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民,李慶文,楊勇飛,姜 雷,富翔鵬,邵文光
·臨床醫(yī)學·
·短篇論著·
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三種微創(chuàng)手術的臨床療效的探討
凌 民,李慶文,楊勇飛,姜 雷,富翔鵬,邵文光
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輸尿管硬鏡下碎石術;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術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疾病及急癥,對于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自然排石、藥物排石、體外振波碎石以及手術治療。對于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基本推薦采用手術治療,雖然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多,但各種手術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尚無統(tǒng)一的定論。
筆者將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確診為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140例患者分別采用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retroperitoneoscopic ureterolithotomy,RUL)及經尿道輸尿管硬鏡碎石取石術(trans-urethral ureteroscope lithotripsy,URL)、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碎石取石術(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進行治療,分析其臨床資料,比較其臨床效果,用以評估以上3種微創(chuàng)術式(RUL、URL和MPCNL)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常規(guī)行泌尿系統(tǒng)B超,腎臟GFR和泌尿系統(tǒng)CTU平掃檢查,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均行靜脈尿路造影檢查。納入標準:以孫穎浩等[1]提出診斷為標準,符合以下≥2項者診斷為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1)影像學提示患腎中度以上的積水,或提示結石嵌頓以下輸尿管不顯影;(2)結石水平以下輸尿管畸形;(3)結石直徑較大(>0.8 cm),留置時間超過(>8周左右);(4)結石伴輸尿管息肉形成。
RUL組共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比例1∶1,年齡31~59歲。左(7例)右側(3例)比例2.3∶1,平均病程6個月(2月-1年)。3例無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時中度積水,7例有腰痛腰脹等癥狀。10例患者均為單發(fā)的上段輸尿管結石,無合并腎結石,集合系統(tǒng)分離2~8 cm,平均4.2 cm。
URL組共85例患者,男(43例)女(42例)比例為1.1∶1,年齡27~69歲。左(48例)右(37例)比例1.3∶1。平均病程11個月(1個月~3.2年)。均有腰痛、腰脹或發(fā)熱病史。集合系統(tǒng)分離2~8 cm,平均5.6 cm。
PCNL組共45例患者,男(28例)女(17例)比例1.6∶1,年齡27~67歲,左(29例)右(16例)比例1.8∶1,平均病程8年(2個月~10年)。均有結石發(fā)作病史或伴腰部不適癥狀;20例伴有肉眼血尿癥狀,10例有發(fā)熱病史。15%(7例)患者合并腎臟結石,ESWL治療失敗病史有71%(32例)。集合系統(tǒng)分離1.5~5.0 cm。3例住院期間行URL治療因輸尿管扭曲或狹窄進鏡失敗而改行PCNL。以上結石在輸尿管的停留時間超過1個月,且無位置變化,確診為輸尿管上段嵌頓性結石。結石直徑1.0~2.5 cm,平均1.8 cm,合并同側腎結石的有22例。
1.2 手術方法 RUL組:全身麻醉,常規(guī)腹膜后入路。健側臥位,升高腰橋,髂脊上2 cm做2 cm皮膚切開(觀察孔),分離鉗鈍性分離各肌層直至腹膜后間隙,常規(guī)自制氣囊注氣擴張腹膜后間隙。置入Trocar,絲線分層縫合切口,CO2氣腹保持14 mm Hg左右,避免漏氣,確認腹膜已推開,腹腔鏡直視下分別與腋后線12肋緣處,腋前線與另外2個穿刺點等距離位置分別置入2枚Trocar做為操作孔。置入操作器械,剔除腹膜外脂肪顯露Gerota′s筋膜,銳性分離該此筋膜,然后順利顯露輸尿管。游離輸尿管適當長度并明確結石部位,將結石段輸尿管縱行切開,取盡所有結石,最后務必確認有無遺留;同時探查輸尿管情況,如合并輸尿管息肉,將息肉一并切除。導絲引導下輸尿管內留置常規(guī)D-J管,4-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輸尿管,縫合切口。
URL組: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截石位,自尿道外口插入F6 STORZE輸尿管硬鏡至膀胱,尋及患側輸尿管開口,插入導絲,輸尿管尋導絲進鏡直至見到結石,碎石設備將結石粉碎,進鏡直至腎盂,確定輸尿管內無結石,常規(guī)留置D-J管一根。
MPCNL組:全身麻醉,截石位,膀胱鏡下F5輸尿管導管向患輸尿管逆行插管,根據(jù)術前影像學,預估插入導管深度,導管插至結石下緣即可。再改行俯臥位,輸尿管導管內打水造成人工腎積水,在超聲引導下于第12肋尖或第11肋下腋后線水平穿刺患腎中盞,放置安全導絲,導絲引導下依次擴張經皮通道至F16-18。輸尿管鏡直視下經腎盞進入腎盂或輸尿管,粉碎結石,安全取出,常規(guī)留置D-J管并造瘺。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上述3組資料比較表明,MPCNL組雖然失血量較其他2組多,而且住院時間長,但療效好;RUL組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適中,但是住院費用最高;URL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最少,但是清石率低。見表1。
表1 3組患者3種微創(chuàng)手術臨床療效比較(x±s)
注:與URL組比較aP<0.05,與RUL組比較bP<0.05
對于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ESWL排石效果差,不推薦使用,而且有可能引起腎周血腫、腎破裂等可能[2]。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可首選MPCNL技術[3]。雖然經皮腎鏡技術起步門檻較高,但是隨著國內經皮腎鏡技術的開展和推廣,其操作方法等已經相對簡化,并發(fā)癥和創(chuàng)傷小相對較少等優(yōu)點,而且經皮腎鏡可以同時處理腎臟結石。本組的45例MPCNL中,其中2例因穿刺后出血,僅留置腎造瘺,改行二期手術,由于MPCNL的清石率較高,當輸尿管扭曲或輸尿管狹窄,同時伴有息肉等情況時,受到的影響最小。總結經驗如下:(1)放置輸尿管導管,通過導管逆行注水,逆行擴張腎盂,利于穿刺,碎石過程中輸尿管導管也可以防止結石移位。(2)穿刺目標盞選擇中上組腎盞,操作通道和輸尿管上段的夾角是鈍角,方便進入上段輸尿管碎石。(3)術前必須行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術中注意灌注壓力,技術熟練后,盡量使用掛水進行腎盂灌注,防止腎盂壓力過高導致術后菌血癥,膿毒血癥的發(fā)生。(4)采用的較小的經皮腎通道,F(xiàn)16或F18即可,最大限度的減少對腎臟的損傷。雖然采用以上方法可以治療大部分輸尿管上段結石,因為經皮腎鏡技術畢竟還是穿透腎臟組織,技術門檻相對較高,術中,術后始終存在大出血的風險,因此需要操作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熟練的穿刺技術[4]。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在基層的推廣,腹腔鏡技術具有微創(chuàng)小,恢復快等技術優(yōu)勢,但是RUL治療的適應癥較窄[5]。張旭教授等認為其適應癥:(1)ESWL或輸尿管鏡治療困難的患者,局部有炎性息肉黏連;(2)或以上2種手術及PCNL治療失敗的患者;(3)同時伴有輸尿管病變需要同時治療的患者[6]。筆者經驗:單純的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同時無腎結石的合并。這種手術方式治療效果最可靠,清石率均為100%。但是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屬于重建手術,特別是如果有過體外振波碎石或輸尿管鏡手術的病史患者,腹膜后容易炎癥黏連,輸尿管分離困難,增加了手術風險,在炎癥粘連的輸尿管進行切開再縫合,術后有可能出現(xiàn)輸尿管狹窄的可能。
腹腔鏡切開取石術的關鍵是:結石的尋找,合并癥的處理以及輸尿管的縫合,筆者認為:(1)術中快速尋找到輸尿管及腎下極,結合影像學判斷二者的相對關系,定位結石;(2)術中如果合并息肉,建議同時切除息肉或將連同的輸尿管一并切除;(3)縫合中,選擇4-0可吸收縫線,注意針距和邊距,可以連續(xù),也可以間斷縫合,過硬的縫合技巧是成功的關鍵。雖然該術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患者依從性高,基本可以替代傳統(tǒng)開放性輸尿管切開取石術;但是對于腹腔鏡下的縫合技術需要過硬的技術。
URL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的優(yōu)點是無皮膚創(chuàng)口,利用自然腔道進行治療,可同時處理雙側輸尿管結石[7]。但是手術中結石容易移位,退入腎盂,而且部分病人輸尿管畸形等因素,導致上鏡困難、無法觸及結石,嚴重者可發(fā)生輸尿管的嚴重損傷等不利因素。輸尿管上段結石大小在1.0~1.5 cm,超聲波治療失敗,雙側輸尿管結石,而且結石停留時間較長(大于1月),國內一般推薦首先采用URL[8]。但是對于復雜性結石的患者,采用URL治療失敗率高,筆者認為主要原因:(1)上段結石碎石過程中,碎石容易上移入腎盂或腎盞;(2)輸尿管條件差,復雜性結石合并輸尿管息肉較多,而且容易狹窄扭曲,上鏡相對困難;(3)結石停留部位的輸尿管,過長時間的碎石容易導致輸尿管損傷,更容易造成術后狹窄。盡管URL結石清除率低于MPCNL組,因其操作技術門檻低,絕大部分患者可以通過部分碎石或留置D-J管,改善癥狀,保護腎臟功能,也不失為治療復雜輸尿管結石的一種方法[9]。
[1] 孫穎浩,王林輝,廖國強,等. 螺旋形雙J管在體外沖擊波治療復雜輸尿管結石中的應用[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23(6): 338-339.
[2] Kreshover JE, Dickstein RJ, Rowe C, et al. Predictors for negative ureter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 disease[J]. Urology, 2011, 78(4): 748-752.
[3] 黃錦坤,李遜,吳開俊,等.3種不同術式治療復雜輸尿上段結石的療效比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6,20(2):103-105.
[4] 蔣龔彥,朱建平,胡菲菲,等.超聲引導下穿刺建立通道在微創(chuàng)經皮腎穿刺取石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9,2(2):103-104.
[5] Lopes AC, Neto F, Korkes RD. Amarante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treatment of large proximal ureteral stone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versus ureterolithotripsy versus laparoscopy[J].J Urolo, 2012, 187(1):164-168.
[6] 張旭,朱慶國,馬鑫,等.后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26例[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3,18(6):327-329.
[7] Li WG, Xia SJ, Zhu YY,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3 various means for the treatment of ureteral calculi[J]. J Clinical Urology, 2006, 21(2): 124-125.
[8] Küpeli B, Biri H, Isen K, et al.Treatment of ureteral stones:comparison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and endourologic alternatives[J]. Eur Urol, 1998,34(6):474-479.
[9] Lee YH, Tsai JY, Jiaan BP,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shock wave lithotripsy and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 for management of large upper third ureteral stones[J]. Urology, 2006,67:480-484.
R979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7.06.033
100048 安徽 蚌埠,蚌埠醫(yī)學院附屬蚌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凌民、楊勇飛、姜雷、富翔鵬、邵文光);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李慶文)
李慶文,電子信箱:nonunionzh@126.com
2016-04-03)
(本文編輯:張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