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涵蓋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字幕翻譯就是現(xiàn)代化社會的一個新產物,它與傳統(tǒng)的翻譯有許多的相同之處,比如說兩者的目的都是要將源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并且讓受眾最大程度上的接受。 但是這兩者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翻譯中常常因為要直譯出現(xiàn)的所謂“翻譯腔”不可以出現(xiàn)在字幕里,電影或電視劇字幕更加追求生活化的表達和即時的理解性。所以,平時我們看電影時不以為意卻必不可少的字幕背后,其實有著十分龐大的工作量。此文將以中文故事外國拍攝的典型《花木蘭》這一影片來分析英語字幕翻譯的技巧,讓大家對字幕翻譯有更深的了解。
【關鍵詞】字幕;翻譯;花木蘭
英劇美劇制作精良,結構清晰,是很多英語專業(yè)學習者或英語愛好者的首選,我們常常通過英語影片或者電視劇提升英語語感,了解西方文化和貼近外國生活。我國從外國進口的大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每到假期,占據(jù)超高排片率和上座率的往往是外國影片。而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各個行業(yè)都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趨勢,隨著這股巨大的浪潮,中國電影出口事業(yè)也隨之快速發(fā)展。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影片,我們都免不了要過翻譯這道坎,字幕是我們理解英語電影的媒介,也是我們推廣中國電影的依托。因此影視字幕翻譯也成了一門學問,也提供了給英語專業(yè)與英語愛好者許多機會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字幕組便是一個典型的產物。今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文化軟實力在世界舞臺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這也對各種媒體的國際文化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談到國際文化傳播,人們往往著眼于報紙、廣播、電視、網(wǎng)絡、出版等傳統(tǒng)媒體傳播形式,重視新聞報道、信息產品輸送等主流傳播內容,對于電影電視、綜藝節(jié)目等其他信息載體的文化傳播卻很少涉及。實際上,電影電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欄目由于其門檻低、受眾廣的特性,相較新聞報道等專業(yè)性、時效性較強的信息內容更易產生廣泛影響,帶來較好的傳播效果,而在跨文化傳播中,字幕則是不同語境下觀眾理解作品內容、了解他國文化的必備工具。[1]
我們知道,翻譯是將源語轉換成目的語,使得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的行為或過程。而字幕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態(tài),它與傳統(tǒng)翻譯有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簡單的來說,由于電影或電視劇具有畫面性和時效性,所以字幕翻譯不可完全生搬硬套翻譯的理論基礎,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也不可拋開翻譯理論看字幕翻譯。我們在字幕的翻譯里主要會遇到以下幾種困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造成的翻譯理解偏差;畫面與字幕的高能配合;字幕時效性與觀眾的理解程度。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造成的理解偏差是指,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某些情節(jié)或細節(jié)不能被觀眾接納。字幕時效性與觀眾的理解程度是指影視語言配合畫面是否能在當即被觀眾理解。影視語言對于影視翻譯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知識技術,利用影視語言就是采取了影視語言的一般特點。影視語言的一般特點即時性主要是根據(jù)語言的有聲特點進行的瞬間即逝的處理,一般要求演員語言的強調性,要求能夠讓觀眾聽懂這個語言的表達意思。語言的藝術對于電影片段來說,它的演繹方法與技巧需要采取一定的語言技巧,需要對作品添加一定的內容與色彩,對于絕大部分的電影來說,語言的即時性很有意義。[2]那么接下來,本文將以這部以中文故事為藍本,外國制作的動畫片《花木蘭》為典型分析英語字幕的翻譯技巧。
首先,我們先從文化背景方面分析一下這部影片的中西方對應與轉化。文化不同,語言的用法及語言習慣也不同,因此文化因素是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信念、態(tài)度和價值觀都可能使跨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誤解,同時也給翻譯理論家和譯員增添了麻煩,使得縮小源文和譯文間的差距更加困難。[3]那么這部影片是如何消除故事本身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的呢?首先,由于西方人大多數(shù)有宗教信仰,所以影片將中國人信奉祖先劃歸成了一種宗教信仰。我們知道,中國人常常祈求祖先保佑或向祖先許愿,這種方式與西方向上帝禱告的方式十分相像,為了使中西方不產生宗教文化的疑惑和沖突,影片將中國對親人魂靈的供奉等同于西方對上帝的尊崇。其次,在對女子的傳統(tǒng)教育方面,中西方文化又產生了不小的沖突,由于西方人不能理解在古代三從四德對于女性的重要性以及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和標準,影片將其固化為了一個考試,花木蘭通過考試的方式去測定是否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古代女子。第三個轉化是將忠君思想轉化為了自由思想,舉個例子,在最后,花木蘭的奶奶看到有個帥小伙來找花木蘭之后,立刻說,下次幫我也報名參軍吧,在傳統(tǒng)中國思想里,是不會有這么奔放的想法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的民主思想里,這是十分幽默風趣且常見的,所以影片將其發(fā)揮在了每一個細節(jié)里。
在拍攝與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此片將許多中國思想轉換成了西方思想以便于外國人理解,但是當《花木蘭》傳播到中國,其中文配音與字幕的受眾又重新變成了中國大陸以及港澳泰等地具有中文背景的觀眾群體,我們中文的臺詞和字幕應當符合這批中文觀眾的語言習慣以及文化心理預期。極其重要的是,字幕翻譯還應該注重對白譯文的交際效果,而不是強調對于原文臺詞語言上的過于忠實,這樣的過于忠實將會導致觀眾感受到濃濃的“翻譯腔”,理解時會有不小的困難。接下來我們將舉一些《花木蘭》影片中的字幕例子來分析與解釋字幕翻譯的特點。
第一,字幕翻譯要具有圓滿性,這就是之前我們說的文化背景的對應與轉化,故事框架的構建是翻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沒有大背景下的統(tǒng)一,我們就沒有辦法展開翻譯。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媒婆在“面試”木蘭時,叫她“recite the final admonition”,即“背誦最后的告誡”。我們聽起來可能一頭霧水,這是什么意思呢?最后的告誡是西方信仰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在臨死前對所有的穆斯林的告誡,要他們相信法律和基督的福音。但是這樣的信仰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出現(xiàn)過的,字幕就將其翻譯成了三從四德,既符合故事的發(fā)生背景,也使我們理解起來沒有困難。
第二,字幕翻譯要具有生動性,這就要求我們熟練運用口語對白的趣味性,這時我們就要采用一些歸化的策略。歸化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旨在減少譯文中的異國情調,主張譯文應盡量適當、照顧目的語的文化習慣、為讀者著想,替讀者消除語言文化的障礙,為其提供一種自然流暢的譯文。歸化是用與原語詞語有相同使用頻度,但一般都帶有某些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來翻譯原語詞語,其優(yōu)點就是使譯文讀起來比較地道和生動。[4]舉例來說,花木蘭在為父親求情是說了這樣一句話:''Please sir, my father has already fought bravely"。字幕是:大人,求求您了,我爹他已經(jīng)為國效勞一輩子了。在字幕中,將“sir”翻譯成了“大人”,符合中國古代的稱呼,而不是生硬地翻譯成“先生”。其次,沒有采取完全直譯,二是加入了意譯,將“英勇戰(zhàn)斗”翻譯成了“為國效勞了一輩子”,符合中國傳統(tǒng)表達方式,是一種典型的歸化翻譯。接著,官員這樣回答:''Silence! You would do well to teach your daughter to hold her tongue in a man's presence.''字幕翻譯是:“住嘴!你該好好管教一下你的女兒,男人說話,哪容她插嘴?!?字幕將“silence”翻譯成了“住嘴”,充分展示了官員的威嚴官樣,活靈活現(xiàn);將“teach”翻譯成了“管教”,體現(xiàn)了古代社會中父母地位之高,父母身份之重,完美詮釋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個古代官員的形象呼之欲出。endprint
第三,字幕翻譯要有“娛樂性”。近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網(wǎng)絡大背景下媒體泛娛樂化傾向不斷延伸和滲透,歐美影視劇中文字幕翻譯中的改寫趨勢也隨之日益明顯。這種娛樂化的翻譯改寫現(xiàn)象受到大多數(shù)觀眾的歡迎。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赫曼斯把操縱派的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勒菲弗爾承其觀點,在他的《翻譯、改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制控》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改寫”的概念,指出“所有的改寫,不管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從而操縱文學在特定的社會里以特定的方式起作用”。這一理論引起了翻譯界的強烈反響并日益受到重視,被不斷應用到當今歐美影視劇的字幕翻譯中。網(wǎng)絡字幕組提供的字幕翻譯,以改寫理論為基礎,套用大量網(wǎng)絡流行語,中國特色的諺語或是俗語等來表現(xiàn)喜劇效果,從而使得語言極具特色,令人忍俊不禁。[5]我們舉一個例子來闡述,在影片中一只熊貓這樣說道:''Urgent news from the general! What's the matter, you've never seen a 'black and white' before?" 字幕翻譯是:“將軍有新消息!看什么看?沒見過特快專遞嗎?我們肯定會十分疑惑,怎么把“黑白相間”翻譯成“特快專遞”了呢?由于電影或電視劇具有強烈的畫面感,所以我們無需再贅述,我們就知道說的是這個熊貓了,然而延伸意就是他傳播地特別快,所以結合現(xiàn)代社會的狀況,我們翻譯成“特快專遞”,風趣幽默,便于理解。
第四,字幕翻譯要有“等效性”。將一篇英語文章譯成漢語,或將一篇漢語文章譯成英語,其譯文能使以漢語為母語的讀者和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閱讀起來,與閱讀各自母語的文章所產生的體驗、感受、共鳴應該幾乎是相同的。若原文能讓讀者開懷大笑,譯文也應該如此,這就叫翻譯的等效性。因此,在英漢互譯中,設法使原語與譯語達到幾乎完全的等效,就成了譯者為之竭盡全力奮斗的目標。它要求譯者融會多方面的知識,考慮多種因素,結合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綜合運用各方面的閱歷、技巧和文化視點的轉換構思。它是翻譯領域中要求較高的一種技藝和技巧。[6]我們要注意這一個方面,不要一味地直譯而忽略了傳播的意義,要讓觀眾切實地感受到電影帶給我們的震撼。
第五、字幕翻譯要有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就是要在原有表達基礎上,轉化一些沒有出現(xiàn)過但被觀眾熟知的概念。比如長官說:''Order people,order!"士兵回答:''I'd like a pan fried food."此時長官要召集士兵,但是士兵把這當成了一個笑話,關鍵在于“order”有兩個含義,不僅有讓新兵排隊的意思還有點菜的意思,那么翻譯中如何體現(xiàn)呢,我們只能做一些改動,于是字幕翻譯成了“吵,吵什么”和“我要炒面”,可謂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第六,也是最后一點就是語域得體性,語言隨其功能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語言,即語言要適合社會場合--"語域".譯者在翻譯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時要做到忠實原著,就必須既把握原著的語言,又把握其語域。比如在這部影片中“your majesty”要翻譯成“啟稟皇上”而不僅僅是“國王”,這一點很好理解就不再贅述。
綜上,就是英語字幕翻譯的六個特點,我們要在實踐中摸索和運用,才能學好字幕翻譯這門學問。
作者簡介:李敏怡(1998-),女,江蘇南京,河南大學本科。專業(yè)方向:商務英語。
參考文獻:
[1]淺談字幕翻譯及其在國際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中國外文局翻譯專業(yè)資格考評中心.
[2]論影視字幕翻譯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電影文學.
[3]淺析電影字幕翻譯的理論,中國論文網(wǎng).
[4]電影字幕翻譯之翻譯策略,百度文庫.
[5]論字幕翻譯的娛樂化改寫,中國知網(wǎng).
[6]翻譯的等效性:一個相對的概念,江南大學學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