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楊培東, 李桂玉
留守兒童恥感心理及與同伴沖突應對方式研究
劉芳, 楊培東, 李桂玉
目的分析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恥感心理及其在同伴沖突情況下的應對方式差異。方法選取1 029名兒童進行問卷調(diào)查,包括兒童恥感問卷和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問卷兩部分。結(jié)果留守兒童行為恥感因子得分較非留守兒童低(P<0.001);在面臨同伴沖突的情境時,選擇幻想、攻擊、退縮的應對方式較非留守兒童高(P<0.05);選取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較非留守兒童低(P<0.05)。結(jié)論留守兒童的恥感心理及其面對同伴沖突時采用的應對方式均與非留守兒童存在差異,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使其能形成正常的恥感心理,以及改善其同伴沖突時應對方式的選擇。
留守兒童; 恥感心理; 同伴沖突; 應對方式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一方外出務工或父母雙方同時都外出務工而留守在戶籍所在地的年齡不滿16周歲的兒童[1]。該特殊群體出現(xiàn)在我國社會的轉(zhuǎn)型時期,近年來逐年增加[2]。研究顯示,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過6 000萬,11周歲及以下兒童為1 953萬,占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32.01%;12~14周歲兒童為995萬,占16.30%[3-4],有50%的留守兒童正處于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在全國范圍內(nèi)均有分布,以中西部及沿海地區(qū)為主,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四川、貴州等省份的留守兒童數(shù)均超過70萬[5]。恥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感心理,是當個體在面對羞恥現(xiàn)象時自發(fā)產(chǎn)生的,為了維護被個體內(nèi)化了的社會道德承受性的最低限度時體驗到的一種負性情感,是一種基本倫理觀念。留守兒童大多處于恥感心理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關愛及教育的缺失,生長環(huán)境的特殊使其恥感心理水平偏低,容易出現(xiàn)性格缺陷、情感淡漠、習慣不良等異常心理行為[6-7]。有研究表明[8],恥感心理與沖突應對方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留守兒童的恥感缺失,會使得其在面臨同伴沖突時更容易采取不恰當?shù)膽獙Ψ绞絒9]。本研究旨在分析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恥感心理差異,以及在面臨同伴沖突時采用的應對方式,為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健康同伴關系提供一定指導。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十堰市竹山縣的4所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學生1 029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留守兒童537名(六年級100名、五年級81名、四年級138名、三年級218名),男生227名、女生310名;非留守兒童492名(六年級85名、五年級112名、四年級121名、三年級174名),男生305名、女生187名。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由專門人員指導被試者進行集體測試。調(diào)查問卷包括兒童恥感問卷和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問卷兩部分。其中兒童恥感問卷包括身體恥感、個性恥感、行為恥感、關系恥感4個維度18個條目,采用Likert 4點計分,得分越高恥感度越高;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問卷包括幻想、退縮、尋求幫助、問題解決、攻擊5個方式,采用Likert 5點計分,以各維度題目分數(shù)相加除以該維度的題目數(shù)量即為該維度平均分數(shù)。兒童恥感問卷α系數(shù)為0.861,同伴沖突應對方式問卷α系數(shù)為0.932,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829。
調(diào)查顯示,留守兒童行為恥感因子得分低于非留守兒童(P<0.05),而兩組兒童在個性恥感、關系恥感、身體恥感3個因子上的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恥感心理各維度得分比較
組別例數(shù)個性恥感關系恥感行為恥感身體恥感非留守兒童4922 29±0 952 14±0 902 60±0 992 70±0 87留守兒童5372 21±0 542 21±0 582 20±0 762 64±0 74t值-1 6431 580-7 251-1 099P值>0 05>0 05<0 001>0 05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留守兒童在面臨同伴沖突的情境時,選擇幻想、攻擊、退縮的應對方式得分較非留守兒童高(P<0.05);選取問題解決方式較非留守兒童低(P<0.05);選取求助的應對方式則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組別幻想攻擊問題解決退縮尋求幫助非留守兒童3 41±0 813 29±0 793 01±0 973 29±0 753 50±0 65留守兒童3 59±0 733 63±0 712 74±1 143 49±0 773 42±0 86t值4 3576 548?2 8863 054?1 637P值<0 001<0 001<0 01<0 01>0 05
恥感心理是人在與重要他人交往過程中受其影響而潛移默化逐漸內(nèi)化形成的,而重要他人的教化指導及其言傳身教,對于人類成長過程中行為恥感的形成非常重要[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行為恥感因子得分較低,這一結(jié)果與許多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1]。分析原因,可能與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農(nóng)村環(huán)境中有關,大多的留守兒童主要與其祖輩父母生活,而其祖輩父母因承擔的家庭負擔過于沉重及年齡因素而對留守兒童的行為舉止缺乏及時到位的監(jiān)督與教導[12]。同時,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疏離,導致其在面對困境時無法得到支持與疏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負性心理問題堆積,而過多的心理問題會又導致兒童出現(xiàn)反社會行為,從而使得留守兒童的行為恥感降低,甚至是缺失[13]。
此外,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留守兒童身體恥感、個性恥感、關系恥感得分與非留守兒童相似,這一研究結(jié)果可能與留守兒童在社會上所獲得的關注度增加有關。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使得外出務工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家中留守孩子缺乏必要的關愛,使得他們能夠有意識地在物質(zhì)及精神層面上增加自己的關愛,同時社會各組織給予的社會支持,也使得大部分留守兒童得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生活習慣,并能正確認識自己[14]。
本研究顯示,在同時面對同伴沖突時,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多地是采用幻想、攻擊、退縮的應對方式,與留守兒童面對應激情景時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間型應對方式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5]。這可能與留守兒童不良的成長環(huán)境及負性心理問題堆積有關。有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社會支持度的利用能力上不如非留守兒童,因其與父母長期分離,從而導致其面對沖突時不善于尋去幫助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退縮、幻想、攻擊的方式應對[16-18]。同時關于留守兒童負性心理問題堆積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存在緊張焦慮、抑郁壓抑、自卑拘謹、自控力差、情緒不穩(wěn)、冷淡孤獨、樂群性低的特點,其內(nèi)心消極悲觀、自我概念低,因而極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處理與同伴的沖突。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其公正感較非留守兒童低,因此其違法違紀行為幾率較非留守兒童高[19-20]。不良的生活環(huán)境、監(jiān)督教養(yǎng)及父母關愛的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過多的堆積,而產(chǎn)生自負冷漠的情感障礙甚至是嚴重的攻擊或反社會行為。面對困境時留守兒童采用的應對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心理健康情況,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恥感心理和在同伴沖突情境下的應對方式狀況存在一致性,在面臨同伴沖突時關系恥感越高越傾向于尋求幫助,而行為恥感越高則越傾向運用幻想應對,這與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相一致[21-22]。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恥感心理及其面對同伴沖突時采用的應對方式均與非留守兒童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給予留守兒童一個好的成長環(huán)境,給予他們足夠的父母關愛、社會支持以及物質(zhì)供給,使得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培養(yǎng)其恥感心理,有助于他們面對同伴沖突時采用合理的應對方式。
[1] 張茂元.農(nóng)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比較研究——基于廣東五市的實證分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6,28(2):39-44.
[2] 楊靜,宋爽,項紫霓,等.流動和留守兒童生活事件和人際關系與利他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11):833-837.
[3] Angelini L,Bisogno G,Alaggio R,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children undergoing salvage surgery for bladder/prostate rhabdomyosarcoma[J].J Pediatr Urol,2016,12(4):265.
[4] 匡儀,呂颯颯,劉楓,等.農(nóng)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兒童主觀幸福感之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6):919-922.
[5] 楊通華,魏杰,劉平,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質(zhì)與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2):285-292.
[6] 李旭,李志鴻,李霞,等.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與父母情感溫暖的關系——基于潛在剖面分析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6,30(5):375-377.
[7] Davis J.Educación o desintegración? Parental migration,remittances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in western Guatemala[J].J Lat Am Stud,2016,48(3):565-590.
[8] Ban L,Guo S,Scherpbier RW,et al.Child feeding and stunting prevalence in left-behind children: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ese population[J].Int J Public Health,2017,62(1):143-151.
[9] 胡登全,鄧倩.基于留守兒童文化生活的農(nóng)家書屋建設——以重慶市留守兒童為例[J].編輯之友,2014(6):13-16.
[10] 廖傳景,吳繼霞,張進輔,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研究:安全感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88-97.
[11] 魏軍鋒.留守兒童氣質(zhì)性樂觀、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4(11):58-61.
[12] Al-Sobaihi S,Nakamura K,Kizuki M.Undernutrition among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in Yemen:Role of adequate childcare provided by adults under conditions of food insecurity[J].J Rural Med,2016,11(2):47-57.
[13] 李世玲,甘世偉,曾毅文,等.重慶市永川區(qū)小學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對照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6,45(10):1357-1359.
[14] 劉奉,蔣祥林,鄒飛,等.重慶三峽庫區(qū)留守兒童營養(yǎng)知識和飲食行為調(diào)查與干預措施[J].重慶醫(yī)學,2016,45(29):4123-4125.
[15] 季彩君.教育公平視閾下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基于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差異的實證調(diào)查[J].基礎教育,2016,13(2):48-57,81.
[16] Darmstadt GL,Howson CP,Walraven G,et al.Prevention of Congenital Disorders and Care of Affected Children:A Consensus Statement[J].JAMA Pediatr,2016,170(8):790-793.
[17] 葛纓,胡媛艷,張智,等.心理劇對城市留守兒童網(wǎng)絡成癮及社交回避的改善效果[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6):458-465.
[18] 魏軍鋒.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希望與應對方式的多重中介效應[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29(5):361-365.
[19] 胡長舟,馮玉韜,李秋麗,等.寧夏留守兒童抑郁情緒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3):246-249.
[20] 王金華.中國農(nóng)村社會治理不能忽視留守兒童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5(3):6-8.
[21] 閆茂華,陸長梅.農(nóng)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健康狀況調(diào)查分析——以連云港市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2):898-900.
[22] 曹艷春,戴建兵.基于多維風險指數(shù)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風險預警和分級干預機制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科學版),2016,18(5):503-509.
StudyonLeft-behindChildren'sPsychologicalSenseofShameandCopingStyleinPeerConflictSituation
LIU Fang,YANG Peidong,LI Guiyu.
ShiyanWomenandChildrenMedicalCareCenter,Shiyan,442000,China
Objectives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hame and coping style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Methods1 029 children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two parts:children peer conflict coping style and the sense of shame.ResultsThe behavior shame facto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P<0.001).In the face of peer conflict situation,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select fantasy,attack,retreat coping styles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P<0.05),while they were less likely select problem solving coping style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P<0.05).Conclusions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shame and coping style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non-left-behind children,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 a good growth environment,so that they can form a healthy sense of shame psychology,and improve peer conflict coping style selection.
Left-behin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hame; Peer conflict situation; Coping style
湖北省衛(wèi)生廳科研一般項目(JX6B109);十堰市科技局軟科學研究項目(15R45)
十堰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中心,湖北 十堰,442000
楊培東
G444;B848
A
10.3969/j.issn.1673-5625.2017.06.015
2017-04-18)(本文編輯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