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暉
摘 要 本文通過統(tǒng)計與分析,試對北京西城區(qū)廟宇地名所蘊含的民俗與文化內涵進行探索和思考。在西城區(qū)的地名中,與廟宇有關的地名數(shù)量大、分布廣,體現(xiàn)了宗教和民間信仰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北京城里信仰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相互滲透性。歷史上經(jīng)歷的幾次地名更改可以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特點,包括統(tǒng)治者和民眾對于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在不同時代人們愿望的異同。
關鍵詞 北京 西城區(qū) 地名 廟宇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H315.19 文獻標識碼:A
地名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足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思維習慣等密切相關。北京的西城區(qū)屬于內城區(qū),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保留較為完整,其街巷名稱中有大量值得挖掘的文化內涵與文化記憶。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與廟宇有關的街巷名稱共計123個,圖1為西城區(qū)胡同名稱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的分類比較圖,可以清楚地看出與廟宇有關的胡同名稱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其它。
地名文化“是以地名為載體,在其內涵與相鄰文化,如歷史、地域、民族、宗教、語言等交叉發(fā)展中形成的,承載著諸多文化信息的文化地名系統(tǒng)?!比绻训孛醋鍪且环N符號,一種能指,那么它的所指、它簡單的字眼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成分是深厚的。
1從地名看北京宗教文化與民間信仰
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有著相似之處,卻屬于不同的系統(tǒng)。因此,本文對廟宇地名的討論綜合了宗教信仰與民間信仰,以獲得地名中文化內涵特征的較為全面的挖掘。
首先,與廟宇有關的地名數(shù)量大、分布廣,體現(xiàn)了民間宗教信仰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
這些地名最直接反映的是北京城里寺廟道觀修建的繁榮。名本身就是以物為重的,佛寺、道觀等供奉各種神的廟宇很容易成為一個地方的特殊標志,人們在命名的時候,便自然地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種命名類型。
其次,從這些胡同街巷名稱里,可以發(fā)現(xiàn)北京城里信仰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各種民間宗教信仰的交融與滲透。筆者對西城區(qū)的胡同進行了統(tǒng)計,記錄了以廟宇命名的胡同,并查詢了信仰類型,可以大致反映出一些現(xiàn)象。在與民間宗教信仰有關的123個胡同名稱中,與佛教有關的有71個,與道教有關的有13個,明顯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有13個,與民間信仰(包括關公崇拜、動物崇拜等)有關的有24個,與伊斯蘭教有關的1個。
這些胡同名稱中,既有宗教信仰的因素,又有民間信仰的內涵;既有佛教的寺,也有道教的觀。這反映出宗教和民間信仰的融合與互動。它們有的與佛寺有關,有的與道觀相關。佛、道在百姓的生活中是并存的,體現(xiàn)一種多神信仰的傳統(tǒng),也反映出民俗信仰的功利性。
在與信仰有關的地名中,以佛、道的寺和觀命名的占多數(shù)。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反映老百姓信仰的地名,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有對自然神、生育神、行業(yè)神、祖先神的信仰。
2從廟宇地名的更改情況看時代變遷
首先,廟宇地名的更改與整個地名系統(tǒng)的更改一致,經(jīng)歷了清代、民國初年和1965年等幾次較為全面的更改,尤以1965年的更改最為突出。
據(jù)筆者統(tǒng)計,西城區(qū)的廟宇地名中,以廟宇看,1965年更改的地名共有81個,民國時期9個,其它12個(包括清朝或以前、1911年以及1965年之后),一直沒有更改的15個。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北京地名經(jīng)歷的幾次全面的更改。而在更改的方式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方式:
(1)重新命名。完全舍棄原來與宗教廟宇相關的名稱,而根據(jù)這個地方新出現(xiàn)的標志或者新的寓意,起一個與原先毫不相關的名字。例如觀音庵改為慶豐胡同,西斗母宮改為永勝巷。
(2)去寺、廟、觀等字再加通名(胡同、巷、街、路、里等字眼)。例如弘慈寺改為弘慈巷,永泰寺改為永泰胡同,萬壽西宮改為萬壽里等。
(3)直接加通名。大多原名本身就不帶有“寺”、“廟”、“宮”、“庵”等字眼,直接在原名的基礎上加上通名。例如塔院改為塔院胡同,真如鏡改為真如鏡胡同等等。
(4)諧音、改字、取相關義。這種更改方式是不完全更改,用聽起來讀音相似的字代替原來的字,或者取與原來意義差不多的詞語,代替原來的詞語。例如玉佛寺改為玉芙胡同,興化寺街改為興華胡同等。
采用以上四種更改方式的廟宇地名,其原名有著不同的特點。寺、庵、宮、觀、廟的名字本身就可以分為宣傳教義的、表達修行目的的、形容生活境界的、表達修建目的的、表明政治態(tài)度的、說明供奉神仙的以及描述寺院特點的等等。與此相關的地名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
此外,從這些廟宇地名的更改過程中,可以看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各個時期的統(tǒng)治者對宗教和民間信仰態(tài)度的不同。
在民國以前,這些廟宇地名大量存在,成為一種類名;19世紀初期,進行了一些修改;在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1965年進行了全面的更改?,F(xiàn)在的名稱里,直接涉及宗教和民間信仰的詞很少。
中國歷代皇帝幾乎都是信教的,無論是發(fā)源于本土的道教還是外來的佛教,都曾經(jīng)成為統(tǒng)治者信仰和扶持的對象。皇帝們大都自己就是忠實的信徒,對于民間的一些信仰,歷代統(tǒng)治者也并不去干涉。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們對于科學技術等應用性事物的關注,遠遠少于對于內心思想的關注??萍忌胁话l(fā)達的年代,人們從信仰中尋求希望,在彼岸世界實現(xiàn)凡世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信仰的力量超過了科技,整個社會對宗教和信仰都保持著尊敬和嚴肅的態(tài)度。
然而,在科學發(fā)展起來、新的社會誕生之后,整個社會對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從1965年地名的整體更改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建國初,各種民間信仰也被認為是與新時代新思想相背離的封建遺留和封建迷信,需要進行剔除。中國的民間信仰本身就有著功利性的特征,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實際的目的去信仰、供奉某位神仙,各位神仙各司其職。從一種信仰誕生的時候起,它就承載了人們對于生活的某種希望和要求。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讓原來不可能的事情變?yōu)榭赡?,科學的力量越來越為人所認識到。在這種情況下民間信仰也漸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1965年為了城市規(guī)劃,也為了順應新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更改了大批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地名,而此后這類地名只有減少沒有增多,人們對之的感情也越來越淡。這是時代特點所決定的,也與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密不可分。
第三,廟宇地名的更改反映了民眾愿望的延續(xù)性和時代性。
地名作為一種符號,總是包含著一定的意義。盡管北京城的地名大多是“俗”的,往往離不開人們每天的吃穿住行,離不開百姓的生活,但人們也通過這些地名來表達某種愿望和理想。尤其是與宗教廟宇建筑有關的地名,由于廟宇名稱本身就寄予著能夠抑或根本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與此相關的地名也大多有著美好的含義。從這些名稱的保留或更改中,可以看出人們延續(xù)或變化著的心靈希冀。
不同時代的人有著延續(xù)的愿望,但也因為時代特征的不同,在一定階段有某些突出的愿望和要求。在一些新名和通過諧音、改字、取相關字的方法形成的胡同名稱中,原來的宗教文化含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詞匯。例如西斗母宮改為永勝巷,張相公廟改為迎新街,馬神廟改為培英胡同,玉虛觀改為誠實胡同,觀音寺改為大豐胡同等等。類似這樣的詞匯還有很多:安康、新風、民豐、慶豐、愛民……它們體現(xiàn)了六十年代突出的社會愿望——百姓豐衣足食,社會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 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
[2] 張惠岐.北京地名與寺廟的文化情結——兼議對寺廟與傳統(tǒng)地名的保護利用[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3(03):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