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玉
[摘要]高職學生管理中的公平問題影響到和諧校園的建設,必須引起高校的重視。目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對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都產生了不良影響。本文闡述了不公平現象在學生干部選拔和獎助學金評選方面的主要表現,分析了其對學生的影響,并提出了改變高職學生管理不公平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學生管理 高職學生 公平
公平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當代高職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對待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同時又具有質疑精神,但他們自身思想不夠成熟,當自身權益沒有得到維護,出現不公平的現象時,極易使他們心理受挫,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公平觀,甚至引發(fā)偏激行為。
一、高職學生管理不公平現象的主要表現
1、學生干部選拔方面
學生干部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與橋梁。他們與同學親密相處,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起著輔導員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設一只優(yōu)良的學生干部隊伍,讓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既是對學生管理工作負責,也是對廣大學生負責。但是,當前的學生干部選拔工作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
首先選拔學生干部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同學,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由于某些自控能力不足的學生干部享有“特權”這種不公平現象的驅使,一部分參與學生干部競選的學生只是考慮為自身謀福利,并不能夠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而且往往這部分選拔出來的學生干部缺乏責任意識、工作能力弱、工作態(tài)度差。
其次,選拔過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選拔時對新生的班級臨時負責人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對那些有真心有能力為同學服務的學生是一種不公平,勢必會抹殺一部分人的參與熱情。選拔時在職學生干部會推薦部分學生,這種方式主觀色彩嚴重。很多人會利用老鄉(xiāng)關系、請客吃飯等不正當方式賄選成功。不僅沒有發(fā)揮學生的群體作用,還使選拔過程不透明、不民主。
2、獎助學金評選方面
獎助學金的評定歷來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評定工作存在缺陷與不公平,會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失去獎助學金評定工作的意義。
首先是貧困生資格認定問題。目前我校提供的助學貸款、勤工儉學機會及大部分獎助學金的客體都是貧困生。因此貧困生認定是學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準確性直接影響后序評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我校認定貧困生的主要依據就是生源地政府提供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但各生源地對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的簽發(fā)把控不嚴導致其真實性受到質疑。除了家庭經濟貧困證明,認定貧困生還需班級的民主評議。學生對待民主表決的態(tài)度不認真,主觀色彩嚴重,不能一視同仁,常將票投給平時和自己關系好的同學。在獎助學金評選時,直接將貸款同學既定地視為獎助學金的獲得者,跳過民主評議,這種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公平的。事實上,一部分貸款學生家境并不貧困,反而真正貧困的學生可能因為助學貸款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加之父母思想不夠開放,對助學貸款還存在偏見,因而沒有貸款。
其次,獎助學金的主要受益者都是貧困生,普通學生能獲得的獎學金種類不多,金額有限。這在相當大程度上打擊了普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獲得獎助學金,有的同學編造虛假家庭情況以獲得貧困生資格。由此可以看出獎助學金的評選一味傾向于貧困生不僅不利于良好學習氛圍的產生,也會造成學生誠信的缺失。
二、不公平現象對學生的影響
學生管理中的不公平現象,使學生產生消極反應,他們抱怨、不滿。但他們尚未踏入社會,缺乏生活挫折的磨練,無法正確合理的面對不公平現象,容易產生不良情緒,進而導致不理性行為的發(fā)生。
學校作為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是全面、深刻的。由于學生社會閱歷不足,在價值觀選擇方面容易疑惑。因此,學生管理中的不公平現象極易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沖擊,使他們的價值觀功利化、世俗化。功利化表現為認為“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如競選學生干部動機不純,參加學生會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不是為同學服務。這種價值觀念的功利化趨向使學生更加看重索取卻缺乏奉獻精神。世俗化表現為認為凡事要靠關系。要想競選成功抑或是獲得獎助學金和榮譽稱號,就必須和學生干部、管理人員搞好關系。世俗化的價值觀驅使學生投機取巧,無法務實求學。在價值取向上強調個體的優(yōu)先性。同學之間的交往也會出現交往動機的功利化,經濟交往的比重越來越高。一些沒有得到公平對待的同學對憑關系評優(yōu)、獲得獎學金的同學會產生排擠甚至地對心理,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
大學生思維活躍,他們的心理、生理都在迅速變化中。管理中的不公平現象等不良刺激對學生構成心理壓力,容易引起不良情緒的產生。管理中的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他們意志消沉、悲觀嘆氣,不積極參加活動,對待學習也是被動應付,經常是“臨陣磨槍”。學生處在快速成長期,其思想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沖動性,他們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受錯誤思潮的影響,將不公平現象片面夸大,為功利化、世俗化的價值觀尋找有力的論據。心理的受挫使學生對個人和社會的前途產生消極情緒。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使他們感到無論如何努力也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根本無法實現自身價值。不公平現象引起的不良情緒使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消極抵抗的態(tài)度,與從事學生管理的老師產生隔閡,造成師生關系的淡漠。
許多學生都是抱著美好理想進入大學,期待在大學的舞臺上大展拳腳。但進入大學,他們發(fā)現現實中的不完美,不公平現象歷歷在目,這些問題引發(fā)了他們沖突的心理和消極的情緒。如果這種狀態(tài)沒有被老師及時發(fā)現并疏導,不良情緒就會越積越多,繼而產生消極甚至過激行為。厭學是許多學生都會產生的一種消極行為。管理過程中得到不公平對待,讓他們覺得讀書無用,平時逃課,考試前臨陣磨槍,考試作弊;部分同學沉迷網絡,借助網絡逃避現實生活給自己帶來的壓抑和不滿,獲得成就感。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自我角色的迷失、人際關系的緊張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學不堪重負,往往會以打架斗毆、傷人等過激行為表現出來。
三、改變高職學生管理中不公平現象的對策
高職學生的管理一方面在制定學生管理制度中對學生一視同仁,不偏不袒,在客觀上做到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并承認這種公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公平觀。
(一)完善學生管理制度
做好學生管理工作,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本。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師要全面了解學生,通過查閱檔案、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困惑。要從單純的管理模式轉變?yōu)榉招汀l(fā)展型的學生管理模式。管理者應該認識到勢服人,必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結合學生特點,在理解尊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將學生的實際需求融入到服務中,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在管理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如開通學生管理微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管理學生,聽取學生意見,了解學生對管理中各種問題的看法,并及時反饋信息;根據學生動向,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點是增強學生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增強學生的主翁意識和責任感。學校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給學生更多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空間。在完善獎助學金評選細則的同時,增加普通學生獲獎比例。在招生時進一步加強助學貸款政策的宣傳,使更多貧困生受益。
(二)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重視輔導員的職業(yè)道德建設,樹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輔導員愛崗敬業(yè)意識、服務意識、公平公正意識等。辦事公平公正是一切從業(yè)人員所必須遵守的職業(yè)道德。它要求輔導員按準則辦事,不以權謀私。輔導員的工作往往關系著學生的切身利益,這就更加要求管理者秉公辦事,處理問題時拋開私心,結果公道。增強輔導員的責任心。以一顆無私奉獻的愛心,投入到學生中,為學生排憂解難,消除師生隔閡,使學生信服。加強輔導員的專業(yè)化培訓。定期參加培訓和學術會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學生管理工作的新需要,提高解決管理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三)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積極進行心理疏導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教育學生應該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技能的培養(yǎng)。如果有感覺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警惕,勉勵自己發(fā)奮圖強。摒棄“學而無用”的錯誤思想,腳踏實地,學得一技之長,為自己爭取廣闊的未來。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向學生灌輸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當你有能力可以為大家服務時,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舍不得付出。要增加團隊意識,增強責任感,樂于用自己所長服務大家。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向學生解釋“吃虧”的哲理。對于取得與給予,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這樣才能廣結善緣,與人和睦相處。聰明的同學應該看到別的同學的刻苦努力,勤勉的同學應該看到其他同學的天賦才智。這樣對于自己和別人得多得少就會更加釋然。
在加強心理健康課程的同時,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實踐活動中。經常性的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講解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通過心理咨詢活動,使學生掌握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