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下午,忙碌了大半天,又將結束一天的工作,隨手拉開辦公室的抽屜,不由自主又拿出靜躺在文件堆里的幾頁稿子,這幾乎成了這段時間我下意識的動作。那是暑期回山西老家,讓父母親寫的個人簡歷,母親視力不太好,由父親執(zhí)筆。四頁稿紙,密密麻麻,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父親清瘦而整潔的字體,從1939年到2017年,那是父親母親人生歲月的定格,那是他們一起走過的日子。
我們的家鄉(xiāng),山西省陵川縣平城鎮(zhèn)北爐河村,是太行山區(qū)東南一個普通而美麗的村莊,距離著名的上黨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約50公里。村東村西的爐梁山、水清煤香的自然和諧、古風古韻的民間藝術“十不閑”,彰顯著它的悠久歷史和淳樸民風。門匾鐫刻“楚寶傳家”的一座四合院老宅,在冬去春來的風雨歲月中靜靜佇立在村東頭,那是我們的祖屋,也是經常在我們夢境里和腦海中閃現(xiàn)的根。1958年夏天,父親和母親在這里結婚成家,開始了風雨同舟的歲月旅程。
年青時的父親一表人才,清朗俊秀,看那些略已發(fā)黃的舊照片,仍能感覺到當年父親的英氣。爺爺和父親兩代單傳,按北方的家族傳統(tǒng),家庭對父親的寵愛和珍視可以想象,長輩給他起名叫“寶珠”(參加工作后父親因和同事重名改名為“志善”),我們的家族在村中是大戶之一,開過煉鐵爐,家境相對比較殷實,父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但受家庭教誨,自幼善良淳樸,沒有一絲奢怪驕橫不良習氣。相比父親,母親的家族和成長歷經滄桑,母親小名“龍娥”,是父母最小的女兒,外公祖籍河南,清末民初,黃河水幾次泛濫,大片黃河沿岸地區(qū)受災,加上國內戰(zhàn)亂,災民流離失所,被迫離家逃難。山西陵川因地勢高,且相對其它地區(qū)太平,所以好多人一路流浪至此安生,外公就是流浪難民中的一員,當時他和外婆逃難至陵川縣平城東街村老邱家,因邱家無子,便收其為兒子。外公天性聰明,又吃苦耐勞,很快在平城站穩(wěn)腳根,自己經營起一家小飯館,經營有方加上樂善好施,成為當?shù)匦∮忻麣獾摹扒裾乒瘛?。外公外婆共生育三子三女,不幸的是三個兒子都在年幼時相繼早逝,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天性聰明的母親從小就養(yǎng)成了堅強、上進的性格,她在異常艱辛的情況下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被保送至長治師范讀書。
“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绷l(xiāng),陵川縣東北部山清水秀的地方,南太行的“屏障”之地,和河南輝縣交界,主峰佛山海拔近1800米。從南掌村、漫流坡村到土窯村、侯家掌村,以及那時的人民公社,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們的父親母親前前后后在這些地方工作了二十多年,把他們的青春熱血和辛勞奔波印在了白雪皚皚的松林山間、峰巒連綿的峽谷溪流,把他們的勤勞艱辛和淳樸善良留在了學生、同事和無數(shù)鄉(xiāng)親們的心中。我們兄弟姐妹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隨父母在這些地方度過。南太行的山坡上、村野邊,一到春天,就是漫山遍野的連翹花,一片一片,金燦燦、黃橙橙。山坳、山間和鄉(xiāng)村,桃花、杏花、梨花和各種野花競相爭艷,繞村的一條條小溪任性地流淌。半山坡上,時而跳串的野兔、咋現(xiàn)急飛的野雞,牧羊犬的叫聲和羊兒的鈴鐺聲,田野里村民們此起彼伏的笑談聲和親切的笑容,成為我們永不會抹去的童年記憶,是刻在我們身上一輩子難以忘懷的時光烙印。它們是如此美好,超越了我們當時貧瘠而艱難的生活。從父母親結婚到改革開放前夕,當時的中國動蕩而貧困,“大煉鋼”、“國內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一茬接一茬,1962年外公在災荒年間病逝,父母親強韌悲痛,義不容辭承擔起贍養(yǎng)外婆、爺爺、奶奶的責任。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中,父母親要用總共不足百元的月工資收入,維持全家大小共計十人的全部生活開支。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父親,曾在深山老林里夜晚迷路,隨時有可能遭受狼蟲虎豹的襲擊;在原莊村任教期間,母親曾經嚴重煤氣中毒,若不是察覺異常的同事和鄉(xiāng)親及時救助,后果不堪設想。生死考驗和苦難沒有壓倒父母,他們的善良堅韌感動了上蒼。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生活何等來之不易,父母恩情今生難報!
說起父親,了解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對己自律、對事精細、對人寬容。父親沒有高深的學問,更不是達官顯貴,卻能獲得別人的由衷贊嘆和欽佩。父親沒有任何不良習氣,不抽煙、基本不喝酒,連中國最普及的麻將也不沾,從幼到老,從未改變。這些事情,在父親看來,自然平常,但大凡是個男人都知道,想做到這些有多難。在六泉和潞城,父親前后做了三十多年的會計工作,幾乎沒有出過任何差錯,他的認真和精細在陵川教育系統(tǒng)眾人皆知,每一筆算盤打出的數(shù)據(jù)、每一份手工做成的報表,工工整整,條理分明。退休后的父親,論資排輩,只是一個普通崗位退下來的普通黨員,但卻一致被推選為城南離退休人員黨支部書記,大家看中的,是父親樂善勤勉的性格,更重要的,應該是父親的人品。
父親從年輕時,就對自行車著迷,在六泉工作期間就省吃儉用,買了一輛“飛鴿”,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這是我們全家的主要交通工具。父親很早就變成了自行車專家,而且是名副其實,購買和自制了全套修理工具,親朋好友的自行車出了毛病,不到修車攤,都是扔給父親,父親樂此不彼,保證打理得利利索索。后來,家里添置了摩托車,父親也一樣能熟練掌握。鄉(xiāng)親和朋友們閑聊時,常說我們縣城現(xiàn)在有一道風景線,那就是年近八旬的父親,騎著摩托車帶著母親在街上購物。閑暇之余,父親喜歡拉拉二胡,看看戲曲,縣城家中院里一塊不足四平米的菜地,被父親精心打理,年年果實累累。
講臺和灶臺,是母親一輩子的舞臺。家庭的不幸使母親從年青時就歷練出堅強和自立的性格,從來不懼生活和工作中的艱辛和困難。外公去世后,外婆常年生病,一直跟著母親,外婆家里里外外的事,都是母親操心打理,包括對兩個姐姐的照顧,母親弱小的身軀里有一顆大心臟,她做到了她能做到的一切。母親早期任教的地方,都是窮山村,我們童年的記憶中,晚上我們還沒睡,母親就點亮那盞帶罩的煤油燈,給外婆熬藥、備課、縫補我們的衣服,通常我們睡醒一覺,煤油燈還亮著。母親的眼睛,是熬壞的,年幼的我們當時根本無法體諒母親的艱辛。后來到了六泉,有了電燈,條件才相對改善。母親在鄉(xiāng)村教過的學生,土窯、侯家掌、六泉村、潞城村里的父老鄉(xiāng)親,對母親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情。時至今日,我們偶爾陪父母親到這些地方看看,還會受到鄉(xiāng)親們的熱情接待,還能從他們的嘴里聽到“邱老師”的故事。在六泉完小和潞城完小任教期間,母親所帶班級的成績總是名利前茅,她用自己的無私奉獻追求自己的理想,三尺講臺見證她生命中最閃亮的年華,粉筆沫慢慢染白了她美麗的秀發(fā)。伴隨母親的,是父親的陪伴和同心協(xié)力。母親性格較強,偶爾會發(fā)點脾氣,每每這個時候,父親不太多言,總是默默守在她身邊,只有他最理解母親的辛酸和苦痛?!耙荒暌患厩镲L時,風霜雨雪多少年?”幾十年來,不管是在陵川,還是在廣州,母親總是那個最早起來在廚房忙碌的人?,F(xiàn)在年紀大了,我們勸她多休息休息。但是,我們心理清楚,母親不會聽,也不會停。2012年春節(jié)前夕,母親在鄭州火車站不小心摔了一跤,她居然忍痛到了廣州,還說沒啥大事。到醫(yī)院檢查,一條大腿股骨斷裂性骨折,我們兄妹幾個淚流滿面,這就是我們堅強的母親。手術之后,母親慢慢恢復,但至今行走都不太方便。我們兄妹五個各自成家以后,母親和父親又在孫兒、孫女、外孫身上,傾注了他們全部的關愛。父母之愛大如天,兒女之情比海深。千山行過心有意,萬里走遍不忘恩。
年少青春時,我們日復一日的接受父母的付出和給予,并且習以為常,上學之余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游戲玩樂或沉浸于各自的喜怒安樂,有時甚至滋生對父母的抱怨。也曾經歷過,爺爺奶奶去世時父親無助而失聲的痛哭,恩怨情仇前母親的倔強和無奈,這些舊時的記憶片段,經過時間的洗禮才能在我們的心頭狠狠扎上一針。歲月是一面鏡子,當我們兄弟姐妹步入中年,當生活和生命的真諦在我們心中慢慢沉淀,當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偶爾駐足回頭,才能漸漸感悟它的深沉和魅力。
父親的寬容、厚善,認真的做事風格、謙遜的做人理念,良好的生活習慣、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非一般人能做到。我們年幼時,父親是那堵為我們擋風遮雨的墻;而現(xiàn)在,父親是我們心中讓我們仰視的那座山。春山艷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純凈如絹。太行山里走出來的父親,賦予我們山的凝重、山的豁達、山的云淡風輕。母親的聰慧、堅韌,積極上進、樂于助人的生活理念,不屈不撓、任勞任怨的人生歷程,像一股清泉滋潤我們的周身。是的,母親就是我們靈魂深處的那條河,不懼頑石阻擋、不怕深溝污雜,清澈見底,從山谷里,流向村野校舍、流向遠方、流向故鄉(xiāng),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從冬流到春,從春流到夏。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备赣H和母親已經相依相伴、攜手一起走過了六十年的歲月。幸福相伴一甲子,無怨無悔伴你行。六十載風雨同舟、六十載辛勞奔波,如今兒孫滿堂、家族有興?,F(xiàn)在,年近八十的父母身體康健、生活開心,這是時光對他們的厚愛,這是上帝送給我們兄弟姐妹最好的禮物!“舉目放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蹦昀系母改感牟焕?,關心國家大事,牽掛兒孫鄉(xiāng)親,還學會了微信聊天。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p>
山那邊有條清澈的河,那是太行山畔的故鄉(xiāng)河;
山那邊有條清澈的河,那是歲月深處的時光河;
山那邊有條清澈的河,那是寫意人生的清水河;
山那邊有條清澈的河,那是父親身旁的母親河。
作者簡介:靳文民,男,山西陵川縣人,畢業(yè)于西安公路學院,現(xiàn)就職于廣東省交通集團廣深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魯迅文學院函授學員,愛好文學詩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