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紅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提出:“學生要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鄙鲜鲆蟪浞挚隙诵W生口語交際,即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只注重了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聽說能力的訓練;或者聽說訓練的指導不得要領,流于形式,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缺陷。
【關鍵詞】學生;口語交際;新舉措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因此我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力求做到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深入思考和在設計上做到層次化、情境化、整體化、民主化、藝術化、科學化,實現(xiàn)教學科學的藝術化和教學藝術的科學化的完善融合。達到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聽說能力,提高口語交際水平這一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循序漸進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按照“激趣——選題——訓練——考查”的教學新舉措,使學生依次做到聽清、聽懂、敢說、說通、說具體。在單位時間內,力求獲得學生聽說能力訓練的最高密度。其具體的策略是:
一、激發(fā)聽說興趣,使學生聽清,敢說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基因。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要?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一個主要的步驟是處理動機問題,即喚起學習興趣。”這便精辟地闡明了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性。
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年齡不同,心理發(fā)展程度不同,其方法手段也不一樣,呈現(xiàn)出開放性而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我的做法有以下兩點:
(一)故事激趣
教學第十冊《宴子使楚》一課前,我先要求全體學生圍繞“會說話很重要”這樣一個主題,每個同學從課外讀物或課本中收集一個古今中外的故事,然后以故事會的形式,先在小組里講故事,接著,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述故事。并配置以話筒,錄音機,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別人講話,理解主要意思,做到能夠相互轉述,轉述時要講清“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四個基本內容。結果每組代表相繼上臺講了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周總理以銳利機智的語言與反動派作斗爭而取得勝利的故事;宴子使楚,運用智慧和口才爭取人格,爭得國格的故事……然后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評論,形成了同學們爭先恐后聽說的課堂氣氛。一堂課下來,同學們興猶未盡。以后,我在教學《赤壁之戰(zhàn)》《田忌賽馬》《飛奪滬定橋》《狼牙山五壯士》《將相和》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都采用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活動激趣。
活動也是語文課的教學形式之一,也是同學們最喜歡的教學形式。根據學生表現(xiàn)欲強的心理特點,我在班級經常開展演講會、辯論會,編課本劇等活動來激發(fā)學生聽說興趣。
比如:在每天的課前三分鐘,我都要求同學們輪流繪聲繪色地講個故事,或進行三分鐘新聞廣播,或小記者現(xiàn)場采訪活動,或精品短文欣賞活動。開始有學生膽怯害怕,不敢上場。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同學的膽量越來越大,表達能力越來越強,呈現(xiàn)出一種遍地開花的局面。
教學《窮人》一課后,讓學生小劇本的形式來續(xù)寫故事,得到最佳劇本獎的可以作為導演,選出演員進行公演。學生無論在寫劇本,還是在表演劇本時,都是興致盎然。他們通過自己的口,展現(xiàn)了自己所寫。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加強了聽說能力的訓練,真可謂一舉兩得。
二、選擇聽說內容,使學生聽懂,說通
根據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需要老師用兒童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選擇聽說內容。小學低中高年級學生水平層次不一樣,其聽說內容和要求也不一樣。但總體原則是聯(lián)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內容,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學生的聽說興趣不因話題的枯燥與不適應而逐漸消失。
以我所教的五年級學生為例。我通常是分層次地要求學生先說家庭、同學、老師、學校、身邊好人好事;再說自己的理想,祖國的未來,以及一些民間的故事,成語故事,寓言和神話故事,課文插圖介紹等等。根據不同的時間、場地、情景,靈活確定聽說內容。如:結合學校召開的運動會、秋游、每周英語等活動講述自己的所看所想;班級學生活潑、好動,有時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我讓當事者互相講述理由,同學們互相評理,這樣不僅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還教給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所有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一道采取民主化的原則,檢查評議每個同學的表述是否清楚,句子是否通順完整,是否有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些熟悉的聽說內容和民主化的聽說形式吸引了學生的廣泛參與,達到了人人動腦動口,認真耐心地聽懂,說通的目的。
三、訓練聽說技能,使學生聽明白,說具體
學生基本能聽清主要內容,在“敢說”、“說通”的基礎上,老師就要根據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規(guī)律,訓練學生進一步聽明白,說具體。如在每周的聽說課中,因為有了前邊的一些訓練步驟,我就選擇了內容具體、層次要求較高的錄像,如《改革開放的中國》、《新中國的誕生》、《中國歷史概述》、《居里夫人的故事》等,讓同學們先聽明白,然后說具體。采用學生自己對自己說,同桌相互說,四人小組說等多種形式。學生評議補充,老師引導、點拔、歸納總結。最后,我把當天聽說的內容布置為作業(yè),回家講給家長聽,家長簽名,并做出評價。這樣既擴大了訓練面,提高了整體聽說水平;又開拓了學生視野,加強了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我也毫不放松。比如,在教小語第十一冊《游子吟》這首古詩時,我先用投影打出色彩鮮艷的幻燈畫面,要求學生不僅僅滿足于說畫面內容,還要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著油燈的微光為子女縫制衣服的情景,畫面所蘊藏著的思想感情通過說具體就感悟出來了。通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得以階梯狀地向上提升。
總的說來,訓練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無論哪一種,老師都需要從立體化的角度,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四、考查聽說能力,提高小學生口語交際水平
在所有的培養(yǎng)訓練形式中,教師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主、自理、自動。因此,可以按照下面幾種形式考查學生聽說能力。
第一種是表情評價式:它運用于集體評價。學生用兩種表情(笑臉:代表說得好)(哭臉:代表說得不夠好)。在一個同學說完一段話后,用表情表示自己的評價。老師再指名讓學生談談評價的理由。
第二種是個人評價式:在所有同學聽完錄音后,然后抽一位同學根據聽到的內容上臺講述。老師最后組織大家個人發(fā)表意見并做出評價。
第三種是小組評分式:在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的聽說訓練中,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每一個小組為聽說的同學記一個分,作為老師評價的參考。
第四種是匯報考查式:向家長匯報自編自演的課本劇,匯報各方面收獲,老師征求家長的看法做出評價。
無論進行哪一種形式的考查,老師都要以立體思考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能力。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步驟的循環(huán)進行,除了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外,也促進了學生語文整體素養(yǎng)的提高。其表現(xiàn)在:第一,促進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經過聽說訓練,80%以上的學生都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生的習作有所提高。說是寫的基礎,學生會說好一段話,要下筆寫文章就不難了。第三,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說話過程中,仔細觀察是第一步,分析整理語言是第二步,也是思維的過程。因此,要說好話的先決條件是仔細觀察,積極思維。
隨著聽說教學各項實踐活動的不斷嘗試和深入思考,我相信,“今朝花勝去年好,料得明年花更紅。”
參考文獻:
[1]崔巒,《小學語文教學法》,1995年。
[2]何霞,《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的幾種方法》,《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