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它的便捷性使得其成為各階層利益表達、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輿論主渠道。在這一平臺上輿論風波是此起彼伏。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政府在網絡輿情引導這塊的現狀,找出引導能力不足的問題所在,并提出相應對策措施,提升政府的網絡輿情引導能力。
關鍵詞 新媒體 網絡輿情 輿論引導
作者簡介:袁媛,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063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微博、微信、手機、數字電影等等這些帶有互動性強、信息飛速傳閱的新興媒體愈加廣泛的被應用中。根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51億,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24億,身處“人人手握麥克風”的網絡時代。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單向性傳播,新媒體使得網民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接收者,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fā)表言論、表達利益訴求的平臺。隨著網民人數的日益增加,在這一平臺的輿論風波也是此起彼伏,網民就其所關注的某一熱點話題就可以吵得沸沸揚揚,這樣一種力量,在無形中正考驗著政府的應對能力。政府如何有效引導輿情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顯得尤為重要。近期頻發(fā)的網絡事件,如中國留學生馬里蘭演講刷屏朋友圈事件、杭州保姆縱火案事件、于歡辱母案事件,無不彰顯著網絡輿情的影響力,給政府的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
(一)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qū)別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來說的,它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網絡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等產生的,主要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人們主要通過各類門戶網站、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收發(fā)信息。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時間、傳播方式、傳播空間、傳播主體等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當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新媒體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性化突出,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大眾化,新媒體既可以做到面向大眾又可以做到面向個人。根據人民的不同需求推送信息,所以人們拿到手的信息內容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不一樣的;二是多向互動,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單向性傳播,人民既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在傳播過程中,接受體和信息源可以產生互動;三是及時性,相較于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差,新媒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人民可以隨時隨地發(fā)布信息、接受信息;四是多樣化,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單一性,新媒體可以做到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等融合在一起進行信息的推送,提高了受眾著的閱讀興趣;五是海量信息,相較于傳統媒體信息的簡潔單薄,新媒體中的傳播主體和接受體可以無時無刻進行信息的互動與交流,產生出海量的信息。
(二)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變化——以山東疫苗事件為例
網絡輿情是人們對自己密切關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務或社會熱點話題所持有自己的觀點、意見、態(tài)度、情緒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進行傳播、互動,對社會產生一定影響力的集合。
輿論的形成離不開一個“刺激-反應”的一個過程,同理,網絡輿情的產生也需要一個刺激源,而它的刺激主體就是網民,通過網民就某一事件發(fā)表言論看法,信息經過網絡的傳播、擴散整合,經歷了個體意見表達到群體意見相碰撞再到網絡輿情形成三個階段。網絡輿情的演變發(fā)展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進程:
1. 預熱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利益訴求意識越來越強烈,尤其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民眾提過了一個更加自由、便利訴說平臺,使得人人都有了話語權。山東疫苗事件啟發(fā)于2016年3月,由山東警方破獲的價值5.7億疫苗案,疫苗未經嚴格冷鏈存儲運輸銷往24個省市,一時間,引起了國內各地公眾對疫苗安全問題的關注?!耙呙绲降走€能不能打,政府監(jiān)管責任到底落實了沒,為何疫苗安全事故問題一再發(fā)生”等等,網絡上的質疑聲正在逐步匯聚成一股股大浪潮。網絡輿情危機一觸即發(fā)。
2. 爆發(fā)期。曾有一學者將網絡輿情的爆發(fā)比喻成爆米花模式,一旦到達那個爆發(fā)點就會急速擴張。網絡熱點事件一旦被社會公眾所關注,但凡網上有個什么風吹草動,都會引發(fā)蝴蝶效應,網絡輿情危機就會瞬即爆發(fā)。一篇名為《疫苗之殤》的文章以舊稿嫁接十余位疫苗相關過世兒童的照片與經歷,這種煽情的報道將網民導入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未經冷藏的疫苗等同于有毒的疫苗。一時之間網絡謠言四起,鬧得人心惶惶。隨即另一篇名為《每一個文盲都喜歡用“殤”字》新文在厘清了山東疫苗事件和《疫苗之殤》的明顯差異,又將一部分民眾導向了“中國網民素養(yǎng)低”等輿論聲中。
3. 消退期。在迫于社會輿論壓力下,政府開始高度關注該事件,集結社會各方力量全面介入案件的調查。領導的表態(tài),真相的披露,民眾的情緒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網絡熱點事件開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隨著網絡事情得到逐步解決,網民的輿論熱情也隨之消退。
4. 終結期。政府權威領導發(fā)言立誓嚴加處理此次事件,定給公眾一個交代,同時并作出相應疫苗安全知識的普及,安撫民眾無知恐慌的情緒。另外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多次發(fā)文強調,過期疫苗幾乎不會產生毒性。通過政府的一系列補救措施,事情得到不斷的解決,在此過程中新的事件又開始,人民的關注點開始轉移。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政府網絡輿情引導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應對滯后
新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的新興媒體的不斷普及,使得信息的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飛速化,它能在短時間內將具有共同關注點的公眾迅速聚集,一熱點話題也就會迅速發(fā)酵成公共輿論危機。此時如果政府不能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引導輿情方向,就會很容易處于被動地位,助推了輿情危機的升華,不利于輿情危機的化解。比如在“山東疫苗事件”中,由于政府在疫苗案告破后并未在第一時間里出現對此次流出的非法疫苗的安全性做出解釋,沒有做到第一步中的安撫人心。導致之后那些別有用心的自媒體推送出不屬實的博文賺取眼球引發(fā)更大的恐慌,錯失了輿情走向良性的最佳黃金時期。
(二)政府進行選擇性回應
政府選擇性回應是指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時,它可能已在第一時間站出來作表態(tài),但是由于輿情信息收集的不夠全面或者事件調查深度還不夠再或者該事件涉及得到政府某一部門的失職瀆職行為等等,政府可能會對公眾所提出的訴求以及質疑無法做出全面的回應或者進行模糊性的回應。比如“常州毒學校事件”,事發(fā)后,常州官方回應稱,早在2016年3月下旬,學校已委托專業(yè)檢測機構對學校內空氣、土壤等進行檢測,各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要求。同時常州新北區(qū)政府相關負責人稱,暫未發(fā)現央視報道中的有學生患白血病的情況。當地政府的這種隱瞞謊報會導致輿情事件惡化,回應不全面的行為很容易讓公眾進入到恐慌和失控的局面。政府的這種選擇性回應,是擔心事情的根源在于自身失職所引起,怕失去其公信力、激起民憤而做出的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其更加不利于輿情事件的合理解決,更不利于得到民眾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三)政府回應信息不透明
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第一要義就是封鎖信息,采取能瞞多久是多久的戰(zhàn)術??墒撬麄兒雎粤宋覀円呀浱幱谝粋€新媒體時代,公民的參與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提高,若政府依然堅持不公開不夠明無疑將其置身于公眾的對立面,不利于其公信力的維護。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如果政府不進行信息真實的全面公布,很容易讓一些負面的信息滋生于網絡環(huán)境中將輿情導向惡化的一面,使得政府錯失了最佳解決問題的時機。如“7.23動車事故”,關于人員傷亡情況、政府將采取什么樣的救治措施等在整個事故報道過程中政府都給予了無聲的回答。在政府失聲情況下,謠言四起,遮遮掩掩的行為讓輿情危機升級。
(四)輿論引導手段單一化
部分官員“官本位”思想嚴重,常常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善于與公眾進行溝通,更不要說用新媒體這樣一個新式媒介來與公眾們進行互動。他們習慣于用命令、強制的方式來獲得服從,認為政府無論做的什么都是對的,你們公眾都要去服從安排,這樣的“官民”關系易于把政府置身于輿論引導的被動地位。
三、提升政府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的對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引導的法律法規(guī)
新媒體時代,加強政府對網絡輿情引導的法律管理很有必要。現今,我國缺乏專門針對政府回應網絡輿情的法律法規(guī),使得在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爆發(fā)時,政府沒有相關的約束機制督促他去回應、去引導,也使得公眾沒有法律依據去監(jiān)督政府的行為。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完善網絡輿情的法律監(jiān)管體系。首先,在現有網絡安全管理法律基礎上將法規(guī)條例進行補充、修改、潤色、提升,并制定配套的司法解釋。其次,盡快制定專門針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管理的法律政策,使得在處理網絡突發(fā)輿情事件時能夠有法可依。最后,健全問責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法律追究。以法的形式確定責任追究,既能確定行政主體的職責功能,又能使公共行政的監(jiān)督得到完善。
(二)轉變官員思想,完善政府回應績效評估機制
強化政府官員的回應意識。長期以來的“官本位”思想讓我們的政府官員“只享權不擔責,只唯利不為民”。首先,要注重新媒體運用意識教育培訓,佛洛依德曾說過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首先得改變他的觀念。處于新媒體時代的政府若想贏得輿情引導第一時間,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新媒體的應用,雖然現在有不少部門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建立了自己的官網、開通了政務微博等,但是絕大部分只開不用、流于形式。所以我們要對政府官員進行網絡技能培訓,尤其是那些年級較大的官員,他們接觸網絡比較少,網絡知識相對于年輕的職員較少,加強政府官員對新媒體的利用。其次,就是完善政府回應績效評估機制,為了提高績效評估的科學、公平,我們要改變之前的封閉模式,推行內外結合,讓公民參與到績效評估的中,借此加強政府的外部監(jiān)督。完善政府回應駕校評估機制需分兩步走,第一步要有一套科學的評估標準,第二步建立獎懲機制,把績效評估結果和獎懲機制相配套,激勵政府對民眾訴求能夠主動回應,提高政府的回應效率。這樣才能為建立新的輿論引導體系提供思想基礎。
(三)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協調聯動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沿用的是一套等級森嚴的行政管理體制,政府自身結構體系的不足是政府輿論引導能力不足的根本性障礙。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以及“只唯上,不唯下,不唯平”的行政思想,不利于資源的有效整合,影響了政府的回應速度。因此政府急需加強輿情引導協調聯動機制,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門職能,明確不同機構部門承擔某些特定的輿情引導職能,將職能相近的機構整合,減少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局面,提高政府的應對效率。除此之外,加強網絡輿情隊伍建設,在以政府人員為基礎上,充分吸收社會上的優(yōu)秀人士,匯聚各類精英人才專家,組織起來對網絡輿情信息進行研判,制定出最優(yōu)的應急方案。
參考文獻:
[1]石翠仙、閆利平、靳蘭.政府如何應對網絡輿情危機.中國人才.2011(6) .
[2]李玉娟.網絡輿情危機的深層透視——基于社會心態(tài)的分析視角.政法學刊.2012(10).
[3]晉一.網絡時代政府如何樹立良好形象.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 .
[4]楊興坤.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5]朱麗峰.網絡民意與政府回應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