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的教育在不斷地進行深化和改革,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也在不停地變化。文章將分析當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zhì)量的相應方法。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不論是在小學、中學都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更為重要。而朗讀則是語文教育中一項最基礎的教學部分,朗讀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欣賞能力,這對于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是十分有幫助的。在日常教學中,如果我們片面地將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成績上,最后只會培養(yǎng)出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
一、小學語文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們有急切心理
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有很多老師存在一種急切的心理,他們不滿足于小學語文教育以識字為主的目標,希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讓學生接受更多的語文知識,比如讓學生知道并且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求快的心理以及“填鴨式”的方法只能說明他們沒有真正地了解小學教育的目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將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完全掌握,流利地朗讀課文已十分不容易,教師將額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會加重學生的負擔,甚至導致基本的教學任務—識字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因為學生學習字詞的時間被教師強行壓縮,得不到足夠的練習,學生在課程結(jié)束后卻連基本的通讀課文都做不到。這樣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和朗讀強制記憶,對教學效果并沒有起到積極向上的作用。
(二)學生缺乏朗讀實踐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書本知識,在時間有限任務重同時又擔心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的情況下,教師會直接略過課堂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樣教師可能忽略了閱讀給學生們帶來的最直觀、直接的幫助。首先,在學生都沒有完全理解課本的基本含義的情況下,教師對課本中的詞句解釋、含義分析等所花費的時間都是無用的,即使一節(jié)課講完了所有的內(nèi)容,學生也會產(chǎn)生囫圇吞棗的感覺。久而久之,有些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其次,一次良好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教學課程,應及時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基本要求,但同時也需考慮到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來安排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加學生的識字量,降低對學生的文章含義掌握要求。
(三)課堂氛圍不活躍
小學生還處在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教學的順利開展會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動作規(guī)范,課堂氣氛通常很沉悶,這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疑是打擊性的。而且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以及老師占據(jù)了課堂的主導位置,學生對于老師的滔滔不絕幾乎不知所云。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已經(jīng)口干舌燥,而學生還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教學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
想要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質(zhì)量就要改正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在下文中提出的相應的方法,希望對小學語文教學有幫助,并歡迎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
(一)采用形式新穎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朗讀
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對文章也不能深刻地理解,這是我們教學任務重的原因,但正因為年齡小,學生對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的東西充滿了好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采用形態(tài)各異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老師和學生可以分角色扮演,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扮演媽媽,學生扮演小蝌蚪,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又能使學生對課文的故事脈絡有更為清晰的把握和理解,做到了真正地寓教于樂。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也加強了師生交流,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為后續(xù)的教學安排提供便利。
(二)充分了解學生,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
我國新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是“學習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課本為基礎,制訂并修改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放松教學要求。課本是根據(jù)現(xiàn)今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出的適用版本,參考了當代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以課本為基礎。在上課之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制訂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讓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另外根據(jù)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弱的特點,降低相應的學習要求,課堂上要求學生能用標準普通話流利地、富有感情地通讀全文即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一定的耐心,引導學生朗讀。有了完備的教學目標,學習效果才會更好。
(三)讓學生實踐朗讀過程
傳統(tǒng)的課堂已不適用現(xiàn)今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師應將課堂中心歸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朗讀活動。教師要明白小學語文教育目的是給學生打基礎,培養(yǎng)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一味地講解教材并不會交給學生一個好的文字閱讀基礎。相反,朗讀才是學生直觀地自由學習文字、領(lǐng)略文字魅力的最好辦法。朗讀學習不僅是讓學生體會閱讀的過程,還需要教師通過聽、說、讀、寫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在以朗讀為主的教學活動中真正理解文章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一定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制教學計劃,以學生的視角分析語文朗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學生為基礎解決問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具體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育快樂化的要求,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徐瑰瑰.從學生學習的視角看小學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2]孫旭升.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5(6).
[3]盧秀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加強朗讀訓練[J].學周刊,2013(1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