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艷
[摘 要]貴州省偏遠的苗族地區(qū)小學,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著苗漢雙語過渡的語言障礙。這嚴重影響了一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和言語表達等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為此,語文教學應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下,找尋一種有效的苗漢雙語妙用的教學模式,通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語言水平,巧用雙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言表達的自信心,擬定適合苗族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等途徑,來提高農村地區(qū)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0-0001-02
目前,我們貴州偏遠農村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正面臨著特別困難的問題,即在不通漢語的偏遠農村地區(qū),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由本民族語言過渡到漢語的學習當中。對此,近年來教育部門都在大力推行雙語教學,即在民族地區(qū)實施漢語和少數(shù)民族語兩種語言教學。實施雙語教學不僅是民族地區(qū)貫徹民族政策、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發(fā)展民族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雙語教師的嚴重匱乏、無固定且可借鑒的雙語教學模式、缺乏良好的教學條件等,使得在我們貴州個別苗族地區(qū)的小學大力實施苗漢雙語教學仍存在很大的困難。
筆者作為一個偏遠農村地區(qū)的青年特崗教師,在一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本班學生由于家長文化水平偏低,家庭貧困,大多數(shù)學生從未走出過大山,也從未接觸過外面的新鮮事物,因此,在入學初期,大部分學生聽不懂也不會說漢語。這就出現(xiàn)了學生學習“望天書”的現(xiàn)象,他們對課本中出現(xiàn)的一些漢語詞匯,如“佛像、鋤頭、丹頂鶴、額頭、柳樹、元旦、開張……”不知所云。
基于此,我們應在偏遠農村地區(qū)一年級語文課堂中巧妙運用雙語進行教學,在回顧、分析學生在啟蒙階段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自身言語過渡障礙、教師教學言語狀況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能在低年級落實雙語教學工作。
一、問題分析
1.兒童家庭語言環(huán)境狀態(tài)分析
家庭是社會的有機構成,是學生社會化首要的基本場所。兒童最初的語言活動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影響著學生學習語言的狀態(tài)。本班學生大多屬于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低,收入甚微,這也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接觸外界語言信息的渠道少,接受各種有機教育的機會也少,從而導致了農村地區(qū)學生相比城里的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呈現(xiàn)了滯后的現(xiàn)象。
2.兒童的苗漢語言過渡障礙分析
在入學初期,大多數(shù)學生還不會說也聽不懂漢語,因此,教材對于學生無法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身為少數(shù)民族教師,我所能表達的民語與該地區(qū)學生所說的民語在語音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混雜情況,這就使得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呈現(xiàn)出一種無法融合的“超鏈接”語言障礙。所謂語言障礙,就是學習中所具備的基本的語言能力與學生實際具備的語言能力不協(xié)調而產生的矛盾。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基本學情,我在入學初期就讓學生做了“圖文”連線題: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簡筆圖畫出,在圖下方列出與圖相對應的漢語詞匯,要求學生圖文相連。在學生作答過程中,我為學生讀題和圖下的詞語。測試結果表明,我班92%的學生確實存在明顯的語言障礙。
3.教師教學語言狀態(tài)分析
在偏遠的農村小學,教師大多都來自本區(qū)各地,或多或少都會一些苗語。我們不一定都要會苗文,但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教學語言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巧妙地運用。
如在一年級上冊《菜園》這一課中,羅列了許多常見的蔬菜,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準確無誤地說出這些蔬菜的漢名。這對本班學生來說有些困難。于是,我假裝不會苗語,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真羨慕你們人人都會說這么流利的苗語,估計你們也很羨慕老師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吧?那么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互相學習吧!我教你們漢語,你們教老師苗語。如何?聽不懂的同學,我會讓我們的小班長來替我翻譯,他隨父母在廣東生活兩年,苗漢語雙通?!边@樣,在課堂上,學生和教師形成了互動,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在踐行新課改和新課標的基礎上,語文課堂完全處于一種自發(fā)的、自然的雙語教學狀態(tài)中,促進了教學的順利進行。
在小學教育中,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根據(jù)以上分析總結,我認為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可在一年級語文課堂中適當運用雙語教學,并盡量發(fā)揮其妙用的功效。
二、成效分析
1.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語言水平
馬克思認為: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在教學活動中,語言起著決定性作用。針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身心的個性發(fā)展特征,民族地區(qū)教師除了應具備一般教師應有的素質外,還應努力使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1)對所教的低年級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有較深的了解,并熟悉這種文化特征。
(2)具有與兒童親密交往形成互動的能力,并形成一種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3)嚴格要求學生逐漸形成會說、能說、愛說普通話的能力。
(4)具有兒童語言發(fā)展和本民族語言的初步理論知識,并能比較研究漢語和民語在表述科學概念上的異同。
2.巧用雙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語言表達的自信心
興趣是一種帶有感情色彩的認識傾向,是推動人們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是一個人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當前,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在教學課堂中,我尊重學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個性差異,采取了有效的雙語教學方式。
如我在上一年級下冊第一組描寫春天美好景象的課文時,采用了當?shù)剌^為流行的苗歌滲入教學。這樣的安排是由鄉(xiāng)土社會的人文性質決定的。在苗族社會,苗語方言是傳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媒介,在不大嫻熟漢語的民族地區(qū)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教學,能夠提高民族教育的質量。對于生理機能尚未成熟的農村學生來說,其接受漢語的過程要慢得多,有的甚至不能接受漢語,最后產生了厭學、退學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到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要巧用雙語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請看我采用的雙語教學案例。endprint
這是當?shù)孛缱迨⑿械摹睹缱骞鸥琛分小洞褐琛烽_頭的幾句:
(苗文)
Duol ghangb waix hxed laol hxed laol Duol ngab nongx tad wenl tad wenl
Duol giangb gix said yal said yal Duol nongs gix fad dliol fad dliol
Duol ongb lid dlod bol dlod bol Duol hvib naix hxud dlinl hxud dlinl
漢字直音(漢語意譯 )
奪方□秀勞秀勞(天氣越來越熱了)
奪瓜隴□文□文(那些樹葉隨風吹動著)
奪剛□賽牙賽牙(那些蟲子都競相鳴叫)
奪聾□留□留(那些鳥兒于天翱翔)
奪翁里□波□波(那些田水嘩嘩作響)
奪□乃秀□秀□(那些村寨人開始忙碌了)
(注:□表示漢語沒有與之對譯的同音的漢字)
這首苗歌語言優(yōu)美,寫作方法十分巧妙。苗歌的上面幾句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的,但是沒有一句是“春天來了,百花開放,草木葳蕤”這樣的直言,而是用形象的表達方法,把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秀美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給人一種美的藝術享受。不用苗文寫,不用苗語唱,而用漢字寫,用漢語唱,這就成了以上翻譯的那樣,有的字讀音完全走樣,有的像waix、tat、gix、dlod、hvib等,找不到一個恰當?shù)臐h字來為其注音。
3.擬定適合苗族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找到了一種高效的雙語教學模式。
程序一:苗語表達→苗語理解→漢語翻譯
程序二:苗語表達→漢語翻譯→苗語理解→苗漢穿插
程序三:苗語表達→苗語翻譯→漢語教學
第一階段:針對大部分能順利使用苗語思維來交流,但聽不懂、不會說漢語的學生,我的教學主要以苗語為主,使學生能夠通過苗語思維理解教學內容,在可能的情況下,再用漢語翻譯關鍵性的詞語,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拼讀能力。(此階段要用1-2個月的時間)
第二階段:學生能聽懂簡單的漢語,了解了一些漢語詞匯,但還不能運用漢語思維交流。此時,逐步過渡到程序二,使學生能逐漸理解和熟悉常用的漢語詞句,在苗語的幫助下,逐漸學會漢語的思考方式。(此階段要用2個月的時間)
第三階段:學生已經能聽懂并能基本理解常用漢語詞匯和句型結構,能用漢語思考并表述思維過程和會話。此時可進入程序三,教學語言逐步過渡到以漢語為主,在日后的教學中對一些與民語表達方式不同的漢語詞句的理解,還得間歇性地借助苗語加以解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總之,在農村巧妙使用雙語教學,實施的目的是為了使少數(shù)民族學生能夠輕松地由苗語過渡到漢語的學習?!笆陿淠荆倌陿淙?。”民族教育是一個“實踐—總結—實踐”的長期、復雜而又細致的教育過程。民族學校要實現(xiàn)使學生既符合國家提出的總的教育目的,即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又要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靠日積月累,培養(yǎng)目標應具體化,明確在某一階段內教哪門學科或組織哪些活動,使學生在認知、情感、行為和身體諸方面達到相應的具體要求。
[ 參 考 文 獻 ]
[1] 毛帽.我國在民族地區(qū)堅持實施“雙語”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8-4-12(001).
[2] 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國教育學刊[J],2010(1).
[3] 王秀旭.對我省雙語教育的幾點思考[N].貴州民族報,2009-8-17(B02).
[4] 王曉梅.呼喚建立完善的雙語教學體系[N].貴州日報,2009-3-20(007).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