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盛
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淵博繁榮,文言文正是其中的一個分流。相對于現(xiàn)代的大白話語文,文言文拗口復雜,對小學生來講,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文言文從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方面來看,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不管是新課改之前還是新課改之后,文言文教學依然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文學素養(yǎng);作用
文言文不僅讓學生學習了課本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小學教育中文言文更側重于古代蒙學教育,對學生了解古代歷史、文學,更為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一、文言文的教學價值
“從小學開始就讓學生多讀點文言文?!苯涍^教育學界漫長時間的討論,現(xiàn)如今達成共識,文言文不僅需要學,還需要加強文言文在小學教育中的力度!文言文經過時間的磨礪,不僅在文學價值上沒有任何損失,更因為時間的推進,讓文言文和現(xiàn)代白話語言相輔相成,更添光彩。
二、文言文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知道學生對文言文理解不多,實則為硬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難點?;诖耍覀冊谖难晕慕虒W中一是讓學生理解文言文,而不是把文言文當作一篇拗口的課文。二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文言文用句優(yōu)美,可向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通過老師抑揚頓挫的閱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魅力。三是借助工具書和注釋以及老師的點撥,讓學生理解文章概意,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三、文言文教學成果
1.文言文的文化價值。文言文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瑰寶。小學時期,是學生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不僅為中學大量文言文學習奠定了基礎,文言文的小學教育對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塑造良好的文學品格,提升文學素養(yǎng),都是至關重要的。
2.陶冶文學情操,提升文學素養(yǎng)。文言文對學生語言的應用影響很大,尤其是在語文寫作方面,通過學生對文言文的熟讀,理解文言文詞句的釋義,讓學生在寫作的用詞遣句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文白對讀,引發(fā)閱讀期待
小學生好奇心強,初學文言文有著濃厚興趣。合理利用這一心理需求,適當講一些與文言文有關的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可以激起他們學習文言文的好奇心。在教學文言文時,我們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借助文本語言所提供的信息,用講故事、讀譯文、說典故的方式,為學生建立一個具體的語言交際場景,使學生主動地、設身處地地觸摸文本的字、詞、句,領悟其中的內涵。然后給學生讀文言文原文,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急于領略文言文的風采,急于感受文言文的韻味。接著是文白對讀,感知文本大意。這樣做,可以大大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楊氏之子》(語文五年級下冊)前,可以講講與之有關的小故事,再由《世說新語》引出《楊氏之子》,這樣就會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渴望,引發(fā)閱讀期待。學生“愿意去讀”,效果要比老師“叫他去讀”好得多。
另外,還可以巧用預習,化難為易。由于小學生接觸文言文較少,文言文的詞語、句子又十分拗口,難懂。這時如果上不好,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新鮮感不但喪失,還會產生厭煩情緒。而預習,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成效。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楊氏之子》之前,在黑板上寫了三個預習要求:1.課前能讀通課文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天才;2.能自己弄懂每個句子意思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奇才;3.課前讀過這篇文章的同學是學習文言文的良才。學生都想成為這“三才”中的一才個個躍躍欲試,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進入了預習階段。預習了也就有了基礎,課堂上的學習自然也就順暢得多,學生理解起來也就容易一些。
五、指導練讀,用語感去觸摸
《楊氏之子》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編在“語言的藝術”單元首篇。編者這樣安排,一是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能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對小學文言文教學,乃至于對中學文言文教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據(jù)調查,目前在初、高中,學生普遍怕學文言文。我想,這除了跟文言文難度逐步加大有關之外,應該也與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時教師的教法有一定關系。
讀通文言文應是文言文教學人人必須達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學的“底線”。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了,才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初步領悟文本內涵,為進一步探究和賞析文言文奠定基礎。對小學生而言,學習文言文最大的難點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節(jié)奏讀順課文。因此,教學中應加強朗讀指導,把讀通文言文這一目標作為文言文教學的底線。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過三關的模式來進行:第一關,讀通。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詞的讀音和現(xiàn)代文中的讀音不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斷句不當,出現(xiàn)錯讀,斷讀,沒有韻味等問題這是正常的。初學文言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闖好“讀通”關。讀音不同的字詞,要指出;斷句、停頓,要引導學生體會;難讀的句子要領讀;要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如語速、語調,音斷氣不斷等。要把范讀、領讀、自由練讀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讓學生既能讀正確、讀流利,又能從中感受到朗讀文言文的樂趣。
通過熟讀,不僅讀出字面上的內容,更讀出了文字背后的畫面。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獲得理性的審美感受;通過反復誦讀,初步掌握文言文的斷句、重讀的規(guī)律,把握文言的語氣、語速,形成文言文語感。而且,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讀懂了文意,讀出了文氣,讀出了個性化的理解,學習興趣會特別高漲,從而享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楊單女.談小學文言文教學的“五合作”[J].新課程:小學,2013(06).
[2]陳怡學.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湖北教育,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