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超
(四川音樂學院基礎部 四川成都 610000)
體育游戲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分析
張龍超
(四川音樂學院基礎部 四川成都 610000)
該研究針對目前體育游戲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研究的不足,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發(fā)現體育游戲可以通過提高參與學生的力量素質、耐力素質,增進機體的心肺機能,并改善其BMI水平使其處于正常范圍,從而有助于增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體育游戲 體質健康 影響分析
近年來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醫(yī)療衛(wèi)生及營養(yǎng)狀況不斷改善,但我國國民體質水平卻在逐漸下降,人們健康受到威脅,我國普通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也同樣如此。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2-4]。體育游戲集體力發(fā)展、智力發(fā)展及身心娛樂于一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形式,被廣泛應用于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及群體性的體育活動中[5]。雖然目前很多學者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現狀及其干預措施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對于體育游戲對于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的研究卻很少見。因此該研究針對目前體育游戲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研究的不足,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大學生在參與一年的體育游戲對其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為以后的學生體質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及實踐依據。
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年齡、身高、體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符合實驗要求。
實驗組均能堅持參與一年的體育游戲活動,其數據完整有效,2組數據均全部計入結果并進行分析。
2.1 體育游戲對大學生身體形態(tài)的影響
不論男生還是女生,實驗前后2組學生的身高均略微增加,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這可能是由于他們的平均年齡在19歲左右,而骺軟骨完全骨化在23歲左右,因此,可能有部分學生的身高仍在增加。身高是反映人體縱向發(fā)育的指標,也是評價人體形態(tài)發(fā)育和營養(yǎng)狀況及身體勻稱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主要受遺傳的影響,后天環(huán)境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雖然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使人的身高比同齡人有所增加,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身高已經基本定型,參加一年的體育游戲不足以使身高產生顯著變化。而體重是人體的質量,是能反映人體的骨骼、肌肉、脂肪等器官組織發(fā)育狀況的指標,也能反映身體的營養(yǎng)狀況和肌肉的發(fā)育程度。我們發(fā)現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實驗組學生的體重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與一年前相比,顯著降低(P<0.05)。這可能是由于他們長期參與體育游戲,由于運動需要大量能量,從而提高了其能量消耗,減少了脂肪在體內的沉積從而使其體重降低。由此可見,體育游戲可以有效降低參與運動學生的體重,對于肥胖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大學生現在及將來維持健康的體魄具有重要意義。
2.2 體育游戲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身體素質是人體在體育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靈敏和柔韌等機能的能力[7]。作為衡量人體體質強弱和運動機能能力好壞的身體素質,能夠反映人們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應對外界壓力的強弱,對于我們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實驗組男女大學生的握力、俯臥撐、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高于對照組,但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能是因為由于條件或個人喜好等因素,大學生所選擇的體育游戲項目是跑跳較多的游戲和快速反應游戲為主的項目,而對于能夠鍛煉上肢及腹部力量的游戲項目選取較少,因此造成其握力、俯臥撐及仰臥起坐運動能力提升幅度較小,不足以產生顯著變化。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握力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實驗組男女生的握力體重指數卻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由于體育游戲降低了參與者的體重造成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不論性別其立定跳遠的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立定跳遠是反映腿部爆發(fā)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這說明體育游戲能顯著提高運動參與者的力量素質,這對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體育游戲不但可以提高力量素質,還可以提高機體的耐力素質,其可以顯著提高游戲參與學生1 000 m或800 m跑的能力。
3.1 結論
體育游戲可以降低大學生的體重,改善其BMI使其處于健康范圍,對超重及肥胖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體育游戲可以提高下肢的力量以及機體的耐力素質,但是對于上肢力量以及柔韌素質的影響較小,在今后體育實踐中應注意這一點。
3.2 建議
體育游戲可以提高參與學生的力量素質、耐力素質,增進機體的心肺機能,改善其BMI水平使其處于正常范圍,建議在今后的體育實踐中注重體育游戲的應用。但是在應用過程中要注意體育游戲對上肢力量及柔韌性影響較小,所以在應用體育游戲的過程中應注意加強上肢力量及柔韌素質的訓練。
[1]朱衛(wèi)雄,郭晶.大學生體質與健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徐葉彤.甘肅農村學生2000年與2002年體質健康研究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7):62-64.
[3]連克杰,張殿亮.論體育運動、體質與健康的關系[J].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15(2):49.
[4]宋述雄.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對策[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19(2):46-48.
[5]馬凌.體育游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McAuley E.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In: Bouchard C,Shephard RJ,Stephens T, editors. 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health: the consensus knowledge [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4:551-568.
[7]何步文.影響學生體質健康因素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27(4):342.
[8]馬永紅.影響我國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人為因素[J].遼寧體育科技,2006,28(1):25-26.
G633.96
A
2095-2813(2017)01(b)-007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