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摘 要]立足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中存在的困難,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策略來解決問題,可把模糊問題清晰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簡單問題復雜化,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畫圖策略;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2-0056-01
畫圖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運用畫圖策略解題問題可化難為易,提升解題效率。那么,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具體問題呢?
一、以圖求解,化模糊為清晰
在數(shù)學學習中,有些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以致教師多次強調仍一知半解。對此,教師可采取以圖求解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模糊的問題清晰具體化,從而促進學生有效解決問題。
例如,在求解“小營村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魚池。后來因擴建公路,魚池的寬減少了5米,這樣魚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F(xiàn)在魚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個問題時,由于題中已知條件較多,也較為復雜,所以許多學生不知從何入手。為了幫助學生盡快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我鼓勵學生通過畫圖將題意表述出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先畫出了如圖1所示的示意圖)。通過直觀的示意圖,學生厘清了解題思路,順利解決了問題。
二、畫圖搭橋,變抽象為具體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遵循這樣的過程:動作感知—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前后順序是不變的。而畫圖策略的運用恰好可以把這一學習過程落到實處,因此,對于數(shù)學學習中一些抽象的知識,教師可借助畫圖,把抽象問題具體化,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事物,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這部分內容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給你一張40cm,寬20cm的長方形硬紙板,若要做一個深5cm的長方體無蓋紙盒,你將怎樣做?做好后請計算它的容積。這個問題比較抽象,單憑想象,學生是很難順利解決問題的,于是我鼓勵學生畫出無蓋長方體的模型示意圖,然后再進行計算。學生很快得出如圖2所示的作品,并算出容積:30×10×5=1500(cm3)。
為了促進學生對此類知識的進一步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我提問:“如果要充分利用材料,情況又怎樣呢?容積又是多少呢?”于是有了新的學生作品(如圖3),并算出容積:35×10×5=1750(cm3)。
我繼續(xù)追問:“這個紙盒的容積是不是最大的呢?請大家再想一想?!睂W生經(jīng)過認真思考,得出了第三種方法(如圖4),并算出容積:20×20×5=2000(cm3)。
毋庸置疑,第三種設計節(jié)省材料且盒子的容積最大,是最為合理的。就這樣,借助畫圖,步步深入,學生獲得了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三、以圖促思,化復雜為簡單
在教學中采取畫圖的策略,以圖促思,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簡單、輕松,而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例如,在“乘法交換律”的教學中,以“5×3=3×5”為例,為了使學生真正明白乘法交換律中交換因數(shù)的位置積不變的道理,我主要指導學生以畫圖的形式來理解(如圖5)。
在這個鮮明的示意圖中,橫著看,每排5個,是5×3;豎著看,每排3個,是3×5。就這樣,學生借助已有的乘法知識和直觀圖形輕松理解了乘法交換律的真正意義。
總之,畫圖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和一種學習技能,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實情,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從而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真正走向高效。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