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軍
摘要:社會的發(fā)展,促進了教育的改革,在現代高中教學當中,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通過開展微課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更幫助教師有效的改善授課效率,本文針對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論述,希望對我國高中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微課;高中化學;應用
前言
在很早的時期,國外就興起了微課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國外非常受歡迎,隨即又傳入了我國,在我國高中教學課堂當中被廣泛的運用,教師和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都非常的喜歡。尤其是在高中化學教學當中,通過運用微課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當中,更可以使得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從而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就是在借助視頻工具將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錄制完成,通常時間在十分鐘。在對微課的內容進行錄制時,會根據教學內容的概念、原理等內容進行開展。
二、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借助網絡資源,巧妙化解教學難點
一般而言,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學難點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師更應該對備課的內容進行精心的準備。這是由于每個學生知識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必須更加的盡心盡力,還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將教學難點進行突破,即使這樣教師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對重難點達到掌握和理解的效果。如果通過微課教學就不一樣了,教師不一樣,在對教學難點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微課的錄制,這樣對于同一個教學難點就會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案,學生只要通過網絡搜索,就可以獲得多方的幫助,總有一款微課適合學生學習[1-2]。
例如,在學習《化學1》“氧化還原反應”一節(jié)時,筆者給學生下發(fā)了任務單,要求學生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概念、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比較、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等,并提示大家這些微課資源在中國微課網(http://www.cnweike.cn)可以找到。以此網站為例,與“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的微課共有13個,包括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4個、配平的4個、氧化性還原性比較的2個、相關計算的1個、電子轉移守恒運用的2個。果然,學生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自主學習,順利完成了任務單上的學習任務,掌握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用更多的時間討論、分析、解疑和比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深度。
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合理的運用講授型微課,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學難點,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當然了,對于學生來講,比較難理解難掌握的教學內容,網絡上的微課教學資源也會非常的多。
如果有教師擔心過多的借鑒會耽誤學生時間,這實際是一種多慮,因為微課大多是短小視頻,又是單一主題,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前預習使用,也可以在課后復習使用,時間靈活。通過微課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又攻克了教學難點,何樂而不為呢?
二、突破時空限制,真實呈現實驗過程
高中化學課程和其他的學科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它的實驗教學占比比較多,一般在開展實驗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完善的知識體系,更要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進行相應的培養(yǎng),并且能夠讓學生形成尊重事實,科學探索的精神。就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和學生對實驗教學比較重視,已經在課堂當中對多部分的實驗進行了滲透,然而,因為實驗自身條件,再加上課時比較少,教師對實驗時間長的課程采用講述的方法開展了教學,或者通過錄像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觀看,這樣的方式學生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實驗的真實性,聽得索然無趣,而且這樣的教學不僅學生無法有效的掌握知識,更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3]。
如何既適應國內實驗教學尚在發(fā)展之中的現實,又能為學生的實驗體驗開辟更大空間?微課就發(fā)揮了作用。
例如,以“探究鐵制品銹蝕的條件”時做的五個實驗(鐵釘在不同環(huán)境中)為例,本實驗耗時長,實驗過程難以在一節(jié)課上呈現,教師一般采取兩種方法處理:或者學生在課上設計探究方案后直接觀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或者學生在課前設計完成實驗后直接在課堂觀察結果。如果此時我們引入實驗型微課,教學效果則更好。我們在課前一周將學生分成了五組,按照以上實驗設計分別觀察在不同環(huán)境中鐵表面變化的現象,要求每組學生用手機或者其他錄像設備錄下每天的實驗現象,將這些錄下的視頻利用“格式工廠”和“視頻編輯專家7.5”軟件,將每組的實驗過程和觀察到的現象制作成2分鐘以內的微課,課上小組代表介紹播放的視頻。由于該實驗比較簡單,現象也比較明顯,所以學生在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自主得出結論,還可以對彼此的實驗方法和操作中的不嚴謹之處提出意見和建議,成為非常好的微課資源[4]。
實驗型微課,特別適用于時間比較長的實驗探究。
例如,肥皂的制取、鐵的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常見的電池種類及工作原理、甲烷與氯氣的光照、乙烯的催熟、海水提鹽、海帶中碘元素的測定等,都可以制作成相應的微課,除了課上播放、分析外,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幫助學生打開實驗探究的設計思路,總結實驗探究的科學方法。雖然教材對這些實驗也有配套視頻資料,但多是通用型,不一定適合每個教師的教學實際,而這種利用學生實驗過程為素材錄制的微課,學生的參與度高,正誤操作都會呈現,課堂互動性強,教學效果更好。
結束語:
多媒體化學微課視頻的運用,幫助學生把眼前具體的物質和微觀世界聯通起來,捅破了“微觀”世界的窗戶紙,給學生打開了進入微觀世界的通道,使難于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胡苗苗,呂水平.高中化學教學微課資源建設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8)
[2]張茜.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教育.2015(40)
[3]鄒開煌.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局限性與開發(fā)的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02)
[4]薛增風.錄屏式微課在高中化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