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凱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浪潮的不斷深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分析教學大綱的要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在主動學習中積極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并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質,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探究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3-00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3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在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的情況下進行優(yōu)化教學,讓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循序漸進,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數學知識,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融入到學生之間,在和學生互動過程中對他們進行指導,使他們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積極探究中高效進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的循序漸進
在教學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設置教學目標。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做出提前預設,并對預設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對策。通過提前備課,使課堂教學活動能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讓學生從簡單的知識入手進行探究,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之后,讓他們在求知欲的支配下進行較難知識的分析,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探究中都能獲得收獲,讓他們喜歡數學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為了增強教學的多樣化和趣味性,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輔助工具來進行教學,如直觀教具、掛圖、信息技術等,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 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借助直觀的教具進行教學,讓課堂教學直觀化,降低知識的難度,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掌握這些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對數學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的做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獨立思考,有效完成新知識的探究學習。在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讓他們能找到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和解題方法進行探究,順利解決遇到的問題,高效地完成學習內容。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分析和思考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學的組織作用。對于比較簡單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進行。對于比較復雜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獲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進行小組討論分析。
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有效結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自主思考和討論中促進數學思維的深入,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高效教學。
三、設置學習任務,增加學生的學習驅動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任務型教學方式,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競爭氛圍,讓他們把學習任務作為目標進行積極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學生數學能力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讓他們獲得進一步學習的驅動力,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探究教材中的內容后,讓他們繼續(xù)探究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認真分析教材中的內容,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方法,并讓他們通過練習,順利掌握計算方法。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和他們通過進行學習,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對于他們理解不了的知識,教師要進行耐心的講解,使他們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產生學習興趣。
在任務型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能順利完成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務,促進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他們能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教材內容的分析和探索,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在問題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提問,既要考慮問題和教材的緊密聯系程度,還要考慮問題的趣味性,使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主動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積極的思考,隨著思維的不斷深入,他們能有效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順利解決問題。在問題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大膽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通過相互討論解決這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五、加強課后練習,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小學數學教學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新知識,離不開數學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讓學生通過探究掌握教材內容之后,要根據教材的重點內容設計練習題目,強化他們的學習效果。練習題目的設計不要追求數量,而是要質量,教師要針對知識點設計一些較為典型的題目,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題目,掌握知識的運用。針對學生的練習結果,教師可以清楚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哪些知識點掌握得較好,哪些知識點沒有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講解,使學生能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練習,有效掌握教材內容。通過課后練習和教學的有效結合,能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查漏補缺,讓他們的數學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大大提高數學綜合素質。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教師需要總結教學中的問題,針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在主動思考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運用已有的知識順利解決問題,完成新舊知識之間的構建,有效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在他們的積極參與互動中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秀坤.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4(36):159.
[2] 彭華.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優(yōu)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
[3] 羅恩.淺議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