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
1 緣起
2008年8月29日,中央決定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研制工作,我很榮幸地參與了《教育規(guī)劃綱要》調研起草的全過程。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呼聲一直很高,同時,很多家長、社會人士,包括著名學者、兩院院士都認為,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需適當降低教材難度,“適當降低教材難度”一度寫進了《教育規(guī)劃綱要》文本。但是,這一判斷并沒有科學研究的依據。從全世界科技發(fā)展的進程和課程教材改革的歷史來看,教材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新的知識和方法不斷被補充到教材中來。如果比較籠統(tǒng)地做一個判斷的話,中小學教材總的說來不是越來越易,而是越來越難,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降低教材難度具有很大的風險。
中小學教材的難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教育發(fā)展的水平。教材的難易不僅決定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且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民族的整體素質。世界上很多有影響的教育改革都聚焦課程教材的改革,教材難度的調整常常是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內容。1958年,美國為了應對蘇聯成功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挑戰(zhàn),頒布了著名的《國防教育法》,強調“新三藝”,就是以提高教材難度而著稱的。
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與教材難度到底有沒有關系?如果我們在沒有進行認真研究的情況下就把大中小學教材的難度降下來,10年、20年以后發(fā)現是一個錯誤選擇的話,后果就太嚴重了。這一疑慮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同。因此,關于這個問題,《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文本是這樣表述的:“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這既積極回應了社會的關切,又保持了審慎的態(tài)度,為今后開展專題研究提供了空間,留下了伏筆。
2 過程
教材難度研究非常復雜,涉及很多因素,不僅與教材的客觀難度有關,也與教師的素質、教學的要求、教學的時間以及學生的能力和用功程度等因素有關。研究過程中不斷有人提出,僅研究教材的難度意義不大,要把教材、教學、教師、課程綜合起來研究,才能提出系統(tǒng)改進我國教育的意見。這一觀點乍一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如果真的這么做了,大概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研究成果了。因為將無數個復雜因素堆積在一起,這一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會變成無數憑主觀發(fā)表評論的研究中的一個,成為沒有任何確切結論的自娛自樂。中國教育太需要板上釘釘的、數據確鑿的研究了。為了保證客觀性和可靠性,研究經歷了一個不斷聚焦核心問題的過程。
要正面回答教材難不難的問題,有兩條可以選擇的途徑。一是測量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潛力,同時確定學習不同難度的知識所需要的智力程度,根據人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判定教材的難易程度。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在目前的科學研究水平上是做不到的,況且人和人還存在很大差異。另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則是通過國際比較,確定我國教材在國際上的相對難易程度,由此做出政策性的判斷。為此,《教育規(guī)劃綱要》頒布后不久,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就啟動了“中小學理科教材國際比較研究”這一課題,得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全國相關高校的積極響應。通過招標競標,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六所大學的十三個團隊承擔了六個學科不同學段的子課題。
3 方法
通過反復討論,課題組確定了以下四個原則。第一,此次教材比較研究限定于理科,涵蓋了基礎教育的所有六個理科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學)。第二,研究涵蓋三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以便了解不同學段教材難度可能存在的差異。第三,僅就教材的文本進行比較,雖然各國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對教材的依賴程度不同,但它畢竟是一個基本依據。教材選取的原則是使用范圍廣,使用時間長,得到政府部門或專業(yè)委員會的認可。第四,研究選取了十個國家進行比較,包含中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
4 發(fā)現
2011年2月至2014年5月,歷時三年多,集中了150多位研究人員的研究,把教材最難的國家計10分,最容易的計1分,把6科教材各個學段的積分相加,再除以13,發(fā)現在十個國家中,中小學理科教材最難的是俄羅斯,以下依次為:美國、澳大利亞、德國、中國、新加坡、韓國、日本、法國、英國。我國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在十個國家中屬中等水平,但十個國家的教材難度排名在六個學科上存在明顯差異。
從總體上看,我國教材難度處于世界中等水平,但在廣度、深度和不同知識主題的難度上表現出不同特征。有的學科教材容量不大,更重內容深度,表現出“窄而深”的取向,如物理學科;有的學科教材覆蓋面寬,知識點多,但內容較淺,表現出“大而寬”“淺而散”的傾向,如化學學科。
既然我國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在世界上處于中等水平,為什么人們會認為學生課業(yè)負擔特別重呢?調研發(fā)現:我國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在對教材難度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的同時,課題組還對中小學各學科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fā)現我國中小學的實際教學難度比教材難度平均高出50%~100%,同時又布置大量作業(yè),重復練習問題嚴重,占用了學生大量課余時間,而且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5 啟示
本課題揭示了我國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并非由教材難度過高所致的事實,同時對我國教材編寫內容與形式的改進也有很多啟發(fā)。從教材編寫理念看,我們還基本停留于“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即注重概念、定義、例題、練習的講解,內容缺乏問題性、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缺少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發(fā)展為導向的編寫思想。
(一)加強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系統(tǒng)設計,注重不同學段的有效銜接
國際比較發(fā)現,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缺少學段間的整體規(guī)劃,缺乏不同學段之間的有效銜接,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體現不夠。有的學科課程標準沒有一體化設計,在“一標多本”的教材編寫模式之下,不同學段教材編寫團隊各自獨立,未能通盤考慮。我國教材編寫需要加強教學內容和目標層級的整體設計,對能力培養(yǎng)和態(tài)度形成進行系統(tǒng)安排,幫助學生對學科形成整體認識,完善教材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過程性和銜接性。
(二)變革教材呈現方式,增強趣味性
我國教材的編寫基本遵循“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要求,不利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師生互動。國外教材普遍比較重視欄目設計、版式設計、語言表達、插圖編排以及內容組織的多樣性,同時注重趣味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思想也非常清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易于教師把握和處理教材。建議我國教材中增加實物圖、示意圖、模型圖、概念圖、表格等形象、直觀、生動的素材,運用類比、模擬等方法,增強教材的吸引力。
(三)優(yōu)化教材結構,加強知識類型的均衡選擇
國外教材重視科學性與邏輯性,多從問題入手,強調知識的整體構建。教材編寫能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突出同一概念或同一主題內容在不同年級的逐步深入,重視知識編排的遞進性。我國教材在編寫時需更加注意按照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基礎,螺旋式設計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tài)度目標及其教學安排。針對教材中不同類的知識或主題難度不夠均衡的問題,需要改進設計。比如,加強信息技術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物理教材要適當增加教材的廣度,降低教材的深度,實驗內容的設計應更加科學;化學教材應適當減少偏離核心概念的知識點數量,收縮知識的覆蓋面,優(yōu)化實驗和習題,強化學生思維訓練等。
(四)加強國情和本土文化的滲透,融合價值觀教育
教材的本土文化滲透是指將本國地理、歷史、藝術、文化、科技等滲透到教材中,以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國外很多教材都特別重視文化滲透。如物理教材普遍注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新加坡科學教材專門開辟了《國民教育》欄目;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教材頻繁出現與科學有關的人物、藝術作品賞析,等等。相比其他國家,我國教材的文化滲透較少,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建議我國教材編寫加強文化滲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五)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國外教材非常重視與現實生活及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重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比如,數學習題常常涉及文化、商業(yè)、家庭理財等方面的生活實際問題,突出知識的運用。建議我國教材增加應用性知識的比重,拓展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內容,習題更多以實際生活為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