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泉
【摘 要】為了消除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為了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既繼承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長處,又體現(xiàn)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導學”模式正是其中的代表。本文針對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導學”模式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導學”模式
長久以來,在高中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生大多處于被動聽講的狀態(tài),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師生之間的互動不足。受制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得不采用滿堂灌的形式,這種方式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面對著這一教學現(xiàn)狀,我們探索將“導學”模式應用在了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教學質量。
一、文言文閱讀“導學”模式的闡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薄皩W”模式是基于學案為基礎,以教師指導為主、學生自主學習、師生共同合作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該種教學模式解決了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模式的不足,由師生通力合作,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在“導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教學內容來認真閱讀,了解學習內容的特征,再根據(jù)具體的學習要求,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教師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來調整學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即可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訓練。“導學”模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維特點,滿足了他們的自我意識發(fā)展要求,充分體現(xiàn)出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特征。
二、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導學”模式的應用措施
(一)文言文閱讀的類型
根據(jù)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類型,可以將之分為預習型、新知識型、復習型三類,從具體的實施者來看,可以將其分為三類:預習型以教師的撰寫實施為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新知識型由教師與學生合作來完成撰寫,教師負責點撥和釋疑;復習型通過師生之間的研討來共同完成撰寫,達到教學目的。
(二)學案的設計方式
設計目標必須緊扣閱讀素材,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知識的結構的聯(lián)系,使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條理化和整體化,在內容設計方面,要具有梯度性和層次性,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差異逐步加深,做到逐步遞進,讓學生讀懂閱讀素材。同時,在設計時,要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讓優(yōu)等生可以從學案中獲得挑戰(zhàn)、一般的學生得到激勵、學困生也可以嘗到成功帶來的欣喜,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信心。
具體在內容上,應該包括閱讀目的、作者簡介、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閱讀知識點、正音正句、思考題、閱讀小結。學案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能將預習工作扎實有效地落到實處。另外課外資料的搜集也能在教師的指引下切實有效地進行,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已知儲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為課堂上實現(xiàn)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在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出特定的教學情境,上課時,先播放一首慷慨激昂的音樂,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為學生緩緩朗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通過這種特定的情境,學生很快走進了磅礴恢弘的赤壁戰(zhàn)場中,配以慷慨激昂的音樂、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可以更好的體會到周瑜的非凡氣概,漸漸的,音樂開始回落,教師的朗讀也越來越低沉,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情緒的變化,理解作者在人生失意時的情感。將朗讀與音樂配合起來,可以讓學生與作品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學習興趣激增,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導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開始前,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好學案內容,學案可以由教研組負責完成,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這樣既可以保證編寫速度,也能夠避免一人編寫出現(xiàn)的漏洞和錯誤。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力較為薄弱,學案的設計必須要符合具體的學情,如,文言文閱讀預習中,學案的介紹會涉及作品與作者的介紹,如果學生的學習基礎扎實,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收集資料,但是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則需要由教師來提供相關的介紹,對于重點內容,用下劃線標示,提醒學生再三注意。
對于閱讀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將自己閱讀活動的感受和問題一一記錄下來,這是學生個性化思維差異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教師進行啟發(fā)、引導和解惑的參考內容。布魯納提出:學生學習的效果,有時取決于教師在何時、按何種方式予以學生矯正性的反饋。在文言文學習中,教師的點撥對于學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教師的點撥并非在直接告知學生答案,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講解內容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將閱讀素材中的精要部分再現(xiàn)、總結出來即可。
(四)拓展思維,實現(xiàn)升華
文言文閱讀素材有著深刻的人文性特征,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需要遵循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引導學生學習古代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從發(fā)展的角度審視作品,評估每一部作品的歷史局限與發(fā)展意義。任何一篇文言文作品,都有其未定點和空白點,他呼喚讀者去填充,這種方式讓文本內容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內涵。
在講解《歸園田居》時,先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作品中那質樸的語言,再引導學生思考:
陶淵明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來描寫田園景色?
田園景色的描寫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一步步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田園生活,通過對“一去”、“本愛”、“無適”、“守拙”等詞語的分析感受陶淵明本人的矛盾心情。最后,最整篇作品進行分析,將其置于當時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下,引導學生仔細思考,并聯(lián)想同時期的作者,在品讀、對比的過程中開拓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應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標準強調,評價方式要面向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對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評價。評價模式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讓學生一起參與評價活動,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在課后導學中,教師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建立相應的文言文學習過程評價體系和結果評價體系,讓學生在評價體系的引導下,對文言文知識進行梳理、鞏固和遷移。通過評價,學生付出的努力可以獲得教師與其他同學的認可和贊揚,心理上可以得到滿足,且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及時解決,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效,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此外,評價還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認真負責的個性特質,在課后進行自我反思,掌握自我評價的使用方式。在文言文閱讀“導學”模式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及時、客觀的評價,還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記錄學生出現(xiàn)較多的問題,根據(jù)這些問題來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薄弱知識點的學習,同時教師也要根據(jù)不同的評價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整。
三、結語
“導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也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教學中,要做到因勢利導,將更多的探究機會留給學生,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享受到合作學習的成果,給予差生更多的關愛,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李玉梅.對如何有效開展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反思[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03)
[2]陳寶紅.高中文言文教學新嘗試[J].文學教育(上).2017(04)
[3]孟璇璇.高中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基礎教育研究.2017(13)
[4]袁宗仁.曲徑通幽,推開文言文教學趣味之窗[J].語文知識.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