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光
【摘 要】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高校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資助工作良性循環(huán)的基石。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誠信問題種種表現及其產生的原因,認為應當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相應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弘揚主旋律,保持誠信教育的先進性;獎懲分明,提高誠信教育的激勵性;榜樣引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誠信教育的示范性。
【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社會發(fā)展中永恒的主題,無論是公民的道德修養(yǎng)還是社會規(guī)范,它一直是人們修身立德的根本要義。縱觀世界各個國家的學校教育,都把誠信教育作為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 更是一種資源”,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對大學生來說更是成長成才的關鍵。但令人擔憂的是近些年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卻日趨嚴重,拖欠學校學費,助學貸款到期不履行還貸義務,在貧困生認定中開具虛假證明,考試作弊,畢業(yè)生虛假簡歷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完善高校誠信教育體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
1、學業(yè)上的誠信缺失
大學生在誠信缺失最嚴重的莫過于學業(yè)上的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課程作業(yè)的抄襲、抄襲學術論文、考試作弊等。其中尤其是考試作弊的現象最為嚴重。有學者對我國892名大學生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82.74%的大學生有過考試作弊行為,甚至有的學生將作弊的動機歸結為“別人考試作弊,我不作弊吃虧”,可見在高校中這種現象的嚴重性。雖然很多高校目前都已經在考試之前讓學生簽訂《誠信考試承諾書》,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2、經濟活動中的誠信缺失
大學生經濟生活中的缺失,主要表現就是大學生為了給自己謀取一些經濟利益惡意拖欠學費,不償還助學貸款,還有一些家境并不困難的學生在填報申請材料時偽造家庭困難的證明和材料,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擠占一些真正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金。甚至還有一些大學生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充當“槍手”,代替別人考試或撰寫論文,謀取經濟利益。
3、人際交往中和求職中誠信的缺失
北京的一所高校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fā)現現在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相互間的信任程度很低。由于這種相互間的不信任和冷漠,使得一些大學生寧愿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也不愿意與現實中的人交往,逢場作戲、口是心非、異性交往上的不負責任、網絡道德的失范,等等。另外,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求職過程中的誠信缺失。在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之下,很多大學生為了找份工作,在求職簡歷上填寫虛假信息,偽造證書,編造實習經歷,嚴重的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形象,一些學生與用人單位簽約以后,有了好的選擇就隨意毀約,與用人單位發(fā)生激烈矛盾的現象屢見不鮮。
二、高校大學生誠信問題原因分析
誠信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表現的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反映,這種社會意識自身具備一定的發(fā)生、發(fā)展的條件和規(guī)律,大學生誠信問題也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
1、社會系統(tǒng)的誠信缺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并不健全,群體失信和社會一些領域不講誠信的現象比較普遍,“道德滑坡”的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許多人在利益的驅使之下,為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不顧誠信、采用欺詐、行騙或者虛假營銷等手段,而這種現象已經遍及各個領域。從政治領域的貪污受賄、大搞形式主義、以權謀私,經濟領域的偷稅漏稅、假冒偽劣產品大量出現、欺騙式經營到教育領域的招生黑幕、亂收費、假文憑等,這些負面影響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樹立產生了諸多不利作用。
2、學校誠信教育的缺失
當前我國的教育仍然帶有濃重的應試教育色彩,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盡管強調德育的重要性,但是無論是初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在十分功利的背景之下,德育仍然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在我國的傳統(tǒng)甚至現在的教育體系中,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是以學業(yè)上取得的成績優(yōu)劣來衡量的,特別是到了高中階段,所有的焦點都在孩子的高考之上,誠信教育受到忽視。在高校教育中,誠信教育的內容模糊、界定不明顯、教育方法單一,大多數高校教師把誠信教育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認為是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課老師的事情,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漠不關心。另外,高校的誠信教育偏于理論和說教,缺少實踐。
3、大學生個體意志力的薄弱
新時代的大學生具有極強的自我個性,視野寬闊,崇尚自由,不喜歡受到束縛,但是喜歡以自己為中心,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比較薄弱。誠信問題的突出現象就是考試作弊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在考試之前都知道作弊是一種不誠信的行為,但為了能“不勞而獲”取得好的成績,仍然心存僥幸,事后受到處分,也僅僅是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不知悔改。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大學生雖然能夠明辨誠信是非,但是在利益面前意志薄弱,不能夠正確把握自己的行為準則,最終造成誠信缺失。
三、積極構建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新模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弘揚主旋律,保持誠信教育的先進性
誠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支柱,高校要堅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弘揚主旋律,強化學生的信用觀念和誠信意識。
(1)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主陣地,高校要針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緊密結合社會實際和大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工作,并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意識。按照學生“能理解、信其理、有感情、終生受益”的要求,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和網絡等信息技術重要作用,強力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改進考核方法,把平時考查與期末考試結合起來,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卷面成績與日常表現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工作的科學性。endprint
(2)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骨干力量,并且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長期以來,輔導員隊伍建設并沒有跟上社會多元化形式的發(fā)展,各高校應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將其納入學校師資培訓規(guī)劃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享受專任教師培養(yǎng)的待遇。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主要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每年堅持舉辦“兩個培訓班”,即:“新上崗輔導員培訓班”和“輔導員專題培訓班”。在輔導員引進后,高校要針對新上崗的輔導員實行崗前培訓制度,只有取得崗前培訓合格證的輔導員才能取得上崗工作的基本資格。在取得崗前培訓合格證后,還要對輔導員進行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學生人身安全、學生政治安全等專題培訓,從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提高輔導員的基本能力。其次,邀請校內知名學者和專家教授,具體講授輔導員的職業(yè)化和職業(yè)道德,增強輔導員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要實施“國、省、校、院”四級培訓制度。采取組織輔導員參加全國及省級培訓、校內定期培訓、學院專項指導培訓的分類培訓方式,加強對輔導員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使輔導員知識結構不斷完善,使他們的育人理論水平不斷提高,確保輔導員在一個“敞開”的舞臺上開展工作,避免出現“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的工作現象。三是依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輔導員沙龍和研究工作室積極開展理論研究,不斷提升輔導員的工作理論水平。
(3)注重課堂外教育。高校要在加強第一課堂、發(fā)揮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即日常誠信教育的育人功效,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采取多種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融入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不斷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認知、認同。
2、獎懲分明,提高誠信教育的激勵性
(1)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制度。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是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一種外在約束機制。誠信檔案內容,可以包含學生的基本資料、個人承諾書、品行說明、學習情況、經濟狀況、特別記錄等。學校將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等中的誠信實踐情況進行量化,依此把誠信考核作為學??己嗽u估學生的重要依據。設立一些明確的誠信指標,比如考試不作弊、不說假話、不曠課等, 由學生對自己在校期間所要達到的各項誠信目標進行公開承諾,簽訂承諾書并存入個人信用檔案,定期對學生承諾的各項內容進行對照檢查,讓學生在實踐自己承諾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觀念和意識。
(2)建立誠信評價體系。借鑒國內、國外高校誠信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大學生教育管理基本特點,構建以“學習誠信、工作誠信、經濟誠信、生活誠信、就業(yè)誠信”等為主要內容的誠信評價指標。把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與允許做什么、不允許做什么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和學生管理部門評議等方式來考核學生過去、現在的誠信狀況。通過建章立制,實現管理的強制性和導向性,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終身誠實守信的信念和良好習慣。
(3)建立大學生誠信獎懲機制。根據大學生誠信度測評的結果,對誠信度高的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發(fā)放獎助學金,評優(yōu)、擔任學生干部等方面予以優(yōu)先,并給予相應的物質、精神獎勵。對貸款不償還以及不貸款又惡意拖欠學費等不講誠信的學生,要進行嚴肅處理,將其行為記入誠信檔案,并取消評先、評優(yōu)、評獎學金的資格,擔任學生干部、入黨的資格等。
3、榜樣引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誠信教育的示范性
(1)加強師德建設,實現言傳與身教的和諧統(tǒng)一。當前,由于個別教師的一些不誠信行為的影響。由于一些學校個別教師缺乏嚴謹治學的精神,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問題,如學術不端、教學無紀律、評獎不公等現象,大大損害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學生對誠信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大大影響了誠信教育的效果。高校要不斷加強師德建設,在全校教職工中扎實開展師德建設活動,大力弘揚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高尚師德,促使廣大教師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和道德形象去教育和影響學生。
(2)典型引路,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每一個城市和地區(qū)都有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積淀深厚,每一個地方都會涌現出一些優(yōu)秀榜樣人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高??梢猿浞掷玫胤降掠Y源,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向英模人物學習活動,使先進典型事跡覆蓋每一名在校學生,使大家感到典型就在身邊,感到可敬可親可學,發(fā)揮典型的思想引領和示范引導作用。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重視和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將誠信教育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之一,老師要為學生推薦經典閱讀參考書目,開展“讀經誦典”活動,開展大學生誠信征文、演講、辯論賽等活動,將誠信教育融入到學生社團、文體活動之中,提升校園育人文化品位,增強校園活動育人效果,積極營造“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良好風氣,真正形成一個倡導和尊重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張素蓉.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探略[J].教育評論.教育評論,2014(5).
[2] 荀朝莉.關于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體制的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3] 陸錦沖.大學生作弊現象與高等教育的誠信重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12(5).
[4] 林細蓮.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5.
[5] 吳昌盛 傅麟雅. 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考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4.
[6] 徐涌金 章珺. 關于有效推進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10.3.
[7] 鐘強. 當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