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前提的,但是學生敢不敢提出問題?能不能提出問題?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問題是否有價值?教師該怎么選擇這些問題來教學呢?對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關(guān)鍵詞】問題教學法;學生提問;選擇重點;課堂解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
引導學生懂得,不提問不代表沒有問題,而是你沒有去思考,是你習慣了人云亦云、老師講課你記筆記的方式。多思考,才會有自己,才會有個性,才不會盲從。
二、教給學生質(zhì)疑的方向
質(zhì)疑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往往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一些摳字眼、鉆牛角尖之類的問題不是教師所期待的。這關(guān)鍵在于教師要先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把握質(zhì)疑的方向。比如對不同體裁的文章可以確定不同的設(shè)疑出發(fā)點:對散文著重分析立意和靈活的表現(xiàn)手法;對說明文著重在說明順序及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對議論文則緊扣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及論證方法進行教學;對小說則通過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來把握作品主題等。比如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寫法、情感、主旨;比如你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批判性地解讀及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比如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言知識的積累、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文章觀點的評價,即文言、文章、文化。
三、選擇重點問題在課堂解決
學生拋出的所有問題不可能都當堂解決,有些問題可以留給學生自己自學、上網(wǎng)查詢解決,有些問題留給學生相互討論解決。選擇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有關(guān)的問題,并且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理解作品的價值及在今天的意義和作用。這是我教學中要探求的重點和關(guān)注的方向。當然,問題大都來自于學生,但是老師也不妨拋出一些問題和學生探討,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下面我以自己幾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來談談課堂教學問題的選擇。
(一)《想北平》這篇散文的教學,我從學生的問題中選擇了以下幾個問題
情感:“想”。問題1:解題,文章的題目是“想北平”,作者為什么不用“寫”而用了“想”?問題2:追問,老舍愛北平的情感是怎樣的狀態(tài)呢?
內(nèi)容:北平怎樣。問題3:研習4—7節(jié)。思考:1.作者筆下的北平有什么特色?
手法:怎么寫北平。問題4:作者是如何寫出這些特點的呢?分別范讀、齊讀、指讀4—7段。問題5:老舍的語言純凈親切,京味兒十足,生動鮮明,通俗易懂。請學生舉例。問題6:作者為什么要選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畫面來寫北平呢?這樣寫是不是顯得小氣了一點兒?
主旨。問題7:重點語句的理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的深層含義。聯(lián)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二)《江南的冬景》這篇散文,我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1.第1—4自然段,學生思考、討論、探究
問題1:作者本來要寫“江南的冬景”,為什么先寫“北國的冬天”?問題2:作者在寫北國的冬天時,選取了哪些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傾向?問題3:作者在寫江南的冬景時,選取了哪些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傾向?問題4:作者為什么對江南的冬日印象特別深刻?問題5:作者所說的“江 南”的地理概念是什么?問題6:作者在細說江南的冬景之前,為什么要提到閩粵的冬天?
2.朗讀第5、6自然段,體會作者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表現(xiàn)力
問題1:作者選取了哪些細節(jié)?為什么選取這些細節(jié)?問題2:作者所描寫的這些細節(jié)與下面所寫的“散步”有什么關(guān)系?“景”與“人”是如何銜接的?問題3:如果說文章的第1—6自然段描寫了兩幅圖畫—曝背談天圖、午后冬郊圖,那么文章的第7—9自然段分別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給這幾幅畫面取個名字。問題4:分析第7—9自然段的幾幅畫面,作者的描寫角度有什么不同?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不同?
基于這兩篇都是散文,以上問題主要圍繞手法(細節(jié)描寫、比較)、內(nèi)容(江南的冬景特點)、語言、情感等角度來把握文本、解讀文本。散文閱讀的特點,決定了要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形散而神不散、結(jié)構(gòu)的精巧嚴謹、藝術(shù)技巧的多樣豐富、主旨意蘊的深刻深廣。
(三)《論語選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我圍繞以下問題帶學生進入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典籍的閱讀
1.走近《論語》
“論語”是什么意思?讀音是什么?《論語》是記錄誰的言行?《論語》的編輯者是誰?《論語》與哪些文化經(jīng)典著作合稱為“四書”?《論語》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深遠影響及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學習《論語》的要求是什么(或怎樣學習論語)?
2.學習第一課《為政以德》
學習2.1章、2.3章。什么是“為政以德”?如此治理國家,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局面?與“德治”相對的概念是什么?(法治,以嚴峻的刑法治國)兩種做法各有什么結(jié)果?你怎樣看待今天的中國依法治國的理念?
13.6章:孔子主張“德政”,那么他希望統(tǒng)治者怎樣做呢?
12.19章:季康子與孔子之間的對話,體現(xiàn)了孔子怎樣的政治主張?孔子希望統(tǒng)治者怎么做?
學習1.5章。思考:這一章孔子對治理“千乘之國”者提出了怎樣的治國措施(或為政者的基本要求)?
這是《論語選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基本解決這四個問題:學習《論語》的什么,怎樣學習,孔子的德政思想,統(tǒng)治者應該怎樣做。
學生敢于問、學會問、善于問、勤于問,老師用問引導學生思索,學與問的結(jié)合,才能解疑進而化為學生的內(nèi)需,轉(zhuǎn)為學生的內(nèi)力。
參考文獻
[1]陸曉莉.選好問點把握時機等待頓悟—談高中政治教學的問題教學法[J].求知導刊,2015(23).
[2]陳營.說“問”—關(guān)于數(shù)學教學之“問題教學法”[J].海峽科學,2015(10).
[3]羅金偉,雷曉蓉.以“問”入手,授之以“漁”—問題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
[4]李雪梅.學從問中來—新課程背景下閱讀教學“問題教學法”初探[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8(9).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