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聞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新的財產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伴隨著網絡游戲產業(yè)的盛行,虛擬財產的交易發(fā)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經濟體系,并沖擊著既有社會、法律、經濟規(guī)則?,F實世界中傳統(tǒng)領域的財產性犯罪正逐步向網絡構建的虛擬世界不斷滲透,并在網絡環(huán)境下發(fā)展變化,顯現出新的形式和特點。
【關鍵詞】虛擬財產 虛擬財產犯罪 刑法規(guī)制
一、虛擬財產犯罪的定義
財產犯罪是指行為人通過網絡所實施的侵犯他人合法虛擬財產權益,數額較大的行為。
虛擬財產犯罪是侵犯財產類犯罪的一種特殊的類型。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與其他類型的財產犯罪的手段相比,行為人實施的侵犯虛擬財產的犯罪的手段具有特殊性,即行為人通過破譯、竊取等方式獲得受害人的虛擬財產的賬戶和密碼取得他人的財產,其行為具有隱蔽性。第二,從犯罪對象比較,行為人犯罪的對象具有特殊性。由于虛擬財產的無形性,行為與行為對象即虛擬財產之間具有非現實接觸性。
事實上,由于行為人的行為往往從虛擬空間延伸至現實社會或從現實社會延伸至虛擬空間。從而呈現行為場景相互轉換的情況。
筆者認為,我們之所以研究虛擬財產犯罪,是因為這一類犯罪和其他侵犯財產犯罪有不同之處。在上述這一類案件中,行為人只是利用虛擬財產作為騙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無論是定罪還是量刑都依據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都可以解決。本文研究的是虛擬空間發(fā)生與現實社會有聯系的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因此,筆者將這些利用虛擬財產作誘餌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排除在虛擬財產犯罪之外?;蛘呖梢詫⒐P者的這個定義稱之為純正的虛擬財產犯罪。
在筆者定義的虛擬財產犯罪中,除了盜竊虛擬財產犯罪以外還有采用欺詐的手段騙取虛擬財產的犯罪這種情況。從犯罪空間的特殊性和犯罪手段的特殊性而言,這兩種犯罪的論證有相同之處。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在后文中將主要以盜竊虛擬財產犯罪來說明虛擬財產犯罪的特征。特說明之。
二、虛擬財產詐騙犯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以虛擬財產為對象的詐騙行為與普通的詐騙罪在犯罪構成方面差異不大,在客觀方面的行為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冒充網絡服務提供機構相關工作人員,騙取網絡虛擬財產使用人的帳號、密碼,從而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虛擬財產或者非法出賣他人虛擬財產牟利的目的。例如有些玩家收到“恭喜你!你中了本游戲的××獎,獲得了×點數,請把你的賬號和密碼發(fā)送到××中,以便系統(tǒng)驗證”等等之類的信息,一旦玩家依言發(fā)送了賬號和密碼,其賬號就會被洗劫一空。與盜竊罪不同的是,此種犯罪獲取他人帳號、密碼的方法并不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取得,而是以假冒的身份誘騙他人“自愿地”將相關的信息告知犯罪人,在網絡虛擬財產出現的初期,此種犯罪行為比較普遍。
第二種是在相關的交易平臺上發(fā)布虛擬財產交易的虛假信息,誘使他人與其進行交易,從而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目的。與現實交易不同,網絡平臺交易因為雙方并不在同一場所內,所以一般采取匯款、郵寄的方式,雖然相關交易平臺的提供方會對交易雙方的身份進行一定的核查并設立保證金制度,但由于其自身局限性,出現詐騙行為的幾率還是很大的。比較著名的案例如“廣西北海虛擬物詐騙案”②、“內蒙古包頭虛擬財產詐騙案”③、“安徽蕪湖虛擬物詐騙案”④等等。
第三種是針對某個特定游戲玩家通過游戲中聊天或借交易的名義,誘騙玩家提供密碼、安全碼。比如在2006年9月的山西臨汾一案中,于某在得知玩家要賣大話西游的賬號信息后,便欺騙對方說要買其賬號,繼而騙取對方身份證號碼及其他資料。于某冒用《大話西游》張姓玩家的有效證件號碼取用賬號,給這個玩家造成上萬元損失。
第四種則基本上發(fā)生在網絡游戲領域內。由于大量外掛的存在以及網絡游戲自身可能存在的漏洞,游戲玩家將自己所有的稀有網絡虛擬財產進行復制,并將其賣給其他玩家。由于這種復制的行為并不為正常網絡游戲規(guī)則所包容,復制出的裝備會被相關網絡游戲服務商所收回,購買人的利益必然受損,相關行為人在明知道是復制的網絡游戲裝備,仍然隱瞞真相,出售給他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三、侵犯虛擬財產犯罪的立法建議
虛擬財產犯罪是虛擬空間中的犯罪行為一種。虛擬空間中的犯罪行為有很多種。除了本文中論述的虛擬財產的犯罪還有虛擬空間中的“性侵犯”、“垃圾電子郵件”等行為。從立法的技術而言,立法要求穩(wěn)定,有前瞻性,對于同一性質的行為應該都應予以規(guī)定。尤其是刑法作為國家的基本法應該保持穩(wěn)定,避免常立、常修。所以,筆者認為,虛擬空間的立法應該深入研究,通盤考慮,穩(wěn)重進行。
(一)虛擬空間犯罪行為定性需要解決的難題
刑法配置刑種主要依據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同時考慮其人身危險性。包括虛擬財產犯罪在內的虛擬空間中的犯罪行為,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如何衡量是需要予以關注。在虛擬財產犯罪中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主要通過數額來認定。現實社會中,我們判斷某個犯罪行為的主觀惡性是通過行為的方式、手段等行為客觀方面推斷的。那么對于其他虛擬空間的行為呢?如虛擬空間里的有害垃圾郵件,到底有多少計算機收到等問題現在還無法解決。虛擬空間中的危害行為是通過計算機發(fā)出指令來實施。在網絡中,許多信息是自動連接的。而且在虛擬空間里面,人與人之間是通過網絡這個紐帶聯系。這使得虛擬空間犯罪行為的受害人難以確定。受害人不確定,行為人的行為社會危害性不能充分顯示。
(二)解決對策
虛擬財產的犯罪現狀迫切需要刑法的介入,而通過上面的分析看,目前修改刑法以適應虛擬空間的犯罪的條件還不是很成熟。所以,筆者建議針對虛擬財產犯罪可以由有權機關做出相關的解釋。在我國有權法律解釋可以分為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兩種類型。《立法法》對于這兩種法律解釋確定它們的解釋權限劃分。凡是法律的規(guī)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解釋。凡是在法律適用中具體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負責解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