拉底之死提供了新的視角。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以“腐蝕青年人的心靈,相信他自己發(fā)明的神靈,而不相信國家認可的諸神”的罪名被指控。他若憑借自身能言善辯的特質(zhì),蘇格拉底完全有機會拋去這些所謂罪名。但他在申辯過程中,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用討好法官的方式為自己辯護,正如《申辯篇》中所提到的“我拒絕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講話,我也不認為自己由于面臨危險而必須放棄耿直,我對我的申辯方式并不后悔。作為這種申辯的結(jié)果,我寧可去死也不愿用別的方式來換得活命”。他激怒了審判者,最終法庭表決予以其死刑。這是導致蘇格拉底死亡最直接的原因。然而面對死亡他沒有一絲害怕與恐懼,因為他明白他作為神的使者,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還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亡恰好就是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在飲完毒酒后,他安靜的離去了。
一、蘇格拉底生死觀形成、踐行及超越的原因分析
首先,他自身的經(jīng)歷是導致他形成獨特生死觀的原因之一。蘇格拉底一生經(jīng)歷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由盛到衰的全過程。他出生在希波戰(zhàn)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利克里的盛世,當時學術(shù)氛圍濃厚,智者云集在雅典,給民主制度的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辯論的新風尚的時期。蘇格拉底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系。然而由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爆發(fā),蘇格拉底作為一名愛國主義者他毅然決然的三次參戰(zhàn)遠征,戰(zhàn)爭殘酷慘烈的現(xiàn)狀沖擊了他對當時雅典社會的認識,深深地影響atUp/AykrLpa5gcVunut/g==了他的價值觀。
其次,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是促使他踐行生死觀的原因之二。蘇格拉底的后半生經(jīng)歷了雅典民主政體的衰落時期。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之后,雅典當時人性的墮落,統(tǒng)治的無能警醒了蘇格拉底的深思。他看到民主制的缺陷,比如:只要經(jīng)過公民大會的同意任何人都具有審判的權(quán)利,盡管他們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來自不同行業(yè)。這樣增加了審判的隨意性。多數(shù)公民在受到政治家蠱惑以及利益的驅(qū)使之下,逐漸變得麻木,失去了區(qū)分善惡是非的能力。民主制度無形之中被少數(shù)人所掌握,整個雅典的政治環(huán)境渾濁不堪。蘇格拉底看到這樣的情況,他認識到要用行動喚醒人們做出理性的生活判斷,就像文中所說的“就讓我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我整天飛來飛去,到處叮人,喚醒、勸導、指責你們中的每一個人?!?/p>
最后,他一生中對善的追求是敦促他超越生死觀的原因之三。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善這個哲學信念,在他看來,善的就是好的,就是值得追求的,善本身就是幸福。他的使命就是要引導人們?nèi)プ穼さ滦缘纳?,在實踐中實現(xiàn)善的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他根本不懼怕死亡,對超越生死觀有了實質(zhì)性的認識。他認為死是哲學家最好的歸宿,只有生前不斷的反思,對美善的不斷追求,完善自己的靈魂,才能在死后靈魂與肉體脫離時獲得最大的幸福即善。
二、蘇格拉底生死觀的解讀
(一)生死觀之認識
在人們看來死亡是一件讓人害怕的事情,大多數(shù)人都以一種畏懼之心對待死亡。但蘇格拉底恰恰相反,他并不懼怕死亡的原因在《申辯篇中》有三點體現(xiàn)。其一,他一直秉持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求知態(tài)度,他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怕死只是不聰明而以為自己聰明、不知道而以為知道的另一種形式。沒有人知道死亡對人來說是否真的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彼运⒉粦峙滤劳?。其二,在他的人生觀中,他有著堅定地信念與個人生活態(tài)度,他認為“逃避死亡并不難,真正難的是逃避罪惡,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逃得掉的?!边@種生活態(tài)度更好的向我們展示了蘇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心安理得赴死的決心。其三,蘇格拉底把死亡分為了兩種情況,“它或者是一種湮滅,毫無知覺,或者如有人所說,死亡是一種真的轉(zhuǎn)變,靈魂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痹谒磥硭劳鋈缯撌卿螠?,遵循自然規(guī)律正常的生老病死還是靈魂的移居,都是幸福的。肉體即將死去,而靈魂得到了永存。他對生死的認知傳遞給我們一種啟示,面對生死,我們更應該理性、直面、樂觀的去接受,自信的看待死亡。
(二)生死觀之實踐
蘇格拉底以堅定的信仰以及內(nèi)心深處迫切的渴望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歇的實踐哲學。他把對哲學的研究視為自己終生的事業(yè)。在追求信仰過程中,他發(fā)揮了自己“虻子”的作用,到處叮人,企圖喚醒,規(guī)勸每一個人,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德性生活的向往,實現(xiàn)美和善的統(tǒng)一。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他從未遲疑自己的這種決定使自己有理由放棄信念,就如他所說的“如果你認為一個人要在生存與死亡之后才決定是否值得在某件事上花時間,那么你錯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動時只考慮一件事,這就是他的行為是否正確,無論善人還是惡人都一樣?!彼麑φ軐W的熱愛早已超越了生死,為真理,為善而死是一種享受,他一生踐行的使命終將開花結(jié)果。
(三)生死觀之超越死亡只是肉體的消逝,但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在蘇格拉底看來,當死亡降臨時,肉體終將消亡,而靈魂將會永存不朽。只有脫離肉體束縛的靈魂它才能得到人類最高的幸福。文中“我們離開這里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nèi)セ?,但是無人知道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边@句話無疑表露著他對當時混亂的環(huán)境以及麻木的公民的無奈,即使他用盡全力也不能立馬改變雅典的現(xiàn)狀。同時也傳遞著他對死后靈魂超越的向往,他將希望寄托于死后的靈魂。在靈魂到達另一個世界,在那里他會見到真正的法官,實現(xiàn)他一生中對人類幸福的追求,他將情愿死十次。靈魂的超越是他人生思想和人格最后的閃耀。超越現(xiàn)實的靈魂帶給了他更多的心靈慰藉。致使他形成從未恐懼死亡甚至樂觀自信迎接死亡的心態(tài)。哪怕面對最后即將結(jié)束的生命,蘇格拉底仍用他最后的力量詮釋著追求真理的最高境界。
三、蘇格拉底生死觀的啟示
(一)宏觀層面
蘇格拉底悲劇性的死亡恰好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暴露了當時法律體制存在的諸多問題。他的死是對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則的赤誠奉獻和深刻檢驗。雅典的法律制度未能保證一個公民應有的權(quán)利的實現(xiàn)。在多數(shù)公民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并受到一些政治家的迷惑行使表決權(quán)時,法律的權(quán)威性、公正性早已被逾越,公民應有的公平、正義感已經(jīng)蕩然無存。蘇格拉底用他的死亡踐行著他對法律權(quán)威的維護,同時他也警醒著我們不僅要關注人們道德水平的提升,確保道德以及思想言論自由的底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在求知的狀態(tài)下,鼓勵人們要不斷追求幸福生活,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且國家要更加尊重人權(quán)的運用,人人生而平等。通過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準則,保障人們的言論權(quán),生命權(quán)。使人們的權(quán)利在規(guī)范中行使,義務在規(guī)則中履行,自由在規(guī)則中擁有。進一步實現(xiàn)道德與法律的相輔相成,彰顯法治的魅力。
(二)微觀層面
無論是蘇格拉底特有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是他對生死的態(tài)度,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如今,面對競爭激烈、壓力膨脹的生活現(xiàn)實,許多人迷失了方向,缺少了對求知的渴望,對生活的反思,對理想的追求,價值體系徹底偏離了正常的發(fā)展軌跡。蘇格拉底一生中對知識的追求,對德性生活的向往,對哲學理念的實踐給我們面對生活的瓶頸期提供了正面的能量。為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塑提供了參考。同時,他超越生死,關照靈魂的態(tài)度啟示我們要懂得關注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理性的面對生活,坦然接受逆境的洗禮。只有樂觀從容的對待生命,才能在有生之年縱情享受生命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在死后脫離肉體的羈絆才會實現(xiàn)靈魂超越的向往。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