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小學語文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撰者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想搞好小學語文教學,教師就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就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語言方面存在著一些比較“頑固”的問題:教師地方口音的問題;習以為常的口頭禪問題;不負責任一帶而過的問題等,這些都會給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造成誤導,如字音不準,識字不清等。有時候你就會納悶:好的教幾遍都不會,壞的一次就記住了。再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強,正處在學習的階段,而且語言發(fā)音和表達方式一旦被接受,就很難改變,甚至關(guān)系到學生未來的用語習慣。語文,寬泛一點講,就是語言的學習,小學語文又是幫助學生打語言基礎(chǔ)的學科,所以,教師一定要糾正自己的教學用語,讓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收到正確的語言引導和適宜的語言培養(yǎng),避免學生學“壞”。
下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分析:
一、語文教學語言要具有規(guī)范性。
教育是傳播科學的有效手段和途徑,科學,嚴謹而規(guī)范,容不得半點的馬虎。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學習處于初級階段,他們模仿能力,表達能力極強,是“被塑造”的最佳時期,也是最關(guān)鍵的時期。教師作為學生的第一學習榜樣,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模仿,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語言必須要具有規(guī)范性,能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楷模,產(chǎn)生正面的效應(yīng)。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越是年齡小的學生越是要予以規(guī)范的語言。這樣,不僅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因此,語文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克服自身語言上的缺陷,運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活動,避免出現(xiàn)“山寨普通話”,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
二、語文教學語言要具有生動性。
標準,規(guī)范是語文教學語言的首要要求,除此以外,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結(jié)合的生動,趣味的語言也是必不可少?!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學生聽著順耳且效果更佳。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收起“忠言逆耳”的一套,盡量選擇符合小學生特點,貼近小學生生活且學生容易接受并理解的語言形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應(yīng)該迎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不但要通俗易懂,而且還要加上適當?shù)男揎棧屗鷦?,更有趣味性。反之,如果教師表達的過于深奧,或者修飾過多,就容易造成累贅,學生就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學習的知識,導致學習能力下降,從而影響語文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科目的喜歡多半都是來自對于科目教師的情感,而他們對于教師的情感又多半來自于課上教師授課語言的表達,那些教學語言生動,幽默,詼諧的老師,不僅可以把課堂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nèi)容變得生動風趣,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學習更加輕松,快樂。這樣的老師學生很容易會被“圈粉”甚至是“黑轉(zhuǎn)粉”。
三、語文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
教師想要擁有超強的語言功底,需要經(jīng)歷長時間的磨煉和經(jīng)驗的沉淀,這是一個漫長而復(fù)雜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超越,否則必然會被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時代所淘汰。在規(guī)范性和生動性之間,教師要考慮到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既不能為了規(guī)范性,太過言簡意賅,學生難以理解,也不能為了生動性,太過拖沓冗長,學生模棱兩可?!胺彩骂A(yù)則立不預(yù)則廢”,想要做到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充足的準備,廣泛的查閱和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各種細節(jié),包括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童話故事等等,這樣,在課堂上,清晰而有條理的思路,妙趣橫生的談吐,就好像信手拈來卻也深思熟慮的語言,直接淌入學生的干涸的心靈,深入人心,產(chǎn)生共鳴。而且即便學生在課上會有出其不意的問題,教師也能胸有成竹,有條不紊的解答。
四、語文教學語言要具有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碧K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說:“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這時教學語言的生命、靈魂。”語文,是一門藝術(shù)和情感的學習,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得到語言能力,同時獲得情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日常的教學中,為了讓文章生動起來,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教師進場會讓學生個人或集體的朗讀,培養(yǎng)情感。但有時候,學生的閱讀并不能深入精髓,理解不夠透徹,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刻感悟課文的基礎(chǔ)上,將課文的情感融化為自己的真實體驗,在教學中發(fā)乎于情,融情于言,同時也可以借助得體的肢體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語言節(jié)奏來“講演”,將文本中的喜怒哀樂傳遞給學生,撥動他們的心弦,觸動他們的情感,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于課文內(nèi)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能讓學生被美的語言感染,體會到語言的巨大魅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剛剛從幼兒園畢業(yè)到小學,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小學生,啟蒙教學中課堂語言的應(yīng)用尤為重要,它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老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質(zhì),而且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影響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老師應(yīng)該特別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關(guān)注教學行為是否會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以水平的提高,以能力提升。
(作者單位:四川省渠縣水口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