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鋒+王叢+孫志毅+韓中凌
王:劉老師認為學習與游戲無區(qū)別,這個觀點我依然不同意。
1.人類在原始社會對生活資料的獲取方式是漁獵,漁獵的技巧相對簡單,可通過游戲練習,學習與游戲確實沒有嚴格區(qū)分。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提高、勞動技能的復雜化,游戲與勞動就自然地分化了。人類在幼年期也的確都是通過游戲來學習的,在這個時期,游戲與學習也的確沒有區(qū)別,但隨著孩子長大學習內(nèi)容的復雜化,勞動與學習也就逐漸分化了。我們不可以把不同階段混為一談。
2.劉老師從知識論教育哲學角度,以游戲與學習高度相似論證二者無區(qū)別,也不足以服我。兩事物無論相似度多高,也不好說是同一事物。父子檢測DNA,相似度要在99%以上,能說二者無區(qū)別是同一人,父犯罪可抓兒子,反之亦然?
3.劉老師還引《科學》《游戲力》中的一些數(shù)據(jù)證明學習游戲無區(qū)別,“會玩(學)的孩子更會學(玩)”。其實不必繞這么遠,調(diào)查一個班就可以了,看會玩游戲的有多少,會學習的有多少,二者之間是否成正比?當然學霸不能算。他們智力超群,確實可以做到學習游戲兩不誤。
劉老師還對我以功利性區(qū)別學習、游戲存疑。這種區(qū)別不自我始,恰是斯賓塞的觀點。他說:游戲的主要特征,是它對于維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動過程沒有直接的幫助,游戲者的活動并不追求一定的功利目的。
劉老師認為主動被動是由人的心理需求決定的,但心理需求與客觀事物無關嗎?劉老師又說學習和游戲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證明二者無區(qū)別,但我以為這恰恰證明了二者的差別:游戲不喜歡可以不玩,學習不喜歡可以不學嗎?
規(guī)則是什么?就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教學內(nèi)容中最重要部分,減少規(guī)則不是減少教學內(nèi)容?目標是學習結果和學習水平的統(tǒng)一,制訂的目標要容易實現(xiàn),不是降低學習難度?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減少教學內(nèi)容、降低學習難度不一定是錯的,但并不意味著學習與游戲無區(qū)別。
學習和游戲有無區(qū)別,不要從本本出發(fā),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學習與游戲不同而資源有限,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單位時間內(nèi)迷上游戲,一定會荒廢學業(yè),所以游戲才被稱為“電子海洛因”。專注學習一定不會沉迷游戲,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意志決定的,并不能說明學習與游戲無區(qū)別。
同理,要證明學習和游戲無區(qū)別,誰說的不頂用,要拿出事實來,倘若劉老師的學生像沉迷游戲一樣愛學習,學生玩著游戲就學會了,我一定做劉老師堅定的支持者。
勞動當然也有快樂,但勞動的快樂與游戲不同。勞動的快樂在獲得成果的時候,游戲的快樂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譬如玩牌,魯迅曾說:“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贏錢,而在有趣。牌是怎樣的有趣呢?……愛賭的人說,它妙在一張一張的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保ā抖鸭ぷx書雜談》)
劉:微觀上沒有相同的事物,關于DNA驗證本身就是微觀世界的事。
斯賓塞是偉大的踐行者,但不一定說得都對。很多大家都在晚期對自己早期的推理或猜測進行修正。何況,這已經(jīng)是一個多世紀之前的事了。但,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快樂的過程與到達,無論是蒙臺梭利、斯賓塞還是懷特海家族,從沒有動搖過。另外,從功利性的角度來區(qū)分游戲和學習,這種分法的合理性令人質(zhì)疑,教育學上從無這樣的維度來分別事物。因為從分類邏輯上看,這違反了矛盾律和排中律。此外,功利有物質(zhì)屬性和精神屬性。我通過努力得到獎金這是物質(zhì)屬性,而伴隨而來的成就感或自信就屬于功利的精神屬性。哪怕沒有物質(zhì)獲得,比如做一件好事,由此帶來心理上的滿足感并不是無功利的,那是功利的精神屬性。所以,功利性本身是不可回避的,不存在無功利的事物,有的只是大小之分和顯隱之別?!坝螒蚴菬o功利的,而學習是功利之下的勞動”,這種說法不合邏輯,也不合事實。
王老師提到要擺事實,舉例子。我不妨再舉幾條吧:
近年來官方和民間,已經(jīng)做了大量有關學習和游戲的研究。心理學上的結論是:游戲的動力機制、學生驅動、交互性、項目式等特性對未來教育發(fā)展有價值和實踐層面上的意義。在國外,游戲思維 (Gamification)已被視為與批判性思維具有同等價值的高級能力。
(1)浙江安吉的程雪琴老師創(chuàng)立的“安吉游戲”,已經(jīng)向世人展示了“游戲即學習 (而非游戲化學習)”的具體實踐方法。
(2)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Blended Learning)已在多種環(huán)境下成熟使用。例如,臺灣大學葉丙成教授的PaGamO是第一個把多人電競游戲與慕課結合的平臺,該項目還獲得了全球首個創(chuàng)新大獎。
王老師說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這些不是現(xiàn)實嗎?也就是說,“游戲化學習不是機械地把知識變成游戲,而是將知識按照新方式組織起來”。這已經(jīng)不是假設,而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王老師的意思是別人做到的都不算,必須我也做到才算,謝謝你的鞭策。 這就像我們在看足球比賽,如果有人說國足踢得不好,就一定會有人說,“有種你上???”
我只是小小的老師,但敢說自己是教育人。我在學校面對學生時也有內(nèi)心的撕裂與掙扎。我不是理論家,我相信人至“踐”則無敵,所以一直在積累案例,未敢放松。理論家的風險是最小的,因為只要不上SCI,只要“指點江山”就好了。
王: 斯賓塞說游戲學習無區(qū)別劉老師就認為是對的,他說有區(qū)別,劉老師就認為是錯的,太實用了吧?且劉老師有根據(jù)說游戲無功利是斯賓塞早期的觀點嗎?普列漢諾夫活動的時間要晚于斯賓塞二十年左右,他引用的是斯賓塞早期的錯誤觀點?
讓學生成為快樂的人等,與學習游戲無區(qū)別有因果聯(lián)系嗎?蒙、斯、懷特海家族提倡快樂學習百余年,效果如何?哪些國家哪些學校哪些教師做到了?在世界教育史上也無非是一家之言,一個流派而已。這是否從反面證明,我們可以也應該盡量給學習增加快樂的因素,但卻不能說學習和游戲一樣是快樂的事?
教育學確實未按功利性給學習游戲分類,這原因卻不是二者無區(qū)別,而是教育學并沒有給二者分類的內(nèi)容。至少,我讀過的教育學沒有這方面內(nèi)容。依你的推理,我也可以說,迄今為止,所有的教育學都沒說學習游戲無區(qū)別吧?endprint
劉老師認為,按功利性區(qū)分學習游戲,是違反邏輯的。但我以為,功利性是一個形而下的概念,亦即屬于物質(zhì)而不屬于精神范疇。討論之初我就是這樣界定功利性的,所以,以它為標準區(qū)別學習游戲,并不違反邏輯。
劉老師舉浙江程某及臺大的例子,只是說了他們做了什么,并未說明他們做的程度及結果。他們是給學習注入了游戲的元素,還是把學習變成了游戲?他們是把某個環(huán)節(jié)變成了游戲,還是把整節(jié)課整個學科都變成了游戲?他們的學生是因此像沉迷于游戲一樣愛學習了嗎?
劉:教育的研究方向先是從宏觀上找大同,比如教育學、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多以和我們基因相似度比較高的動物為實驗對象,如小白鼠、靈長類等。只有到了大腦皮層這一階段,以及實驗室真的有條件以人為實驗對象時,才有大量的無害實驗。動物身上發(fā)現(xiàn)的原理絕大部分都可用于人,這是理論與實踐多次往返的結果。那么,關于游戲與學習的原理,在人類大腦皮層研究清楚了以后,宏觀、微觀上(神經(jīng)聯(lián)結)二者并無不同。
我相信斯賓塞快樂教育的觀點,是因為他比盧梭更有實踐性。盧梭的《愛彌爾》是虛構的,而斯賓塞真的用他的方法成功培養(yǎng)了小斯賓塞。斯賓塞的方法中全是“野外放聲高歌”“12張游戲卡片”“數(shù)字跳房”“詞匯風鈴”“農(nóng)田”“自然懲罰與自然教育”“習慣產(chǎn)生于重復、誘導和有趣”……另外,我非常關心的是,那是一種觀點,還是已經(jīng)被持續(xù)實驗證實的。科學研究也是試錯的,一錯到底還死不承認終會被拋棄。就像今天的教育研究已經(jīng)基本拋棄了笛卡爾式的線性研究方式一樣。
斯賓塞帶小斯賓塞的實驗,是美國小學、中學甚至大學課程改革的“參考書”,甚至,西方教育界認為“美國百年來積累的人才優(yōu)勢,就在于幾乎完全采納了斯賓塞的教育思想”,他的“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奧巴馬任總統(tǒng)時多次邀請克林斯當教育部長,這位女教師就是徹底的斯賓塞思想的踐行者。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到她的TED演講。
而懷特海的關于人的發(fā)展的“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分段,12歲和18歲這兩個學科設置與能力考查的年齡分界,到今天我們還在用啊。問題是包括王老師在內(nèi)的很多人看不到啊。
君不見,加德納的八大多元智能理論,是對我國基礎教育影響極大的理論體系之一,而這個體系從1973年開始驗證了40年,看看我們中國今天的教育改革,近到我們的課堂評價標準,哪里沒有“光譜分析”的影子?布魯納的思想“小循環(huán)、快反饋、強矯正”不依然是班級教學的黃金法則嗎?
我提到的“安吉游戲”已經(jīng)有15年了,沒看到?jīng)]聽說,甚至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都不能說明她的實驗不成功。這所學校的家長、老師和學生覺得快樂幸福就成功了。對于一個普通的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太了不起了。但是不了解的人一定會從“那怎么沒推開呢”來質(zhì)疑,效果被全國人民都看到才叫有效果,這樣的質(zhì)疑是讓人難受的“風涼話”。一個實驗再成功,到能把它推廣需要的因素太多了。正如,顧泠沅教授的“青浦經(jīng)驗”只要在上海青浦傳承下來就夠了,能不能推廣甚至能不能被大眾認可,那不是顧泠沅教授所能決定的了。
關于游戲與學習的關系,是近幾年在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活躍起來的,相關的實驗數(shù)據(jù)集中在近10年間,這是因為技術上的飛躍為實驗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早期教育心理中,比如不斷更新的《伯克畢生發(fā)展心理學》(從0歲到青少年)也在引用這些數(shù)據(jù)了。這本心理學經(jīng)典基于最新實驗,圍繞著腦科學、身體健康、情緒、認知等闡述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中提到孩子早期的游戲就是學習的方式,我也是用其中的內(nèi)容來支持“游戲和學習沒有不同”這一觀點的。
關于游戲設計中的規(guī)則要“少+簡單”,王老師說“規(guī)則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教學中的最重要部分,減少規(guī)則不是減少教育內(nèi)容?”我敢斷定王老師沒好好看我說的規(guī)則是啥,王老師說的規(guī)則和我文中說的規(guī)則完全不是一回事。
王老師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單位時間內(nèi)迷上游戲,一定會荒廢學業(yè),所以游戲才被稱為‘電子海洛因”,這不但把游戲的概念狹隘化了,還和之前王老師提到的《義務游戲法》的提法矛盾了,那按你的說法,游戲和學習完全對立,正應該頒布一部《義務游戲法》才對啊。難道,我們上課時編口訣不是游戲嗎,手機上的《百詞斬》APP不是游戲嗎?那恰是游戲和學習不分彼此的融合啊。
理論家活得酷,批評家比理論家還要瀟灑,也是最聰明的,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但這個時代他們需要跨界。因為很多批評家只要自己邏輯自洽(甚至都不需要,只要適時表達一下“憂慮”就行),就穩(wěn)操主動權,只需坐等大家來“上鉤”。而相比較而言,建設者要付出極大的物理與心理成本。
王:看來我與劉老師對宏觀微觀的界定不同。我的宏觀是事物的整體或說是作為整體的事物;微觀是事物的組成部分或運行的步驟。
我認為這些是微觀的,所以才說兩事物微觀上相同相似并不意味著其間沒區(qū)別,并舉父子間DNA相同99%以上卻是兩個不同的人作類比。劉老師卻認為這些相同處是宏觀的。都深入到了大腦神經(jīng)元了,還是宏觀?那劉老師你的微觀是什么?
人與小白鼠的例子,我也是要用來說明微觀相同宏觀不同的,但劉老師卻得出我認為人與小白鼠沒區(qū)別的結論,不知是我沒說清還是劉老師沒看清抑或你并未仔細看。
劉老師不止一次強調(diào),學習中的困難不是客觀存在而是源于教師的主觀認定,教師說學習是艱苦的所以學習才成了痛苦的事?若像什么NLP技術那樣向學生輸入“學習是快樂的”學習就成了快樂的事?像前些年鼓吹的“我能行”,大喊幾聲“我能行”就行了?太搞笑了吧?這是不是主觀唯心主義?
我在網(wǎng)上瀏覽了斯賓塞的《快樂教育》,覺得真的很不錯。但他并未說學習不是勞動、學習與游戲無區(qū)別。他也未說學習的過程、兒童成長的過程只有快樂。相反,他說:在生活中,歡喜和憂心總是相伴而行。斯賓塞也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頑強意志和良好習慣。這些方面的要求甚至是很嚴格的,孩子們做不到或做錯了,是要承擔后果的,其中包括懲罰,甚至包括體罰,盡管他強調(diào)多用自然懲罰少用人為懲罰,強調(diào)體罰要慎重。所以我以為,斯賓塞主張快樂教育,也還是在教育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滲透快樂元素,并不意味著教育過程中只有快樂,也就并不能做學習與游戲沒有區(qū)別的證據(jù)。endprint
斯賓塞、蒙臺梭利、杜威、布魯納等,這些人構成西方教育史上的一個流派,叫“現(xiàn)代教育”。但西方還有另一個教育流派叫“新傳統(tǒng)教育”。前者強調(diào)“兒童中心”“活動中心”“作業(yè)中心”,后者與前者針鋒相對,認為前者否定了嚴格精確的學科,破壞了學習的系統(tǒng)和順序,取消了學業(yè)成績的嚴格標準,造成了小學生沒有基礎知識和教育教學無效率的后果,提出了“課堂中心”“ 書本中心” “教師中心”,代表人物有巴格萊、康南特等。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美國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種教育思想實際上占統(tǒng)治地位。(程培杰主編《外國簡明教育史》)可見“美國百年來積累的人才優(yōu)勢,就在于幾乎完全采納了斯賓塞的教育思想”的說法,也未必靠得住。
我提個看法劉老師你看有沒有道理:那些實驗成果都是哲學取向的、經(jīng)驗取向的,個人色彩太濃厚,難以形成常規(guī),也就難以推廣。
從個人色彩角度推論,則涉及到另一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杜威是劉老師崇尚的教育家,但杜威也說:教育同其他行業(yè)一樣,天才總是極少數(shù),教育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是,掌握在普通人手里。(見《教師之友》2003年第5期62頁)實驗者恰恰多是精英甚至是天才,普通教師學不來自然難以推廣。像斯賓塞運用快樂教育法培養(yǎng)出了小斯賓塞,普通教師就未必做得到,否則,他們不也成了斯賓塞了?
關于規(guī)則,我說它是程序性知識,是最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劉老師說我所說的規(guī)則與他說的不是一回事。為此,找了幾個來回也沒找到劉老師是怎么解釋他所說的規(guī)則的,我只看到劉老師以游戲為例說明規(guī)則時提到說明書。那游戲的說明書如果是規(guī)則的話,這規(guī)則是不是關于怎么玩游戲的?而“怎么做”的知識恰恰就是程序性知識,這是學習分類理論中明確規(guī)定的,我把規(guī)則理解為程序性知識不對嗎?
那教學中的規(guī)則是什么?是不是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程序?如四則混合運算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有括號的先算括號內(nèi)的。如這是教學中的規(guī)則即程序性知識的話,它是不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它又該怎么減?
我說單位時間內(nèi)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沉迷游戲必會荒廢學業(yè)。劉老師說這與之前說的“義務游戲法”相矛盾,不知何意。我理解是否是國家該頒布法令不準玩游戲?如這個理解不錯,我要說:1.國家雖沒有相關法令,卻有規(guī)定,各游戲廳門口都掛牌告知“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非節(jié)假日不準進入”。2.各學校都有“地方法規(guī)”,非節(jié)假日嚴禁學生上游戲廳,課上嚴禁玩游戲。即使是劉老師的學校也應該不例外吧?莫非劉老師班上學生可以隨便玩游戲?
劉老師還舉教學中編口訣為例,說明“游戲和學習不分彼此”。我卻以為,這例子只能說明學習可以融入游戲元素,但不能說明游戲學習就沒有區(qū)別——你能把所有的學習內(nèi)容都編成口訣?我輔導高考時也曾嘗試把學習內(nèi)容編成口訣幫助學生學習,已經(jīng)把標點和病句部分編完了,但最終也不得不無奈地放棄。而且,編成口訣學習就快樂了?也未必。只要有了功利性,就往往有被動性,快樂就會打折扣。小學生背乘法口訣都快樂嗎?
教練與運動員是兩類人,這不能比,要比得是運動員和運動員比。孫海平指導劉翔該怎么跑,劉翔不能讓孫海平跑個樣出來,但如另一個運動員建議劉翔該怎么跑,劉翔就有理由讓對方示個范了。
王:劉老師認為學習游戲無區(qū)別,學習可像游戲一樣快樂。我認為,學習游戲本質(zhì)不同,學習是勞動,游戲是娛樂,學習可借鑒游戲盡可能融入快樂因素,但像游戲一樣快樂不可能。
我只覺唯“要向游戲設計師學習如何把行為科學和心理規(guī)律應用”于教學中以及“實現(xiàn)上面三點,是孩子能自愿參與的必要條件”兩處最好,嚴謹,準確,有分寸。其余皆不敢茍同。但通過討論自覺對學習游戲認識又加深,這得感謝劉老師。分歧歸分歧,劉老師的理論修養(yǎng),我是自愧不如并極為佩服的。
劉:王老師古典學派,學養(yǎng)深厚。我們都是性情中人,爭論中雖有情緒在但絕無不敬之意。
韓中凌:二位老師真是棋逢對手,華山論劍。也讓圍觀者覺得劍氣縱橫,風起云涌,大長見識。隨著二人的思辨深度思考了一次教育之傳統(tǒng)與未來。
孫志毅:我不僅關注了二位的觀點、理念和邏輯推理能力,更敬佩的是二位的學養(yǎng),絕對有大學教師的風范和功底,這就是長期讀書、實踐、寫作的結果。它給全區(qū)教師以極大的啟示。趙蘭生局長認為,辯論的結果是達到“明”,明則通,和而不同。這極有見地!叢老師說:真正的辯論是要達成某些共識的——你認可我一部分觀點,我肯定你一部分認識。達到所謂“同情的理解”。所言極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