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適當“留白”,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學生也能從“吸收器”轉(zhuǎn)變?yōu)橹R“探索者”,因此,借鑒“留白”藝術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有裨益。
關鍵詞:留白;留白藝術借鑒;初中英語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計白當黑”的“留白”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指我國傳統(tǒng)書畫與攝影藝術中的整個畫面盡量不被景物填滿,通過虛實相間的布局,使得作品空靈而富有藝術感染力, 從而營造出“此處無物勝有物”的意境。受此啟迪,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倘若教師一味地強調(diào)教案的周全,追求按既定目標實施過程的完美,留給學生自由思考和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過于狹窄,恰恰是一種不周全和不完美。因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里面,都有一種發(fā)自肺腑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探索者,尋求者,發(fā)現(xiàn)者。(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因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借鑒“留白”藝術,不僅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更能讓學生從知識的“吸收器”轉(zhuǎn)變?yōu)橹R的“探索者”。毋庸置疑,借鑒“留白”藝術下的初中英語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有裨益。
一、 強調(diào)“留白”的作用
(一) 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xiàn)?!笆箤W生不斷獲取知識通過已經(jīng)積累的東西,這正是教學的高度技巧所在的地方。(蘇霍姆林斯基)”這里的“教學的高度技巧”深度思想之一實際上就包括了“留白”藝術的借鑒,要求老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人和引導人”,需要將適度的時間與空間“留白”給學生,以引領學生親身理解、思考、吃透學到的內(nèi)容,使得學生由“被動領受”向“主動接受”轉(zhuǎn)變,從而調(diào)動學生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的內(nèi)在動力,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二) 學生學習技能得以提高?!队⒄Z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和提高的主導者”?!傲舭住彼囆g的應用,要求教師拋棄“趕鴨仔上架”的傳統(tǒng)教學,努力克服教師“保姆式教學”、學生“生吞式學習”所呈現(xiàn)出的弊端。基于教師給予學生的“時空”,培養(yǎng)學生通過“個性化”學習方式,來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最終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 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調(diào)動。格式塔心理學派“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觀看一個有“缺陷”或“空白”的不能滿意的狀態(tài)之時,會不由自主地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緊急的“驅(qū)動力”,使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積極地活動起來,去補充和裝滿那些“缺陷”和“空白”,使它到達一個美好的狀態(tài),構造成為一個“完整形態(tài)”。獲取內(nèi)心的喜悅,達到完全的平衡狀態(tài),這就為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留下了空白。加強學生運用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感覺,使有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都能夠發(fā)揮用武之地,提高學生的自我優(yōu)越感。
(四) 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設置“留白”,使得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展示,課堂效果自然就會完全突出。原因是:一方面老師需要在課前對整個課堂教學作精細的思考和細心準備,在“留白”的時機、內(nèi)容、方式上,“講”與“空”的穿插與協(xié)調(diào)等方面提前設計好,從而有效調(diào)控教學質(zhì)量。另一方面,“留白”拓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認真思考,發(fā)揮學生自主能力,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好習慣的培養(yǎng)。
二、 運用“留白”藝術的作用
(一) 在“留白”中需要學。英國學者弗蘭西斯·培根認為:“一切知識都是過去的記憶。”英國詩人菲利普·錫德尼則一語中的:“記憶是知識的庫管員。”這些好的教導精準地概括了記憶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耙磺兄腔鄣脑搭^”乃是記憶。
調(diào)查結果表明,由于心理因素造成學生掌握不了大量的英語單詞,老師可通過使學生認識到詞匯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勤奮學習的性格品質(zhì)以及學好詞匯的毅力。在教學中,我喜歡將每課的單詞預習任務設計成“導學卡”形式,并融入“留白”藝術,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例如,我常常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的英語,如VCD、CD、Cool、hamburger、cartoon、TV、WC、Email、Tshirt、chocolate、KFC……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心理障礙得以消弭于無形,而讓學生油然感受到“身邊處處有英語”。當然,教師的教學手段也需要一定的“因課而異”,想方設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我就是運用“單詞接龍、做游戲、唱歌、讀韻律詩”等多變的教學手段來促成學生喜歡記憶單詞。食品一類單詞就有:tea、juice、cake、chocolate、pie……我的教學手段就是要求學生前后聯(lián)系,把將要學習的單詞與過去學過的單詞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觸類旁通”。如milk tea、black tea、green tea,如an orange pie、apple pie等諸如此類。其間,穿插隨機提問:“Do you like some orange pie?”、“Would you like chocolate?”學生邊思考、邊組句,由于這些知識是學生在親身感受中獲得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得到提高而學到有用的知識,這讓“留白”發(fā)揮了應有的效用。
(二) 在“留白”中“問”。學問學問,關鍵在“問”。因為“問”是階梯的深入、橋梁的長進,由此,將“留白”運用于課堂提問,顯然是教師鼓勵學生質(zhì)疑、啟迪學生思維的有益途徑,這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情境,疏通思考渠道,提供思考時間奠定了基礎。不過,“留白”時的提問,教師要注意把握好提問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的設懸置疑,需要抓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脈絡,因勢利導,不斷通過提問引向結論分析,使得學生將所學知識學活、學透。例如,在學習“Are there?” 句型時,我結合教材內(nèi)容,依托以下問題導入新課:我指著圖片讓學生回答:Where are the girls? They are under the tree. Where are the dogs? They are behind the tree. What do you see under the tree? There are the flowers under the tree. 再從學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問句:Are there the flowers under the tree? 接著,我指著物體提問:Are there the dogs behind the tree? 學生回答:Yes, there are. 如此,則為新授內(nèi)容的學習作了鋪墊,從而自然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可見,根據(jù)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經(jīng)意間的“留白”,使得學生思維的火種被點燃,讓智慧的火花在撞擊中出現(xiàn),指引學生由“最近發(fā)展區(qū)”跨躍到“未知區(qū)”,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三) 在“留白”中“悟”。初中學生所處年齡階段正是好奇心迸發(fā)階段,尤其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最能撥動這些孩子青春躁動的心弦,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抓住初中學生的好奇心理,依托教學過程中的“留白”, 營造出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倘若教師“越俎代庖”,只能落得個“揠苗助長”,而無法有效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也就無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其如此吃力不討好,還不如給學生留點白,通過學生個性的盡情發(fā)揮,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去反思、去領悟,不但能增強教學的藝術性,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例如,在牛津版7B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時,我在課下運用大量的鼓勵工作,預先讓兩位較善于表演的學生課前做準備。上課時,讓他們到講臺前來,分別表演小狗Hobo和小狗Eddie這兩個角色,我先帶領大家把課文學習了一遍,排除了這一課的新單詞和新短語;然后我便鼓勵兩位“演員”開始表演。扮演Eddie的學生懶洋洋地說道:“Im hungry, Hobo.” 扮演Hobo的學生打開冰箱門取笑道:“But? theres only one tin of dog food in the fridge and its mine. ”最后,當那位慵慵懶懶又非常好吃的“蠢小狗” Eddie 一手拿著自己的1元錢一手指著電視里的訂購比薩廣告,并天真地說出“Maybe we can? order a pizza...”時,教室里當然笑聲一片。因為這種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用英語思維來表達思想感情的魅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語言。因此,采用英語表演等形式來對文本整體進行解讀,通過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的學習、體驗、觀察、聯(lián)系、分析、運用,達到了學生英語學習需要“用中學”、“學中用”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辯證地看待,如果教師死搬硬套,讓“留白”太密、太繁,容易弄巧成拙,導致學生無所適從,很有可能弱化“留白”的效果。所以,“留白”也需要適時、適地、適量、適度,注重“留白”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完美滲透、有機統(tǒng)一,才能體現(xiàn)出英語教學中“留白”的藝術要義,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蘇曉華.也談初中英語教學的“留白”藝術[J].新課程學習,2011,(04).
[2]欒婷婷.巧設留白,靈動教學——論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