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宏艷+趙魯臻
【摘 要】 習驊博士所著的《中國歷史的教訓》一書,以“制度”為內(nèi)在線索,生動講述了歷史上值得思考的人物故事,并結(jié)合現(xiàn)實,以古鑒今。該書思路清晰,問題意識突出,觀點推陳出新,再加上文字風趣,故讀來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腐敗斗爭與深化體制改革的各項舉措,是一本“料足味美有嚼頭”的讀史感悟。
【關(guān) 鍵 詞】歷史;教訓;制度;反腐
【作者單位】牛宏艷,國網(wǎng)冀北電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訓中心;趙魯臻,華北電力大學(保定)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慶親王在理財方面絕對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超前意識,可謂前無古人,開風氣之先……(他)格外信任和青睞外資銀行,特別是英資匯豐銀行,民族金融機構(gòu)里沒有他一分錢!……堂堂大清宰輔繞著本國企業(yè)走,真是耐人尋味;慶親王要是遲生100年,不是個懷揣外國護照、見首不見尾的‘裸官,那就怪了!”[1]這段描寫清末巨貪慶親王奕劻的文字,可以說是《中國歷史的教訓》的一個縮影:生動風趣地講述歷史,發(fā)人深省地照見現(xiàn)實。
當下,各種與歷史有關(guān)的通俗讀物、脫口秀節(jié)目等層出不窮,但是能夠真正觸及歷史深處,并使讀者、觀眾從中汲取新觀念、新思想、新智慧的讀物或者節(jié)目卻不多。有些為了制造噱頭而戲說歷史、惡搞歷史。有些雖比較嚴謹,但往往老生常談,仍舊遵循傳統(tǒng)的春秋筆法,即把貪官、奸臣等“壞蛋”抓出來痛批一頓,然后展開苦口婆心的道德說教,號召大家向“好人”學習。這當然也是一種歷史教訓,但如果教訓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的話,并不足以避免后世重蹈覆轍。因為這種將治國理政問題當作道德倫理問題來看待的做法,就相當于把那些“壞蛋”作為一切問題的替罪羊,而忽視了對歷史進行細致的“病理”分析,導致制度中的漏洞與缺陷這樣真正的“罪魁禍首”逍遙依舊。正如著名歷史學家茅海建先生所說,這種解讀歷史的路徑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jīng)“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最易接受的歷史分析法,并在今天仍有其影響力”[2]。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歷史的教訓》一書基本上跳出了這種窠臼。作者通過對歷史長期、深刻的思考,結(jié)合自身紀檢工作的實踐經(jīng)驗,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分析“引擎”。這也是其一出版便引起多方關(guān)注并被多家權(quán)威媒體鼎力推薦的根本原因。
一、全書的獨到之處
1.形散神不散
這本書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24個歷史故事的簡單集結(jié),如果說“軍機處的興廢”是全書“講述清代吏治教訓的一條暗線”的話,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條暗線的真正內(nèi)核是“制度”二字[3]?!爸贫冉ㄔO”“制度設計”“制度規(guī)范”“制度完善”“制度創(chuàng)新”等都是書中的高頻詞匯。作者講的這24個“古今”故事,基本上都緊緊圍繞這些關(guān)鍵詞展開。
《皇帝的伙食費》一篇借清代皇帝衣食費用問題,講了許多內(nèi)務府在財務報銷上中飽私囊、上下其手的故事,從而闡釋了制度建設可以引導人性、規(guī)范人性的重要意義。但是,有了制度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因為“權(quán)力天生具有蹂躪制度的欲望,責任感很容易被趨利的人性侵蝕”[1]。所以,作者通過《慈禧收禮》《慶親王的作風問題》等文章,反思了歷史上那些規(guī)矩被破壞、制度的墻角被挖開的例子,并且用《一把扇子與制度設計》《吳江縣令的從政環(huán)境》《張之洞借錢》等大量篇章描述了由此所形成的惡劣官場生態(tài),甚至逼一些“我本善良”的官員隨波逐流,跟著學“壞”。因此,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為官環(huán)境,不僅要建立制度,更要維護制度、強化制度與創(chuàng)新制度。
全書圍繞“制度”二字展開的邏輯線索還是比較清晰的。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說,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思考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加深對黨中央大思路的理解。作者在看似零散的故事之間埋藏了一條內(nèi)在線索,借助歷史故事來闡釋黨中央反腐敗斗爭、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必然結(jié)果。這就使全書乍看之下是一本“故事匯”,但細細讀來卻能發(fā)現(xiàn)其擁有自身的思想體系,各個故事之間有機相連,形散而神不散。
2.老調(diào)不重彈
如果作者借歷史故事的“微言大義”只是老調(diào)重彈,那即便其形散而神不散,也無法引起廣泛關(guān)注與熱烈反響。這本書之所以有分量,能夠引起共鳴、引發(fā)熱議,關(guān)鍵還在于作者所具有的強烈問題意識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許多新觀點、新見解。如在《皇帝的伙食費》中談到內(nèi)務府腐敗現(xiàn)象極為嚴重時,就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如“內(nèi)務府的干部天生都是壞蛋嗎?”“不是壞蛋就不能到內(nèi)務府工作嗎?”顯然,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他們都是經(jīng)過層層把關(guān)選拔進來的,如果政治不可靠、品德有瑕疵、業(yè)務不精通,根本沒有機會為皇帝管理家務和財務。可是在清代,內(nèi)務府卻是最臭名昭著的部門,是腐敗分子暖洋洋的溫室,貪腐案件易發(fā)多發(fā),許多干部都成了明火執(zhí)仗的劫匪,而且誰都拿它沒轍。同樣一個人,怎么會由天使變成了野獸呢?”[1]作者能提出這個疑問,就表明他不可能滿足于將貪官一頓痛罵了事,而是試圖尋找更精確、更實質(zhì)也更有意義的答案。于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浮出水面:貪腐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難道僅僅是個人道德敗壞所致嗎?在這種問題意識的牽引之下,作者挖掘出了比純粹道德批判更有價值的東西:制度的終極意義。因為人是理性動物,“趨利避害是人類的理性選擇,本無所謂好壞——這是人性的規(guī)律,也是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生物學原因。當攫取豐厚利益的機會無處不在、暴露的概率又低時,利害相權(quán),只要有利無害或利大于害,他就可能選擇當壞人”[1]。從這個角度來說,“好人”“壞人”其實都是制度的產(chǎn)物。傳統(tǒng)政治理念中那種寄望于提升個人道德修為,來抑制人性欲求以做到“不貪”,其實是靠不住的。因為要求人人都如圣賢一般能夠安于清苦、時時自省、處處自律,顯然是一種過于理想化的設計。這不僅難以造就出“圣賢”,反而會誘使人們在標準很高的“規(guī)則”之下,心照不宣地發(fā)展出各種各樣的“潛規(guī)則”,導致“偽君子”的大量出現(xiàn)以及各種各樣想治都治不了的弄虛作假、營私舞弊。就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樣,道光、咸豐、光緒等幾任皇帝都知道內(nèi)務府有貓膩,但查來查去最后都只能認栽。道理很簡單,運行于黑暗處的人性,自然要遠比公開透明的欲求更難以引導、規(guī)范和管理。因此,作者在書中精辟地指出,雖然“運用道德約束、思想教化等來改良人性,理論上具有根本意義和終極價值,但卻不具備現(xiàn)實的、工具性的制約功能,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可靠”;“與其寄希望于發(fā)現(xiàn)‘好人,不如多花功夫在建立健全制度上”,去“承認人性的現(xiàn)實,順應人性的規(guī)律,通過基于人性特點的科學設計,誘導人們主動克服獸性、弘揚人性,主動選擇做好事、當好人”[1]。唯有秉持這種理念,才能破除主要依靠道德治國或者將國家治理混同于社會道德倫理問題的傳統(tǒng)觀念,才能找到病根,對癥下藥地解決貪腐問題,才能真正領(lǐng)會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句話的深刻內(nèi)涵。endprint
再如作者在寫到《巧官曹振鏞》里那個上有對策、下有“順”策,把朝廷制度如打太極一樣化解于無形的“三朝元老”時,也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不貪不懶的官員,或者甚至說是清官,就可以同好官畫等號嗎?這位作者筆下的“老曹”,是整本書中刻畫得最惟妙惟肖的人物之一,也是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曹振鏞歷三朝、相二帝,死后還得到了“文正”的上謚,可謂官場常青樹,生前位極人臣,身后極盡哀榮??计錇楣?,既不貪——要求家人不許經(jīng)商,也不懶——成天在皇帝跟前忙忙碌碌,好像看起來沒什么問題。但實際上,這位曹文正公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沒有問題”:“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辦事和稀泥、能糊弄就糊弄——“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因此作者感嘆,國人歷來比較痛恨的是中飽私囊之貪官與尸位素餐之懶官,但是卻忘了還有一類像曹振鏞這樣的“巧官”存在。這種“巧官”的危害其實并不比貪官、懶官小,特別是他們造成的萬馬齊喑、不痛不癢的局面,使制度不能盡其用、志士不能展其才。由于他們不貪不懶,有些甚至還帶著“清官”光環(huán),形象完美,所以百姓并不會把責任歸咎于這些人的頭上。在這里,作者敏銳地抓住了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觀念誤區(qū),那就是至今仍不鮮見的“清官情結(jié)”。在漫長的封建專制時代,貪官污吏的普遍存在使清官成了“稀有物種”,備受珍視,在民間甚至在官場上便出現(xiàn)了一種“清官情結(jié)”:當官似乎只要能清廉,就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清官就是好官,就是一副完美無缺的樣子,以至于一“清”可以遮百丑。即便到了現(xiàn)在,這種觀念依然還有市場,熒屏上的“清官戲”也依然火爆。這本書告訴人們,褒揚清廉無可厚非,但是也應該明白廉潔其實只是為官的及格線,而不是高分線。更何況,“清”不能解決現(xiàn)實中的所有問題。若清廉而無學、無能、無抱負,清官就有可能蛻變成曹振鏞這樣的昏官、庸官、巧官。甚至廉潔本身,都有可能變成不作為、亂作為的擋箭牌和護身符,于國家人民無絲毫益處。這也提醒了廣大的黨政干部,千萬不要陷入這種“清官情結(jié)”之中,認為自己不是“蒼蠅”更不是“老虎”,就有了某種道德優(yōu)越感,就可以放松對自身的要求,不思進取,也使黨員干部們由此深入領(lǐng)會黨中央在全體黨員中展開“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必要性。
又如在《吳江縣令的從政環(huán)境》《張之洞借錢》中,作者都談到了一個問題:本來有操守的官員在惡劣的官場生態(tài)下,是否還能夠堅守得住呢?《吳江縣令的從政環(huán)境》一篇中的縣令郭琇,原本并不是一個貪婪無德之人,但是他當過一段時間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原因就是他必須拿錢進貢自己貪得無厭的頂頭上司,否則別說升官,甚至連當時的烏紗帽都保不住?!稄堉唇桢X》一文也提到,張之洞為了出任封疆,一展抱負,不得不一改自命清高的脾氣,去找山西票號借錢,到處打點,上下疏通,否則也就沒有后來那個“中興四大名臣”、洋務運動領(lǐng)袖之一的張文襄公了。當然,張之洞之流也可以為了堅守原則,拒絕隨波逐流,不去學“壞”。但正如《一把扇子與制度設計》中的一句話所說,假如他們始終堅持不變“壞”,這一輩子就交代了??珊笆d、辛辛苦苦地通過科舉考試,又有誰愿意讓這些努力就這么輕易“交代了”呢?因此,更應該追究的不是這些人為何沒能把持住自己,而是整個官場環(huán)境及其背后的制度問題。的確,如果當時權(quán)力制約機制、監(jiān)察審計制度、官員任用以及追責問責機制等都健全、有效,他們也就不需要靠克扣來進貢上級以求自保、靠借錢來打點官場以求重用。由此,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狠抓黨風廉政制度建設、制度創(chuàng)新的重大意義,充分體會到黨中央“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決心為何如此堅定。
此外,書中在談“古今”的同時,也不忘對比“中外”。不少人認為,蘇聯(lián)解體、蘇共下臺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和平演變與戈爾巴喬夫的背叛,書中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在《蘇聯(lián)政治笑話中的干群關(guān)系》一文里,作者直言不諱地指出:盡管任何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都有數(shù)不清的促成因素,但內(nèi)因永遠是變化的根源;蘇共是被自己而不是被敵人推翻的;如果不正視這個事實,就不能吸取它的教訓。書中還寫道,當群眾得“開飛機趕去排隊買面包”的時候,蘇共領(lǐng)導干部的特供卻已經(jīng)制度化,甚至有人提出不愿配豪華轎車時居然被批評是搞“特殊化”;當群眾與其離心離德、“火車”已經(jīng)開不動了的時候,蘇共領(lǐng)導人卻還“一起搖晃身體,裝出火車還在走的樣子”,拒絕改革。這種無所作為與反向作為,直接決定了蘇聯(lián)的命運。因此,蘇共的結(jié)局“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1]。這就使我們明白,蘇共雖然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但由于其缺乏自我凈化與制度革新的能力而退化變質(zhì)。這種鮮明的對比,也更讓人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所具有的先進性。尤其是這五年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種種舉措,以及那種壯士斷腕般誓把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更使蘇共領(lǐng)導人望其項背。
3.妙筆可生花
當然,這本書之所以好看,在于其文字生動、風趣甚至不乏幾分老辣。文字不夠誘人或者居高臨下式地掉書袋、堆理論,自然會讓讀者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但作者的文字卻沒有這種平庸乏味與故作高深,其筆觸雖沉穩(wěn)但又充滿激情,雖通俗卻也彰顯智慧,且三言兩語間便能把種種歷史人物或偉岸、或愚蠢、或貪婪、或卑劣的面相描繪得入木三分。即便書中的文章被拿來當作黨風廉政教育活動的學習材料,也不會讓人打瞌睡[4]。作者在后記中提到,這些讀史感悟就是在思考反腐倡廉教育中“上面認真講,下面不愛聽”這個問題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因此他的目標就是要“講好故事、事半功倍”。這一點非常值得廣大黨政宣傳教育工作者學習。
二、結(jié)語
《中國歷史的教訓》借歷史故事來寫時評,在講述過程中就不免做了些夸張或者簡化的處理。如《作風建設與歷史周期律》一篇中關(guān)于嘉慶年間癸酉之變的描述,就有若干與史實有出入的地方。再者,該書在微言大義的同時,也稍顯用力過猛。特別是對雍正皇帝的評價,似乎便因其嚴肅法紀、整頓吏治的舉措而有些褒獎過度。不可否認,雍正皇帝在整肅官場與改革制度方面的精神以及某些手段確實值得借鑒。但是,不能盲目肯定其“嚴刑峻法”,因為雍正的一些苛刻、殘酷的手段也并非全然為了國家和人民?,F(xiàn)在,黨中央強調(diào)從嚴治黨的“嚴”,是堅決維護黨紀國法、不容許肆意妄為的“嚴”,絕不是封建君主任由性情、嗜殺好戮的“嚴”;國家需要的是鐵面無私、客觀公正的執(zhí)法者、監(jiān)察者,而不是封建時代那些心狠手辣、輕率武斷的酷吏判官。
瑕不掩瑜,《中國歷史的教訓》仍然是一本“料足味美有嚼頭”的讀史感悟。作者在后記中很謙虛地說這是一本“小書”。從頁數(shù)來看,這本書的確不厚,但總結(jié)的教訓卻足夠厚重;就內(nèi)容而言,講的故事確實不大,但思考的格局卻相當宏大。而其最有價值的地方,還在于讀者可以借助作者的“慧眼”,通過作者的“妙筆”,更清晰地發(fā)掘歷史的幽微之處,破除很多觀念中“想當然”的東西,并由此更好地理解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相信在讀過這本書里的“古今中外”之后,大家也會更加堅信,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為期不遠、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習驊. 中國歷史的教訓[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zhàn)爭再研究[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3]毛東紅. 《中國歷史的教訓》總結(jié)了什么教訓[N]. 中華讀書報,2016-3-23.
[4]曹穎新. 反腐倡廉的歷史鏡鑒——讀《中國歷史的教訓》[N]. 學習時報,2016-3-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