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丹
藝術品市場的彗星式結構
文/劉曉丹
近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有目共睹,但藝術品市場的圈子到底多大,卻有兩種皆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藝術品市場的圈子非常小。比如,中央美院藝術品市場研究中心總監(jiān)馬學東在2013年的“藝術品投資新趨勢論壇”上指出,藝術品市場永遠都是很小眾的市場,不太會形成大眾的市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雋2014年在《藝術品市場的經濟學意義》一文中指出,藝術品市場是一個小眾的市場,主要需求來自高凈值人群,是富人的專屬市場。華辰拍賣公司總經理甘學軍2014年在《做中國拍賣業(yè)的精致小店》一文中指出,藝術品市場是很小的市場,即使再火爆也是一個“邊緣的市場”,即便在歐美發(fā)達國家也是小眾的市場。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藝術品市場的圈子非常大?!缎氯A日報》2006年報道,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負責人透露,全國各地收藏者達7000萬人。2011年,《誰在收藏中國》和《誰在拍賣中國》的作者吳樹認為,中國境內文物收藏者達8000余萬。依此數(shù)據(jù),大約每20個中國人便有一人參與藝術品市場。2015年,《華夏時報》刊文《中國藝術品市場火爆,收藏人數(shù)將達2.5億》,認為未來中國奢侈品收藏者將達2.5億,奢侈品拍賣作為藝術品市場的新品類,隨著拍賣規(guī)模的擴大和成交總額的不斷放大,其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份額也將迅速增加。
以上兩種觀點迥異,是由于所指的藝術品市場并不一致。
藝術品市場是藝術品交易的場所及機制,但關于藝術品的外延尚無清晰界定。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心峰在《藝術類型學》一書中,將藝術體系劃分為文學、美術、演出、影像4大類,其中,與藝術品關系最近的美術門類包括繪畫、雕塑、書法、建筑、實用(裝飾)工藝。另據(jù)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lián)合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規(guī)定,在藝術學之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等5個二級學科。這些學理和學科上的藝術品概念與實踐中相去甚遠,實際上,藝術品市場內所指的藝術品并不包括文學、演出、影像、建筑等門類的產品,基本相當于美術產品。
在具體管理層面,藝術品的涵蓋更為狹窄。文化部2006年成立的“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下設5個評估委員會,負責書法繪畫雕塑、玉器珠寶、金屬器、陶瓷、綜合藝術的價值評估。以上類別作為美術產品的一部分尚不包括設計產品,只是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熱門品類。而在文化部2016年發(fā)布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中,藝術品專指繪畫、書法篆刻、雕塑雕刻、藝術攝影、裝置藝術、工藝美術等作品及其有限復制品。實際上,通常所指的藝術品市場包括可以合法流通的文物,而該辦法特意強調不包括文物,使藝術品范圍大為縮小。
阿舍·布朗·杜蘭德 河景 61×86.7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綜上,可以得到藝術品因外延不同而形成的圈層結構。越靠近內圈的藝術品涵蓋越少、數(shù)量越稀缺、價位越高、交易者越少。正是由于不同語境下所指的藝術品外延不同,藝術品市場圈子的容量有了巨大反差:
1.就藝術品本身而言,認為藝術品市場圈子很小者,通常僅指處于內層的稀缺藝術品(含文物)市場;認為藝術品市場圈子很大者,通常還包括處于外層的普通玩賞型藝術品、設計品(含奢侈品甚至實用品)市場。
2.就藝術品交易場所而言,認為藝術品市場圈子很小者,通常僅指高價位的拍賣市場;認為藝術品市場圈子很大者,通常還包括中低端價位的畫廊、藝博會甚至地攤市場。
圖1 藝術品市場的藝術品圈層、交易場所圈層、交易者圈層
3.就藝術品交易主體而言,認為藝術品市場圈子很小者,通常僅指高端買家(含富人、大企業(yè))市場;認為藝術品市場圈子很大者,通常還包括中等收入者和大眾市場。
表1 2015年不同價格區(qū)間藝術品分布表1.采自中拍協(xié)《2015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tǒng)計年報》。
觀察上述藝術品市場圈層結構,可以發(fā)現(xiàn)其體量關系與彗星極為相似。
1.中心致密、外圍稀薄
彗星一般由彗核、彗發(fā)、彗尾三部分組成。彗核是彗星的致密核心,雖然直徑不足幾十公里,但擁有彗星的絕大部分質量。彗發(fā)是彗核外的云霧狀包層,半徑可達幾十萬公里,彗尾是明亮的尾部延伸,長度可達1千萬公里以上,有的甚至可以從太陽延伸到火星軌道。雖然后兩者體積巨大,但極為稀薄,質量不足彗星總質量的5%。以《TEFAF2016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和中拍協(xié)編制的《2015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tǒng)計年報》中的數(shù)據(jù)為例,能夠看到藝術品市場的類似特征:
①處于核心的拍賣市場交易額比重較大。2015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總銷售額為638億美元(約合4156億元人民幣),其中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額達299億美元,占總量的47%。②處于核心的文物型藝術品交易額比重較大。2015年度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共成交25.4萬件、總成交額256.6億元,其中文物約19萬件、成交額約210億元,各占總量的74.8%、81.8%。③處于核心的玩賞型藝術品交易額比重較大。2015年度中國書畫成交額161.79億元,占總量的63.1%,其中相對稀缺的近現(xiàn)代書畫、古代書畫成交額合計142.4億元,占總量的55.4%。④處于核心的高價拍品交易額比重較大。在2015年度拍賣成交的25.4萬件拍品中,處于50萬元以上的8568件,僅占總量的3.4%,但其成交總額卻占總成交額的7成以上。
與之相對,核心之外各圈層中的非拍賣交易、非文物型藝術品、非玩賞型藝術品和低價位藝術品,雖然數(shù)量更多,但交易額在整個市場中占比較小。
2.總體積不穩(wěn)定
彗星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體積不固定。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因核心的固體蒸發(fā)、氣化,使彗發(fā)變大、彗尾變長。彗尾越靠近太陽越長,遠離太陽則逐漸變小,直至消失。
梵高 采石場入口 60×73.5cm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收藏
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段,藝術品只由少數(shù)人專享,大眾參與度不高,而在某些時期,收藏群體會急劇膨脹。一般認為,中國經歷了宋朝、明朝、清乾隆年間、清末民國、當代五個藝術收藏高潮,與之相伴的是五個藝術品市場繁榮期。比如在宋朝,從皇家宮苑到寺觀、店鋪、酒樓等公共場所,再到私人宅第,建筑、壁畫、雕塑、裝潢、服飾、工藝品等方面的需求量巨大,形成了層次豐富、種類繁多的藝術品市場。在明朝中后期,收藏群體從權貴、士人擴展到中小商人和普通百姓,市場中介活躍,出現(xiàn)了分工細化和專業(yè)化傾向。在當代,參與藝術品市場的創(chuàng)作者、中介者、購藏者數(shù)量空前,市場流通的藝術品和資金為歷代無法比擬。
彗星體積的變化,源于太陽的巨大引力和能量,收藏圈的體積變化則取決于宏觀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所謂盛世收藏,收藏繁榮期大多處于社會穩(wěn)定、國民富足的時期。一方面,權貴和財富階層的藝術品需求為中介者、生產者、投資者創(chuàng)造了大量獲利機會,使其趨之若鶩。另一方面,民眾藝術消費需求得以釋放,使藝術品交易種類不斷增多,收藏圈不斷擴張。當前,中產階級越來越多地參與奢侈品消費,更廣泛的大眾藝術消費面向了廉價的藝術衍生品。業(yè)界普遍認為,今后藝術消費將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支撐。
正如彗核生發(fā)了慧發(fā)和慧尾,藝術品市場外層的很多特性也受核心影響。擁有高端藝術品是權貴階層和財富階層的身份象征,其收藏品味會左右整個市場偏好。宋朝書畫收藏盛行、藝術氛圍濃重,與皇帝的書畫愛好不無關系。清代的藝術品市場則是以揚州等地的富商收藏者為核心,形成了強調個性、喜新尚奇等購藏新風氣。由于市場繁榮期間收藏群體龐大,旺盛的市場需求和豐厚的利潤,使宋代興起藝術品造假之風,至明代贗品泛濫,成為藝術史上的作偽高峰期。在當代,由于很多購藏者缺乏鑒賞素養(yǎng),大眾收藏的跟風現(xiàn)象尤其嚴重,藝術品市場流通的贗品、仿品數(shù)量極為驚人。
充分理解藝術品市場的圈層及其彗星式結構,將對深入開展藝術金融實踐有所助益。
劉曉丹
1971年生,祖籍山東,現(xiàn)任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金融》雜志副主編。主要從事當代美術與藝術品市場研究。先后在《藝術與投資》雜志、《美術報》、《休閑-頂層》雜志、《收藏與投資》雜志、《收藏》雜志、《財富堂》雜志開設專欄。已出版專著《藝術品投資的48個誤區(qū)》(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10)、《中國油畫購藏指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10)、《藝術品價格原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