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嫻
摘要:《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著作。杜威在書中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實現(xiàn)民有、民享、民治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社會。本文主要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活動兩方面,來剖析杜威教育的民主性,并探討杜威教育思想對今天教育工作者的啟示。
關鍵詞:民主;教育;課程;教學;啟示
約翰·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闡釋了他教育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指出了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民主的基本手段,從而提出了關于教育目的、教育本質、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教育觀點。筆者對書中的一些教育觀點進行了總結,主要談一談民主社會與教育的關系、課程觀和教學觀等等。
一、 民主社會與民主教育
(一) 民主社會
杜威以《民主主義與教育》為書名,因為民主社會是他的理想國。那么杜威心目中理想的“民主社會”是什么樣的?
他認為衡量社會不能單憑主觀臆斷來制定標準,應以社會成員共享利益的多寡為尺度,還應以本社會和其他社會能否交流互惠為尺度。首先,民主社會擁有每一位民眾共享的利益,相互關愛,自由交往,這是維系社會繁榮和進步的基礎。其次,民主社會倡導民主開放,破除了種族和階級之間的隔閡,謀求人類事業(yè)和社會制度的刷新。杜威認為民主除了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要是一種合作協(xié)同的生活方式,一種共同交流經(jīng)驗的方式。
(二) 民主社會與民主教育的關系
杜威認為,一方面,民主社會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使得教育有可能普及到所有的人。另一方面,民主教育又可以推動民主生活方式、民主社會的形成。在教育內容上,可以向學生傳達民主觀念,灌輸民主思想。在學?;顒影才?、教學組織、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可以體現(xiàn)民主。另外,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民主教育。
(三) 民主教育的教育目的
在書中,杜威是這樣闡述教育目的:“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蹦敲?,杜威是否真的認為教育無目的呢?杜威認為,除了教育的歷程它自身,并沒有別的目的。由此可見,杜威區(qū)分了兩種教育目的,即教育過程以內的目的和教育過程以外的目的,真正教育目的內在于教育歷程。而教育的歷程,即是繼續(xù)不斷的重新組織,重新構造,重新形成的過程。將教育的目的存在于教育活動之中,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教育,而不應當在教育之外給教育限定以其他的外在目的。
杜威的這種教育無目的論是建立在對傳統(tǒng)教育目的的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的。杜威反對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或傳統(tǒng)教育,他認為那種教育只是強制性地將外力施加在受教育者身上。傳統(tǒng)的教育目的是呆板的、機械的,它不能在特定的情景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不能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在民主社會和民主教育中,應當奉行教育無目的論。
二、 民主教育的課程觀
(一) 課程來源:兒童經(jīng)驗的改造和重組
在課程方面,杜威是極力批判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的教育理論。在杜威看來,傳統(tǒng)教育的課程是由前人所積累起來的系統(tǒng)的間接經(jīng)驗構成的,是一種符號和文字構成的系統(tǒng),是由成人編就的。這樣的課程非常不利于兒童的發(fā)展。
他提出,課程要還原于兒童。兒童要從現(xiàn)實生活中接受教育,從兒童的生活世界中選擇課程內容,從生活中學習,從經(jīng)驗中學習,并將經(jīng)驗進行改造和重組。真正將課程成為兒童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
(二) 課程設置:主動作業(yè)
杜威非常重視主動作業(yè),認為課程設置中應該有主動作業(yè)。總體上,杜威把主動作業(yè)分為工作和游戲兩個方面。主動作業(yè)包含很多,例如勞動、手工、游戲,還有烹飪、縫紉、紡織等等,這一類的許多活動都是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杜威覺得,通過主動作業(yè)能夠為兒童的學習,提供直接的經(jīng)驗和真正的動機更加直接和真實地去接觸感受現(xiàn)實的社會。杜威倡導,將教育與生活相聯(lián)系,通過主動作業(yè),在這個雛形的社會中學習。
(三) 課程結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結合
學科課程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根據(jù)學科邏輯而編排的課程?;顒诱n程是以兒童的興趣或需要為基礎、根據(jù)心理邏輯而編排的課程。杜威倡導活動課程,把活動課程看成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式。在現(xiàn)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地將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結合。只有將兩種課程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完善課程結構,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 民主教育的教學觀
(一) 主張兒童中心
傳統(tǒng)的教學觀主張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認為教學是傳授知識的工作。兒童被固定在座位上,接受“滿堂灌式”的教育。兒童完全處于消極被動地位,教師不關注兒童的積極性、興趣愛好等,嚴重地抑制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他主張“兒童中心”,反對“教材中心”和“教師中心”。杜威強調,教育教學活動要以兒童為中心,兒童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杜威主張,教師去適應兒童,而不是兒童適應教師。教師應成為兒童活動的參與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對于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需要注意兩點:第一,杜威并不是完全無視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肯定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只是更加注重兒童。第二,在強調“兒童中心”的同時,并不意味著教師會對兒童完全放任。
(二) 倡導“做中學”
杜威認為,教師的教學不能強制性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慢慢地引導兒童在活動中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收獲知識。在此基礎上,他提出“做中學”的教學理論。他強調,做是根本,沒有做,則兒童學習無有憑借。“做中學”,這把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放到了一個更高的地位。它強調了訓練獨立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強調了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做中學”?做中學,就是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讓學生融入到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的過程中去,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知識。要讓學生放手去做,解放學生的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在不斷地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和獨立性。讓兒童在親自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手腦耳口等感覺器官,獲得豐富的感覺經(jīng)驗。endprint
四、 民主教育給教育工作者的啟示
(一)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杜威認為,民主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新型的理智、新型的情操和新型的個性”。然而,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面對家長、學校、社會的多重壓力,在教學工作中,總是追求步調一致,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天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
因此,我們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主張教育工作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力求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fā)展,努力使教育成為生動活潑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f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每一位兒童都能健康幸福的成長。
(二)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此,教師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教好書本知識,而更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感興趣的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效果。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 倡導學生的動手能力
杜威的“做中學”、“主動作業(yè)”、“活動課程”等思想,都突出了學生的實踐動手和操作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育中不斷地啟發(fā)學生,不斷地誘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不斷深入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應該把學生圈在課堂中,只是一味地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應該把他們引向課外、引向最真實的生活中去,在活動課程中,不斷地實踐和操作,提高動手能力,從而真正地“活學活用”知識。
(四) 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
杜威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中的獨裁者,應打破教師的權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位學生,傾聽來自兒童的心聲和滿足兒童的需求,讓兒童感受到民主的氛圍,能夠在民主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樂于與教師交流、溝通,幫助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高效率地進行學習。
雖然,杜威的課程與教學思想也是有一些的不科學的地方,它超越了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和社會基礎。但是,我認為,在杜威課程與教學的思想中,功是遠遠大于過的。他提出的課程觀和教學論,不僅僅在美國處于權威地位,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力。在教育界中,很多人將杜威的地位放在僅次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位置。就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也是深受杜威的影響。所以,對于杜威這位偉大的思想教育家,我們更應該廣泛地汲取杜威課程與教學理論和思想中的精華,并且結合我國的課程現(xiàn)狀和教學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彰顯杜威課程觀和教學論的現(xiàn)實意義,真正地把我國的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不斷地完善教育。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許瑋.對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的解讀和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6.
[3]孫曉艷.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對我國高中語文教育的啟示[D].河南大學,2011.
[4]杜芳芳.對杜威教育哲學特征的審視——從《民主主義與教育》談起[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04):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