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關(guān)于面條的記載,大多在筆記、掌故、辭賦中出現(xiàn)。東漢末年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記錄:“蒸餅、湯餅、蝎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癥脈癥并治》:“(病人)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鼻逵嵴啤豆锼却娓濉I條子》:“索餅,乃今麪條之專名。”麵條,就是面條。
從東漢到魏晉,面條稱為“餅”。對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人而言,湯餅是最簡便容易的食物,有點類似于面片湯。南朝《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北魏《齊民要術(shù)》則干脆連做的方法都記錄了下來:“宜以手臨鐺上,按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本虏巳~子,寬面條也。從韭葉到細條,面條形狀的進化,并沒有經(jīng)歷太長的歷史周期。按照西晉傅玄在《七謨》中的細膩描寫不難發(fā)現(xiàn),時人對面食的風尚,已從韭葉而至細條了。
大約在唐朝初年,面條經(jīng)由日本遣唐史傳入日本。面條在此一時期,被稱為“傅飩”?!杜f五代史·世襲傳一·李茂貞》記載,館飩也叫“不托”。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不托》條遞進解釋:“湯餅一名館飩,亦名不托……不托,言不以掌托也?!?/p>
較真地講,館飩和湯餅其實就是面食的兩種制法,張岱在《夜航船》中的自注可以佐證:“不托即面,簡于湯餅。”所以詩文中寫傅飩和“不托”,是各有所指。
宋代面條品種發(fā)展迅速,《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武林舊事》這些文人筆記中記載的品種就多達三四十種之多,此時,它們已經(jīng)定名為“面條”了。其中,《東京夢華錄》記汴京的面條,有四川風味的“插肉面”“燠面”,南方風味的“桐皮熟燴面”;《夢粱錄》記南宋的面食,也有“三鮮面”“炒雞面”等近十種。
面條發(fā)展成熟之后,便出現(xiàn)了掛面。古籍中第一次出現(xiàn)掛面的文字記載,是元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掛面,補中益氣。羊肉一腳子,掛面六斤。蘑菇半斤,雞子五個煎作餅,糟姜一兩,瓜薺一兩。右件用清汁中下胡椒、鹽、醋調(diào)和?!边@是一種以羊肉、蘑菇、雞蛋烹制掛面的方法。
到了清代,面食的配料也越來越豐富。作為面食愛好者,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里,列舉了鰻面、溫面、鱔面、裙帶面和素面共五種面條的制法,強調(diào)“重湯輕面”。而李漁則反其道,喜歡“重面輕湯”,回歸吃面的本質(zhì)?!堕e情偶寄》里,他這樣唱反調(diào):“以調(diào)和諸物,盡歸于面,面具五味而湯獨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飲湯也?!?/p>
米粉在晉代的出現(xiàn),讓面條這個長條食物不再孤單,也是對北人南居之后飲食習慣的一種眷顧,喜長條食物又擔心面食致胖的人,從此多了一種選擇。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進化,米粉分家了,一部分地區(qū)繼續(xù)叫米粉,一部分地區(qū)改叫米線,它們在各自的進化之路上,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IP。
2002年,考古學者在青海喇家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碗被地震泥石流掩埋了的面條。檢測出來的面條成分讓考古學者大感意外:這是一碗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條,其中,還有少量的油脂、類似藜科植物的植硅體以及少量動物的骨頭碎片,這些應(yīng)該是這碗面條的配料。
這碗因地震保存下來的面條,被科學證實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而此前的常識,面條的文獻記載歷史,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時期,只有2000年上下的歷史,這次發(fā)現(xiàn)將面條的歷史往前推了2000多年,中國無以爭議地成為面條發(fā)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