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艾英
摘 要: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拓展了傳統(tǒng)課堂的固有內容,為深入思考文本探討提供了可能。在當前閱讀碎片化趨勢下,“大學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文本閱讀和文本分析遇到了瓶頸,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使“大學語文”教學效果更好,吸引年輕學生的目光,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等,是作者著重探討的。
關鍵詞: 翻轉課堂 大學語文 信息化 教育技術
自20世紀末以來,多媒體、計算機、互聯(lián)網等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在它們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進入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在教育領域,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媒介手段等諸多方面相繼發(fā)生變革。近年來出現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學時間的分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增強教學效果的一種新模式,逐漸為國內外專家所接受,并發(fā)展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波新浪潮。因此,筆者認為將翻轉課堂引入高職教學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起源于2007年美國“林地公園”高中和“可汗學院”的教學改革嘗試,其后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從2012年起,翻轉課堂在中國興起,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所謂“翻轉課堂”,就是將課堂搬到互聯(lián)網上,教師上傳微課視頻、學件等資源,讓學生在課下自學知識點,依據自身學習能力決定課前自學時間長短,學生可以不斷重復觀看微課視頻,反復學習、反復領悟,課上內容主要變?yōu)槎虦y驗、交流討論、總結深化、動手操作等。與以往的課堂相比,翻轉課堂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教師教學水平和教育技術能力,為信息化教學注入了活力。
二、大學語文翻轉課堂的實施設計——以《席方平》為例
(一)教學設想
《席方平》是《聊齋志異》中很有特色的一篇文章,選取本篇小說作為翻轉課堂教學案例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便于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如戲劇表演、分角色朗誦、情節(jié)復述、人物再現等;二是《席方平》中涉及古代法律制度,可以與學生的法律專業(yè)知識相結合,思考古代法治狀況,深化基礎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銜接;三是通過這篇小說,學生可以深入探討席方平這一人物形象,思考討論他性格的多面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多角度解決、分析、評價的能力。本文借助教師的世界大學城空間作為學生翻轉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利用視頻連線技術為課上學生與學校法律教師的實時溝通做后盾,并在課后使用“語文助學平臺”的微信公眾號完成課后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二)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課前制作好相關知識微課和學生學件,上傳至教師的世界大學城空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觀看基礎知識微課視頻,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文中席方平初入閻王殿受審部分進行情景表演,將表演過程錄制成視頻發(fā)到指定世界大學城作業(yè)系統(tǒng)。
2.課堂環(huán)節(jié)
課堂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課前自學知識點小測驗、教師設問、學生小組協(xié)作討論回答、連線法律教師解讀專業(yè)問題等部分。為檢測學生是否觀看微課視頻,教師在課上花10分鐘進行簡短的知識點小測驗。利用世界大學城考試系統(tǒng),教師制作本課字、詞方面的語文基礎知識試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完成。系統(tǒng)在學生完成后會自動呈現測試成績,老師點評。
隨后進行小組討論,解決文本內問題,進行探究分析。教師通過設置學生學習疑問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思考。比如學生觀看情景表演視頻并評價時,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如“你覺得視頻中的哪些角色表演比較到位”、“視頻中應抓住席方平的什么特點進行表演”,在文本分析時,提問“席方平受到了什么樣的折磨”、“你覺得席方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和“蒲松齡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的目的是什么”,在探究時可以提問“差役執(zhí)法有哪些不規(guī)范的行為”。
為了將“大學語文”課程與學生法律事務專業(yè)相結合,本課增加法律方面的問題供學生討論。為了解決學生在法律知識方面的疑惑,教師利用視頻連線技術,實時連線學校法律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
3.課后延伸
教師在世界大學城中布置作業(yè),學生登錄網站完成作業(yè)并提交。根據小組安排,學生將學到的《席方平》相關知識發(fā)布到“語文助學平臺”微信公眾訂閱號中,培養(yǎng)學生進行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拓展、創(chuàng)新能力。借助世界大學城平臺,可以實現師生實時交流、教師評閱點評、生生互相討論發(fā)言等互動。
(三)教學延伸
在《席方平》課程設置中完成了三個教學延伸:一是將全部由教師主導的課程延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內容為教師定制,但教學進度及學習時間由學生自己確定,基本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二是將課上的互動延伸到課下,傳統(tǒng)課堂上,師生互動僅限于課堂或學校的活動范圍,互聯(lián)網的引入將使互動范圍大大拓展,更有效地傳遞知識,學生的困惑能及時得到解決;三是將公共基礎課程的知識涵蓋延伸到專業(yè)知識領域,將人文內涵的培養(yǎng)與法律類人才培養(yǎng)相銜接,有力地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三、翻轉課堂的教學反思
(一)優(yōu)勢
在繼往課堂中,《席方平》的教學包括《聊齋志異》、蒲松齡的知識講解(10分鐘),《席方平》范讀、字詞講解、整體翻譯(15分鐘),《席方平》故事情節(jié)講述及學生復述(10分鐘),席方平人物形象分析(5分鐘)和小說主題分析(5分鐘),共45分鐘。傳統(tǒng)課堂完成了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比筆者實踐的翻轉課堂少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情景演練、課堂小測驗、法律知識對接和法律教師連線。由于繼往課堂授課內容較多,整個課堂基本上以教師教授為主,教師成為教學的主角,展示的是教師的才華和魅力,至于學生的需要、學生的體驗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則無暇顧及,教學效果往往難以令人滿意。翻轉課堂模式主要是對教學順序進行翻轉,教學時間重新分配,使得教學內容最大化、資源最優(yōu)化,把基礎性知識與介紹性內容于課前完成,最終翻轉課堂實質上完成了72分鐘的教學,并且深刻地挖掘和延伸了教學知識和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深入性,學生成為教與學中的主角,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在討論、發(fā)言、研習、表演這一系列主動式學習方式中全面提高了綜合素質,翻轉課堂受到了學生的歡迎。endprint
(二)存在的問題
翻轉課堂依賴網絡技術顯示出強勁的優(yōu)勢,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筆者遇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一是課前視頻資料的學習能否落實的問題,課前學習主要依托學生的自覺性,如果學生沒有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那么課堂上的深入討論、學習訓練都無法真正落實,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落實課前視頻資料的學習是翻轉課堂有效實施的關鍵。二是微課制作水平提升問題,現在的微課視頻大多以知識講解為主,并未依據“90后”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設置視頻形式,顯得有些枯燥。特別是在當前閱讀和信息獲取都日益碎片化的情況下,如何讓微課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微課視頻制作如何體驗趣味性、豐富性、深刻性、教育性,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是信息化技術的挑戰(zhàn),還涉及知識體系、結構及運用和整合的能力。三是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建設問題,目前翻轉課堂主要以課中小測驗和期末考試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能會讓學生只注重考試結果,不注重獨立思考的過程。
(三)方法探究
要提升學生學習自覺性,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技術,利用手機APP、視頻彈幕等技術手段豐富教學資源的使用。依據新時代年輕人的審美和性格特點制作符合時代潮流的微課,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讓學生對教師的微課視頻提出意見,教師根據學生意見不斷修改完善微課,以更好地適應學生所需。
要真正做好翻轉課堂,使之從內涵上區(qū)別于以往的課堂,就必須引進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僅僅用一張考卷確定學生學習結果。學生的互評、教師的評價、考試結果都應納入評價體系,但如何建立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結果公正合理是教師需要不斷探索與解決的。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新型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學科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翻轉課堂如何與課程相銜接,還需要不斷實踐完善的過程。筆者試圖從教學實際應用出發(fā),因時、因勢、因人、因地制宜,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達到真正服務于“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美]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鄭有才,張正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嵇康.翻轉課堂在語文教學中的呈現方式[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6).
[5]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本論文屬2015年寧夏高等學??茖W研究一般項目《信息化環(huán)境下翻轉課堂的實踐探究——以寧夏高職院?!按髮W語文”課程為例》(項目編號:NGY2015236)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