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00)
農民工的文化自覺與市民化
劉思甜*,劉艷萍
(長春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00)
這篇文章主要目的在于從文化自覺方面探討農民工市民化的可能性。首先討論文化自覺這一概念在文章中的含義,然后闡述其影響因素及其對農民工市民化的意義,最后談論怎樣從外在環(huán)境和農民工自身出發(fā)來實現(xiàn)文化自覺、完成向市民的角色轉變。
農民工;市民化;文化自覺
長期的城鄉(xiāng)分割歷史狀況使得中國社會自然形成兩大文化體系:城市文化體系和農村文化體系。城市文化體系的特征是多樣性與先進性,與其相對的農村文化體系則保有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具有同質性與穩(wěn)定性。因為文化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和人的性格,使得在農村文化體系中成長的農民工在城市進入過程中遇到很多文化方面的困境與阻礙。特別是有些農民工可能已經有一定的經濟資本、也在城市工作生活了很長時間,但是他們的思想與行為還沒有轉變過來,阻礙著他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所以說,農民工只有在意識到文化自覺的必要性之后,主動學習城市文化,同時注意對原來優(yōu)秀的農村文化的保留,在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促進城市文化的交流,才能以更主動的姿態(tài)順利完成向市民的轉變。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最初是費孝通在研究中國民族文化時提出的。他認為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人們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fā)展的共處原則。而這里則是借用文化自覺這一概念談農民工怎么通過對自身文化的自覺來傳承和反思農村文化,從而適應城市文化。因為只有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覺,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整體,實現(xiàn)向市民的轉變。下面先看看有哪些因素影響著農民工實現(xiàn)文化自覺。
1、法律意識
《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費孝通提到了中國農村中的社會管理方式——禮治,主張用傳統(tǒng)社會遺留下來的老祖宗的規(guī)矩,也就是孔子提出的禮來對人們行為進行制約。禮治一般采用的具體措施就是訂立鄉(xiāng)約。生活在農村里的人們彼此熟悉,大多認為談法過于見外、用共同的約定來維持鄉(xiāng)里之間的秩序是完全足夠的,所以對于法律知之甚少。反觀現(xiàn)代化中的城市,由于人口眾多,流動性強,不得不催化法律的產生與實施。如果還采用鄉(xiāng)村的治法,恐怕社會早就亂套了。但是沒有實現(xiàn)文化自覺的農民工在城市里還是遵守著家里的那一套規(guī)則,容易違反法規(guī),導致做事放不開手腳,產生一種挫敗感和對城市生活的畏懼。
2、社會交往
和農村人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他們最重感情,最在乎家庭的維系。因為在農業(yè)為主的社會中,大家都依地而居,世世代代就守著一畝三分地,所以交往也就與土地有關。一般來說熟悉的都是住在一個地方的老鄉(xiāng),要不就是和自己有著血緣關系的親人。這也就是為什么把這種情況總結為差序格局,即以己為中心的自我主義“為自己可以犧牲家,為家可以犧牲族”。而在城市里,大家沒有自己的土地,只有一個棲身之所,有些人甚至連住在對面的鄰居都不一定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民的社會交往,秉持所謂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而且,市民們的交往主要是為了生存與生活的工具性交流,大多限制在職業(yè)范圍內。近幾年網絡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在網絡空間里根據(jù)興趣集合在一起的市民增加,同時減少了在現(xiàn)實世界里的互動。
3、娛樂休閑
凡勃侖在論述休閑的時候,提到人在經濟和技術領域中的地位會影響他們的思維習慣。由于生活經歷和職業(yè)背景的差異導致不同人群擁有不同的文化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世界觀、價值觀、興趣、消費等方面。農民工進城后大多還保留著之前的生活習慣,與市民在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再加上城鄉(xiāng)不同的公共設施與商業(yè)發(fā)展,也決定了人們娛樂方式的變化。居住在發(fā)展相對落后的農村的居民在農閑時有大量時間可以用來消遣,他們大多習慣于打牌、聊天等。而城市居民只有在工作之外能夠休閑一下,所以十分重視休閑活動的安排。再加上城市里娛樂設施的完備與商業(yè)中心的發(fā)達,他們的消費意識更為強烈,同時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的精神需求。
4、教育理念
即使現(xiàn)在國家已經實現(xiàn)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基于家庭條件與短期利益的考量,還是有一部分農民工秉持著讀書無用論。相比起以前因為經濟原因小學或初中畢業(yè)就輟學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農民工會選擇讓自己的孩子讀個高中,出來找工作更為方便,也沒有年齡的限制。同時,許多新生代的年輕農民工也抱有讀書無用論的觀點。他們認為早點出來打工或者去城市拼搏,將來會比那些讀大學甚至擁有更高學歷的人有更多的時間去賺錢,賺得更多。特別是當今媒體大肆渲染的一些因輟學創(chuàng)業(yè)而有所成就的特例更是給了他們鼓勵,認為不需要太多知識就能生存,使其更重視經驗的作用。城市里的父母還有孩子普遍還信奉著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他們認為學歷是以后工作的第一道坎,有很多工作不會先看你有沒有經驗,特別是中國人普遍向往的政府機關和事業(yè)單位的招聘大多有很嚴格的學歷限制,所以學習是為了符合今后的職業(yè)要求。還有些父母自身擁有高學歷,懂得知識對個人成長的內在價值,大多數(shù)會選擇讓孩子深造或是出國,主張全面發(fā)展。相比農民工,他們更重視知識的作用,懂得積累文化資本來達成最終的目的。
5、身份意識
因為一直從屬于鄉(xiāng)村,農民工即使進入了城市,也還是有一種強烈的鄉(xiāng)民意識,把市民看作是他們的對立階級,把城市看作是剝削他們勞動的地方,無法擺正心態(tài)。而城市的市民則對城市有一種主人意識,把自己作為作為城市的一分子,容易排斥農民工的進入和破壞,引發(fā)彼此之間的沖突。只有當農民工真正意識到自己也是城市的建設者,對城市的發(fā)展負有責任時,才能算是真正地實現(xiàn)了市民化。
6、語言的轉變
語言對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能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城市的快速發(fā)展也帶動了城市語言的超前性。在交流時,市民群體使用非常新穎甚至是專業(yè)性很強的語言。而大部分農民工,特別是年紀較大的則習慣了用得心應手的方言或土話來交流。這就容易阻礙直接的語言溝通過程,容易產生隔閡。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宏觀的社會文化結構通過文本和話語形塑社會認知,而各種社會認知又被運用于日常談話的表述之中。所以語言對于個人認知有極大的影響,語言交流的不順暢可能導致農民工對市民的疏遠,對城市的反感。
從社會整體以及各個群體的利益考量,推動農民工文化自覺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推動城市文明進程。農民工固有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方式會使其對不熟悉的城市制度置之不理,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農民工實現(xiàn)文化自覺后,會形成一種市民意識,把城市當作自己的家,從而為城市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這樣不僅推動城市化進程,還有利于城市生態(tài)的保護與社會安全的保障。再加上農民工帶來的優(yōu)秀農村文化,促進與城市現(xiàn)代文化的結合,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城市文明的進程;第二,提高市民的接納度。農民工在適應城市文化后,會更懂得怎么與市民和諧共處。而且,對文化的反思會促使他們主動向市民討教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與其一起娛樂、交流。同時,農民工與市民的互相學習與幫助也會改變市民的歧視觀念,更傾向于接納農民工,消除有色眼鏡;第三,促進農民工市民化。由于文化可以給參與交往的人提供一致的解釋框架,使人們能夠毫無阻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理解他人的感情,從而減少交往成本得以輕松愉快地交往。所以農民工自覺地完成城市文化的內化,學習城市的社會規(guī)范,就可以更輕松地融入城市文化體系之中,成為交流無障礙的市民。
1、外部環(huán)境:從維權到賦權
首先是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作用。雖然現(xiàn)在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農民工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也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文化權益的政策措施,有一些也產生了效果。但是這些政策措施大都針對性不強,服務水平不高。要促進農民工的文化自覺,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即在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的同時,也要充分尊重農民工群體自己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文化服務。例如對那些剛進城的農民工,可以為其提供城市生活的指導以及一些工作機會等。第二,開展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文化走進農民工的生活不只是曇花一現(xiàn)。譬如建設農民工圖書流動站,設立在農民工密集做工和居住的地區(qū);設立專項經費,鼓勵企業(yè)與社會團體參與其中;給企業(yè)一定的優(yōu)惠助其開設農民工培訓班;等等。第三,更加注重農民工的文化娛樂生活。在農民工居住地提供基本設施,健身之類的。最后,注重農民工的子女教育,提高子弟學校的條件,促進文化反哺的作用。讓農民工子女在生活中潛移默化,使父母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
其次,企業(yè)要為農民工的文化自覺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根據(jù)農民工的工作需要提高培訓服務,配備文化管理人員和心理咨詢人員,組織文化活動,建立農民工自己的文藝團隊,請農民工給其他職工講述自己家鄉(xiāng)的特色與自己的特長,互相學習。同時,加強與社區(qū)的合作,開展城鄉(xiāng)文化交流會、城鄉(xiāng)文化知識競賽等,推動農民工與市民的互動。最后還要注意到互聯(lián)網的作用,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建立社區(qū)和企業(yè)農民工信息平臺,整合農民工所需的各類資源,以及開發(fā)相關的APP和培訓使用教程。
最后,還要借助NGO的作用。諸多研究證實城市的歧視強化了農民工身份意識,即部分管理者和市民在農民工求職、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偏見與歧視行為,給他們以巨大的心理打擊,使他們對市民與城市產生反感和排斥,轉而強化對農民身份的認同。還有針對農民工的個人興趣,提供文藝、語言、生活指南等活動。以及農民工文藝隊,在農民工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演出,豐富其文化生活。維權救助活動,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詢。在組織活動時,一定要記得目的不僅是維權還要賦予農民工權利,鼓勵他們自己參與和組織活動。
2、內部認同:從旁觀到參與
上述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組織的作用主要在于為農民工提供一種外部支持。這種支持可以為農民工提供社會交往平臺,使其更多地與社會接觸。但是對文化的認同和創(chuàng)建,最重要的是發(fā)揮文化創(chuàng)造者自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既然是農民工自己的文化自覺,光靠外部的推力肯定是不足的,關鍵還是要農民工群體自己行動起來。這需要農民工形成一個開放的思想,不固守農村文化,盲目拒外。而且主動學習城市文化,反思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在參與活動以及與市民的交往中調整落后的觀念與行為,在志愿活動與自我展示中提升自己的信心,明確自身定位,提高市民意識,作為思想上的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這個大環(huán)境中。
注:*通訊作者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盧國顯:農民工:社會距離與制度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靳小怡、任義科、杜海峰:農民工社會網絡與觀念行為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5]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清華大學社會學系:農民工:社會融入與就業(yè)——以政府、企業(yè)和民間伙伴關系為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沈蓓緋、紀玲妹、孫蘇貴: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現(xiàn)狀及路徑研究[J].學術論壇,2012,(6):73-79.
[7]王小紅:農村轉移人員文化資本的生成與提高——布迪厄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透視[J].外國教育研究,2006,(7):12-14.
[8]劉啟營:從自發(fā)到自覺:兩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的嬗變及應對[J].貴州社會科學,2015,(11):97-102.
[9]賀建平、胡其濤、許琳:農轉非居民的市民化及其市民角色意識:重慶例證[J].社會與人口研究,2011,(2):66-70.
[10] 妉沈 :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中鄉(xiāng)村文化的困境與重構[J].理論與改革,2013,(4):158.
[11]劉二鵬、高中建、樂章:從鄉(xiāng)土倚重到社會理性: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社會支持轉向[J].人口與社會,2015,(7):59-66.
(責任編輯:林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