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梁
關羽一軍,北伐襄陽、樊城,威震華夏,令曹操膽寒。然而,孫權(quán)令呂蒙襲取荊州,關羽腹背受敵,首尾不相應,遂兵敗被殺。從而,改寫了三國歷史。
一、關羽北伐的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于漢中定軍山扎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被黃忠所殺。而后,曹操親提大軍前來。劉備說:“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辈懿俚綕h中之后,劉備斂眾拒險,黃忠、趙云又在漢水截取曹軍糧草,曹軍逃亡者眾,不得已退軍。劉備已取漢中,又派劉封、孟達率軍,占領上庸、房陵,打通了與荊州的通道。此時,劉備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其勢超過江東孫權(quán)。
曹操經(jīng)過內(nèi)憂外患,進入守勢,但其實力仍是三強之大者。
孫權(quán)已平定山岳、取得交州、荊州之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實力也大為增強。但劉備占據(jù)荊州南郡,使得孫權(quán)無力向北發(fā)展,還有被劉備和曹操兩面夾擊的危險。因此,孫權(quán)想方設法要奪取荊州。
關羽攻打襄陽、樊城,到底是誰的決定?發(fā)動這場大戰(zhàn)役,決策上究竟有何錯誤?
荊州,蜀漢的半壁江山,北接曹魏,東連孫吳,當戰(zhàn)略要沖,更兼人口眾多,物產(chǎn)豐富,屬魏蜀吳三國爭奪的戰(zhàn)略重地。擁有荊州,蜀國就擁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失去荊州,蜀國就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橋梁。因此,鞏固北部邊防,就是鞏固荊州的戰(zhàn)略地位,就是鞏固荊州的實力,為北伐中原奠定基礎。襄陽、樊城,荊州與曹魏邊界上的戰(zhàn)略重鎮(zhèn),就是蜀漢與曹魏爭奪的焦點。攻打襄樊,這種帶有全局性的軍事行動,雖然關羽鎮(zhèn)守荊州,假節(jié),但沒有最高統(tǒng)治者的命令,也不敢自作主張。攻打襄樊,應當是劉備的決策。
劉備攻取了天府之國益州,又從曹操那里奪得八百里秦川漢中,蜀漢大業(yè)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說“漢事,將成也”。這著實讓人欣喜!不過,當時蜀漢的力量跟曹魏相比相差甚遠,北伐中原時機并不成熟。過去,劉備看見曹操,心里非常害怕,困在許昌,如籠中之鳥,青梅煮酒,天降炸雷,嚇得躲桌子。凡是與曹操打仗,一向敗北。戰(zhàn)徐州,三兄弟四散八方,關羽也降。后來,過漢江,走當陽,潰不成軍。但劉備百折不撓,屢敗屢戰(zhàn),越戰(zhàn)越勇。自從黃忠刀劈夏侯淵,劉備第一次打敗了曹操,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打破了曹操不敗的神話。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筑壇沔陽,方圓九里,劉備正式稱漢中王。曹操聞之大怒,欲盡起傾國之兵,赴兩川與漢中王決一雌雄。司馬懿獻計:聯(lián)合東吳,使孫權(quán)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fā)兩川之兵以救荊州,到時魏王再取漢川,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曹操以為然,依計而行。
正當此時,南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虎視眈眈,常有吞并荊州之意。北邊,曹操令曹仁起襄陽、樊城之兵,南下直取荊州。在魏吳南北夾擊的關鍵時刻,在《三國》七十三回里,諸葛亮曰:令云長“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漢中王大喜。想來,南北兩路敵人,先打敗北邊強敵,南路敵人不攻自破,也符合兵法。
不過,劉備雖然稱了漢中王,與曹操并駕齊驅(qū),但蜀漢國力仍然弱小,還不能與中原抗衡。希望早日北伐中原,一統(tǒng)江山,就命令關羽主動出擊,攻打襄陽、樊城,給曹操一個下馬威,想來,這實在有些操之過急!
二、關羽北伐與《隆中對》戰(zhàn)略相距甚遠:
攻打襄樊,獻計是諸葛,決策是劉備;實施是關羽。但從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分析,與《隆中對》的戰(zhàn)略相距甚遠。
《隆中對》策略,就是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幫助劉備打天下的軍事大綱?!堵≈袑Α访鞔_提出,北伐中原必須符合五個條件,方能成功:
第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云貴涼山西南地區(qū),乃少數(shù)民族世代聚居地,蜀漢要同其融洽關系。當時,劉備剛剛占領益州,又是中原人士,算起來也是入侵者。以孟獲為代表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對入侵者恨之入骨,一有機會就要興風作浪。在關羽攻襄樊時,夷越不寧,西南不靜。
第二,“內(nèi)修政理”。所謂內(nèi)修政理,就是發(fā)展經(jīng)濟,增強國力。劉備經(jīng)過九年苦戰(zhàn),雖奪取了四川、漢中,但歷經(jīng)艱難萬險,付出了沉重代價,連軍師龐統(tǒng)也中箭身亡。九年征戰(zhàn)中,軍隊十分疲勞,經(jīng)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姓不堪負擔。因此,關羽北伐根本不具備足夠的實力。
第三,“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孫劉聯(lián)盟,贏得了赤壁大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蜀、吳兩國,萬里長江,一衣帶水,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但此時的蜀吳兩家,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弄得雙方積怨已深,吳國隨時虎視眈眈,奪回荊州。
第四,“天下有變”。天下有變,就是指曹魏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內(nèi)亂,才能出兵。關羽北伐,“天下無變”,曹魏內(nèi)部統(tǒng)治很穩(wěn)固。當時,曹操已經(jīng)完全控制了漢獻帝,曹操稱魏王,馬上就要做皇帝了,大臣們敢怒不敢言,連孫權(quán)也上表勸曹操稱帝。
第五,益州之眾出秦川,荊州之兵向宛洛。要北伐中原,必須益州、荊州兩路大軍同時挺進,荊州軍攻打宛城、洛陽,益州軍攻打關中長安,像一把老虎鉗一樣,發(fā)動鉗形攻勢,使魏國首尾難顧。但關羽北伐之時,只出動了荊州兵馬,劉備在益州卻紋絲不動。
由此看來,攻打襄樊,偏師北伐,完全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關羽北伐豈能成功?失去荊州,蜀漢又怎能長治久安?
三、關羽北伐的經(jīng)過:
關羽北伐,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前期——關羽威震華夏;中期——呂蒙偷襲荊州;后期——關羽兵敗被殺。
前期——關羽威震華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關羽率領荊州本部兵馬兩萬余人北伐曹魏、攻打襄陽、樊城。當時,襄、樊守將曹仁無力擊退關羽軍,只得堅守待援。曹操得知襄樊之危,急忙調(diào)集重兵,火速救援。其中,大將于禁率七軍,近四萬人,率先抵達襄樊。因秋雨泛濫,洪水普漲,水淹七軍,關羽乘勢進攻,擒獲名將于禁、斬殺副將龐德,收降卒三萬多,取得襄樊戰(zhàn)役的一次大勝。許都以南地區(qū),一些豪強響應關羽,曹操見情況不妙,認為漢帝在許都“近賊”,打算遷都以避其鋒,史書記載,關羽當時“威震華夏”。
中期——呂蒙偷襲取荊州:
在襄樊戰(zhàn)場,關羽戰(zhàn)果輝煌,取得如此巨大勝利。但是,荊州南郡后方空虛,有乘空之危。而今,關羽得志,孫權(quán)豈能容忍?因此,孫權(quán)和曹操秘密書信來往,想要乘機攻打荊州后方,為曹操解圍。于是,孫權(quán)派出呂蒙白衣過江,偷襲荊州南郡。
當時,南郡守將是糜芳。當初關羽北伐之時,糜芳負責籌集糧草,但辦事不力,關羽很生氣,怒言:“還,當治之?!蔽一貋砗?,再收拾你。孫權(quán)大軍壓境,并不強攻,而是派人勸降。糜芳,居然甘愿投降。至此,荊州之地,多歸孫權(quán)。
后期——關羽兵敗被殺:
荊州已失,關羽還在前線,奮力攻打襄樊。當收到荊州已失的消息后,軍心渙散,士卒無心再戰(zhàn)。此時,曹操的大將徐晃率援軍趕到,關羽久攻襄樊不下,又被徐晃在沔水擊敗,降將胡修、傅方在此戰(zhàn)中被斬殺。關羽前功盡棄,率軍向南撤退。但是,此時人心離散,士卒逃亡者大半,不得不退守麥城,以待救援。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軍,關羽率兩百余人向西突圍,屢遭吳軍掩殺。當時,大雪紛紛,關羽僅剩十余騎。馬忠擒獲,孫權(quán)勸降。不降,殺之。
四、關羽北伐的歷史啟示:
1.“東和孫權(quán),北拒曹操”,荊州才能保存。
“東和孫權(quán),北拒曹操”,這是諸葛亮入川時給關羽的叮囑。天下洶洶,唯曹劉孫三家獨大。當年,赤壁大戰(zhàn)時,劉孫兩家通力聯(lián)合,精誠團結(jié),才打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劉備入川后,因副軍師龐統(tǒng)戰(zhàn)死落鳳坡,不得已調(diào)諸葛、張飛、趙云入川,留下關羽鎮(zhèn)守荊州。臨別之際,諸葛諄諄告誡之,確實高瞻遠矚,苦口婆心。這是保全荊州的唯一良方,也是保全蜀漢事業(yè)的根本原則。但是,關羽開始時,還謹記教誨,但天長日久,尤其是單刀赴會以后,關羽將之忘卻于腦后矣!他為什么會忘記根本原則?
關羽武藝高強,義薄云天,名滿天下,自恃甚高。從溫酒斬華雄開始,到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一件件何等英雄!因此,在關羽眼里,沒幾個看得起;在他心里,更沒有幾個值得佩服。漢中王封黃忠為后將軍,封關羽為前將軍,他感到羞恥,直言“不與老兵同列!”其實,黃忠之武藝、忠義、功勞、名氣,與關羽不相上下,哪里讓你感到羞愧?馬超為左將軍,關羽也不服,又要與之比武。馬超何許人?曹操都懼怕!二人真要比武,誰勝誰敗,未可知也。再說,孫權(quán),江東領袖,手下群賢名將,汗牛充棟。主動要與你結(jié)親,有何不可?主公劉備不也是東吳快婿!“吾虎女,焉能嫁犬子”,關羽妄言一句,徹底傷害了東吳主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寒。如此,孫劉兩家還想聯(lián)合,同力抗曹,只好白日做夢了。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關羽分不清矛盾主次,自毀盟友,才招致腹背受敵,兩面夾擊,敗襄樊,走麥城,身死人手,為天下嘆,順理成章也。
三國鼎立,兩弱聯(lián)合,兩弱皆存;兩弱相攻,兩弱皆亡。唇齒相依,唇亡齒寒。
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中美俄,大三國鼎立;朝韓日,小三國鼎立。三國魏蜀吳,于今現(xiàn)實,多少會給人以啟迪。
2.擁有荊州、益州,聯(lián)吳抗曹,三國才能并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之言,一語中的。
曹操雄踞中原,地盤大,人口多,黃河又是中華文明之搖籃,開發(fā)最早,肥田沃野,物產(chǎn)豐富。孫權(quán),坐擁江東,水鄉(xiāng)澤國,魚米之鄉(xiāng)。古言:蘇湖熟,天下足。物豐人富,錢糧足備。劉備,有荊州、益州、漢中,天府之國,秦巴險道,確也占據(jù)天時地利。當年,漢高祖劉邦,也只有巴蜀、漢中,不也渡陳倉,出關中,打敗了西楚霸王?就國力而言,曹操強大,孫權(quán)次之,劉備再次之。農(nóng)業(yè)社會,以農(nóng)耕為主,自然條件的優(yōu)劣,國土大小,人口多少,物產(chǎn)多寡,軍隊實力,客觀上決定著國力的強弱。
據(jù)王隱《蜀記》載:景耀六年,蜀國滅亡時,人口“戶28萬,男女口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p>
《晉書·地理志》載:“孫權(quán)赤烏五年,戶52萬,男女口240萬?!?/p>
而魏國,有人口450萬,軍隊40萬。
三相比較,國之強弱勝負,自然已明矣!
“落后,就要挨打!”中國近代百年史已經(jīng)確切證明之。落后,主要指經(jīng)濟、兵器、軍隊、政治?,F(xiàn)在則不同,科技才是第一位,“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敗存亡。因此,大力提高科技水平,推動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已迫在眉睫。
3.荊州有失,三國休矣!
荊州有失,蜀國休矣;蜀國休矣,三國休矣。
細細想來,關羽荊州之敗,其實敗在人。當時,關羽孤軍浴血奮戰(zhàn),長達半年之久,又腹背受敵,遭兩面夾攻,有誰出兵支援過?關羽手下,又有誰可以獨擋一面?周倉、關平、王累、廖化,都不過是一般戰(zhàn)將。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面對強敵,兩面受攻,關羽一人獨立擋之,曹仁、于禁、龐德、徐晃、樂進、呂蒙,他們哪一個不是久經(jīng)沙場,赫赫有名?如果張飛、子龍在,或者魏延、黃忠在,或者劉封、孟達在,只要有一個得力幫手,關羽也不致于如此。況且,曹操、孫權(quán)親臨前線,坐鎮(zhèn)指揮,六軍奮力向前。更有甚者,后方守將付士仁、糜芳叛變投敵,直接端掉了公安、荊州老窩子。如此局面,即使子牙復生,亦無能為力矣!
荊州一失,關公去矣。昭烈帝為報仇削恨,奪回荊州,親自東征,體現(xiàn)出桃園之義,兄弟之情。其實,蜀國要重新攻取荊州,控制通往中原的跳板,恢復“益州之眾出秦川,荊州之兵向宛洛”的戰(zhàn)略目標??上?,一個年輕人火燒連營,蜀國損兵折將,昭烈白帝托孤,再也無力東顧了。
4.蜀國滅亡,人才匱乏是關鍵。
蜀國后期,人才極度貧乏。劉備建立蜀國,主要依靠荊楚地主士人集團的支持。其中,以諸葛亮、龐統(tǒng)、馬良等豪族為主。劉備入川后,曾經(jīng)拉攏蜀地本土地主集團,但未獲成功。隨后,劉備采取以荊州士人集團壓制益州本地勢力的策略,起初效果也好,穩(wěn)定了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執(zhí)政八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多少有些排斥異己力量。劉封、李嚴、魏延,本為蜀國柱石,但種種原因,自去其柱,只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了。在諸葛亮、費祎、郭攸之、董允等去世后,蜀國人才更加凋零,堪當大任者,寥如晨星。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皾鷿嗍?,文王以寧?!?/p>
蜀國政權(quán),未能與益州士族豪強通力合作。蜀國是一個以豪俠武人、寒門下士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帶有濃厚的下層社會特點,始終沒能與士族豪強有力合作,益州士族豪強一直各自為陣,對蜀漢政權(quán)陽奉陰違。當鄧艾率軍隊兵臨成都時,朝中大臣力勸投降,無一主戰(zhàn),此乃明證。諸葛亮在前幾次北伐時,雖占領雍涼二州,但無法立足,個中原因也多,但不可否認,益州士族豪強在搗鬼。其實,這是一個國家的利益分配問題。蛋糕分得好,福兮依依;蛋糕分得不好,禍兮伏伏。
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老百姓是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唐太宗之言,也可當作蜀國益州士族的注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