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登榮
[摘 要]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它挑戰(zhàn)師生關系,知識本質,以及學習本質等方面的思維成見、定見與主觀認定。這種方法是一個學與教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合作小組的對話獲取關于自己內心體驗的知識,并形成洞察問題真相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輔導者對學習者進行指導,引領對話的進程,但并不因此而妨礙學習者本人的自主探索。
[關鍵詞]品社教學;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自主;民主;平等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0-0072-02
蘇格拉底法或稱“產婆術”,輔導者是“助產士”,它的基本觀點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所要學習問題獨立分析,使學生在未直接給出答案的情況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路徑。它依據(jù)對話之初選定的事例,立足于往復進行的推理過程,所有參與者愿意用清晰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思想,努力理解他人的想法,批判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在對話中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真知灼見,從而實現(xiàn)雙贏,共贏,一贏俱贏。那么如何在小學品社教學中有效地運有這種方法呢?
一、選定主題,打好根基
在小學品社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單元板塊都適合使用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只有確鑿無疑的真理性的知識學習才適合使用此教法。
1. 來源于生活經驗
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已能夠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但是在生活中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自己正在做,但是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的事情,如,“不是說尊老愛幼嗎,可為什么小孩一定要給老人讓座,我也是被愛的一方?。俊按蚝⒆邮欠阜ǖ?,可沒見一個家長被警察抓走?”“素質教育為什么還要寫這么多的作業(yè)?”等等。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輔導者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教育需要來加以有目標地選擇。
2. 來自親身經歷
在學校生活中,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時就是這種反應讓學生不能心理平衡,讓他們產生逆反情緒甚至是敵對情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和其他教師多溝通,選擇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品社教學中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加以引導 ,疏導,讓學生盡快回歸到健康的學習生活中。如,“課堂上兩個人在講悄悄話,可老師為什么只罰我一個人?”“我把心里的小秘密告訴最好的朋友,可為什么一會兒全班都知道了,我還能信任別人嗎?”等。
二、合作共同體,自主探索
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強調的是在一個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對話,彼此之間尊重對方的人格、觀點和觀念,這有助于形成充分的友誼感和信任感。它允許對話的另一方自己去發(fā)現(xiàn)真理,發(fā)現(xiàn)真理不僅需要智慧和勇氣,還需要克服思維的惰性和慣性,因此同伴間的相互督促、相互信任、相互坦誠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同時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要求所有參與者不能歧視、藐視、嘲笑別人的發(fā)言、思想、觀點,但可以在對話中用事實來影響、改變他人不正確的觀點。
1.個體對話
(1)師生對話。
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最初局限于兩人間的對話,后來延伸為師生間的對話,師生對話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權威性,能更快更直接地接近核心問題,可以節(jié)省對話時間和流程,如三年級《家庭的記憶》一課,我問學生生日意味著什么?學生說出意味著媽媽的苦難日時,濃濃的感恩之情即漫延在每個學生的心頭。同時師生直接對話也有一定的狹隘性、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對話的內涵和深遠意義,因此在“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中,師生直接對話出現(xiàn)的事例相對較少。
(2) 生生對話。
傳統(tǒng)的課堂,生生間的對話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在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中,生生間的對話所處的氛圍更加的開放和自由,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整個對話的進程具有推動作用。如三年級上冊第二課《真正的友誼》,這一課對話主題是“什么是友誼”,學生對話后得出一致的結論:可以分享快樂,分擔傷心,面對困難時不會袖手旁觀,才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
2.小組對話,學習共同體
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更多的是在群體中運用,每個參與者都要充分表達自己對選定主題的看法、想法,由于小組成員各自成長環(huán)境不同,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對話中,成員之間以各自所處的生活場景為依托,各自所經歷的事例為依據(jù),展開充分而有條理的說理,分析,再重構,并最終在小組對話中達成一個共識,可以被大家共同接受,這即被稱為“真理”。因此,在小組對話中每個學生既是參與者,也是“助產士”。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要安全地成長》,這一主題單元的學習,著重強調“規(guī)則”的重要性,通過對話,學生知道守規(guī)則才能更好地生活,是對他人,更是對自己負責。
三、智慧引領,把握方向
在小學品社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偏小,所參與的社會性活動也相對較少,因此他們對于一些社會性問題的理解,大多來源于家長的態(tài)度與教師的影響,但這并不妨礙學生在對話中的發(fā)言,在對話中,成員之間的爭論、思維的摩擦時有發(fā)生,有時他們探索的過程還會偏離或遺忘最初始的問題,這也是輔導者最大的任務所在——全程參與但不摻和。因此,在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中輔導者的引領作用很重要。
1. 把握討論方向
小學生思維活躍,跳躍性強,容易受到別人的發(fā)言的影響而偏離主題,有時是背道而馳,輔導者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集中于初始問題,讓他們的發(fā)言內容、選擇的事例盡可能地貼近初始問題,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并盡可能聽懂別人的觀點。但作為輔導者要盡量保持中立,不能介紹自己的,或其他人的解決方案。
2. 掌握好清晰度和透明度
受知識、經驗等影響,小學生對自己的觀點描述時常不夠清晰和完整,而作為同年齡段的同伴也很難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對方,因此,在對話中,學生就會模糊初始問題,總是圍繞初始問題繞圈而不能接近核心問題,并最終使對話失敗或無法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輔導者要督促每一位學生清晰而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努力理解他人的觀點。
3.達成共識
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例,或從生活中悟出的道理來就選定的某一主題進行自主對話,在對話中不斷否定自我固有的不正確、不明朗的觀點,在充分理解他人觀點、觀念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相對成熟的觀點,并且這個觀點要得到全小組成員一致的認可,方可算成功。因此輔導者在對話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檢驗最初選定的先事例的潛在價值,并引導學生在最佳時機介紹新的事例,從而開啟新的視角,為達成共識提供更多的可能。
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在國外使用得比較多,是一種新型的、開放的教學法,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小學品社教學中使用此方法,每個學生都能大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對話中學生不同的觀點、想法之間相互碰撞、激蕩、交融,而讓真理脫穎而出。而且學生還養(yǎng)成了傾聽他人意見和想法的習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幸福?!蹦敲次蚁耄谛W品社教學中使用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就是為了實現(xiàn)最自由,最徹底,最無拘無束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在對話中獲得話語權,體驗到作為一名學生的幸福和快樂。
[ 參 考 文 獻 ]
[1] 勒內·薩蘭[英],芭芭拉·奈塞爾[德].求索的心靈:蘇格拉底對話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 楊九俊.幸福教育的樣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