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武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論武術的“技擊弱化”
劉文武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技擊弱化”是自明清以來拳種形態(tài)產生后武術發(fā)生的一個歷史事實。運用文獻資料、歷史分析研究方法,從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產生原因、技擊弱化對于武術發(fā)展之利與弊、如何看待這一現象三個方面展開討論。認為:1)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的產生,是社會需要和武術技術結構改變兩個內外部、主客觀原因所共同導致。2)正如其他事物一樣,“技擊弱化”對于武術之發(fā)展,也是利弊兼有。利的一方面,“技擊弱化”現象的發(fā)生,方使武術獲得了巨大內容承載力,從而成就“中國武術”相異于他國武技的獨特面貌;弊的一方面,“技擊弱化”現象的發(fā)生和不斷加重,引發(fā)了人們對武術本質的重重疑惑,造成武術理論研究進展緩慢且散亂無序,武術實踐也往往舍本逐末、掛一漏萬。3)對待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的態(tài)度,主要取決于我們是將武術當作一門技術或技藝的定位。拳種的形成是武術由技術向藝術升華的分水嶺,這一升華雖以武術技擊功能的相對弱化為代價,但所換來的,卻是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強、受眾面更廣的多元功能價值上的“百花齊放”。4)面對當今武術“技擊弱化”的現實只能“取其兩端而用中”?!叭∑鋬啥恕奔醋プ〕螂y美性極致的套路和朝向對抗性極致的格斗?!坝弥小眲t包含兩層含義:以武術“攻防”本質統(tǒng)攝這兩個分化后的極端,不令其產生對母體的異化;將處于兩個極致之間的,既能練又能打、既講打又不專執(zhí)于打的拳種門戶,作為武術發(fā)展之“主抓手”。
武術;技擊弱化;古代武技;拳種
武術的萌生是在原始社會——有人類就會產生“武”或是與武相似的行為;但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具有“拳種”特征的武術形態(tài),則于明清時期成型,并延續(xù)至今[1]。盡管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導致武術走上“體育化”征程,并創(chuàng)造性地誕生出了一枝以“項目分化”為特征、被人們稱之為“競技武術”的武術形態(tài);但就整體而言,拳種作為武術主體構成的局面,并沒有被顛覆。而且,在滄海桑田、境遷時過以后,伴隨中國國家政治經濟實力的崛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花苑中的地位也不斷攀升,從而令彰顯中華武術之文化功能的有力載體——拳種,重又被人們推到武術“臺前”,并賦予其對接潮流、引領時尚,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重任。
武術畢竟是武術,無論是拳種形成以前的各種技擊技術,還是各類拳種流派本身,之所以能被歸為一類,乃因為它們都具有“武”的性質,即都具有技擊價值。然而,武術的技擊價值在拳種形成以后,卻產生了一個減弱的現象,我們將其稱之為武術“技擊弱化”現象[2]。那么,導致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技擊弱化”對于武術發(fā)展之利與弊分別為何?作為傳承、傳播武術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是本文試圖解答的問題。
這里需略作說明的是,對于“技擊”的含義,筆者在《武術基本理論問題反思》一文中,對古今語境中人們對其作出的多種解釋進行了梳理,提煉出與本文相關的結論:技擊須具有“兩兩相當”的擊打特征,亦即技擊須有作用的對象。換句話說,技擊效能的好壞與否,一個重要參照在于與之相比較的對手。由此,所謂拳種形成以后的武術所產生的“技擊弱化”現象,其“對手”,往前推是以依附于軍事作戰(zhàn)為主的“殺人術”,往后移乃域外各種專以提高技擊能力為唯一目標的武技類項目。
1.1 社會需要: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發(fā)生外因
恩格斯曾經說過:“人的行為不能用他們的思維來解釋,而應當用他們的需要來解釋,需要必然要導致行動”[3]。社會是人的組成,人既如此,社會亦然。由此,武術的萌生、衍變,都與其所生存其中的社會需求的變化息息相關。關于這一點,簡略鉤沉一下武術生存、綿延的歷史,就能得到很好證明。1)由于國家對提高軍備能力的需要,自唐朝起設立的“武舉制”軍事人才選拔制度,直接決定了古代武人因“武而優(yōu)則仕”,緊緊圍繞武舉考核內容習武練藝,從而使主流武藝形態(tài)在“武舉制”存在的1200年中未能發(fā)生根本性改變。2)“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里,為了使我國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一席地位,以奧林匹克項目為代表的洋體育格外受到重視”[4],這直接導致了競技武術優(yōu)先發(fā)展、甚至一度成為整個武術體系“代言人”的局面。3)從進入現當代以來的時代變遷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武術套路由復雜到簡單的衍變歷程。以太極拳為例(各流派太極拳都有著相似發(fā)展軌跡),從傳統(tǒng)的100多個招勢,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統(tǒng)一創(chuàng)編的42勢、24勢,再到后來的8勢、4勢,都清楚表明人們?yōu)槭固珮O拳更好地滿足大眾健身以及太極拳自身推廣傳播的需要,所做出的實踐調適[5]。
就武術“技擊弱化”這一現象言,它的產生,首先是受到隨著火器在對敵作戰(zhàn)中效力的彰顯并在軍隊配置中得到大面積應用,迫使武術因在這一點上表現得相形見絀而淡出軍隊,旋即將發(fā)展重心移至民間。而“由于民間庶民需求、趣味的多樣性特點,加之當時宋明理學以及三教合流社會思潮的影響”,“令武術在其中的開展不再像軍隊那樣一切以作戰(zhàn)實用為唯一目的,而是朝著技擊、健身、養(yǎng)生、娛樂等多功能兼容互匯的方向發(fā)展”[6]。功能的多元開發(fā)和兼顧,一方面使武術及時地獲得了時代變遷中因社會需求變化而作出的適應性調整,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如果僅從提高技擊格斗能力的時效性來講,顯然武術這種功能價值朝著模糊性和不專一性向度上的轉變,使它與之前的功能相對明確專一相比,處于劣勢。這正如雷軍蓉等所指出的:“武術價值的演化是一個從一元到多元的邏輯過程,由于技擊功能的淡化,導致了其他價值的加強,武術的體育價值、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得以更加彰顯,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態(tài)勢”。[7]
1.2 結構改變: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發(fā)生內因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內在根據,是事物運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它規(guī)定著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的實質,是在社會需求變化影響下,在功能價值偏重上產生了改變,即由唯技擊論式的單向度追求,朝兼顧技擊、健身、養(yǎng)生、審美、修性等功能彰顯的多向度轉變——由偏重一點轉向兼顧全面。如近世習武練藝中普遍存在的“舌抵上腭”要求,顯然兼有著養(yǎng)生上的功能訴求。而根據“結構功能主義”的經典理論,坐實武術這一功能向度改變,必須倚賴于與之相匹配的技術結構,以對其進行承載。這一源自于武術技術本體的變化,我們將其稱之為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發(fā)生內因。
在明清時期拳種形成以前,人們視域中的武術構成,囊括了“與文相對”的眾多內容;而且據現在留存下來的各種史料記載,這些內容以軍事訓練活動為主。由此,為與軍事實戰(zhàn)搏殺的功能訴求相契合,拳種形成之前的武術形態(tài),在內容構成上必然要以“簡單實效”為擇選標尺。如戚繼光云:“開大陣,對大敵,不同于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背套陂嘀赋觥翱傊R急,不及使巧”,吳殳提出“法愈多而槍愈晦”的觀點、劃分“戰(zhàn)陣之槍”與“游場之槍”,并對其作褒前抑后的價值評判,都是對這一論點的有力論據。
而如上所述,武術淡出軍事、走向民間的歷史境遇,迫使它在價值偏重上由一元轉為多元,從而直接扭轉了武術在技術結構上的單一化狀態(tài),開始朝著復雜多樣的向度演變。直到拳種體系的建立(功力、拳架、拆招、應用的完整技術鏈條且以拳架/套路為主體,徒手、器械完整的運動形式)并得到武林人士的“集體確認”,武術才真正實現了技術結構上的蛻變,并為其日后發(fā)展在規(guī)模、形式上作了技術規(guī)定?!懊髑鍟r期拳種的形成,是中國武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蛻變,它不僅奠定了中國武術的獨特面貌,而且也為其日后發(fā)展框定了一個基本規(guī)模和方向”[6]。
那么,拳種這種技術結構為何能夠實現武術多元功能的彰顯?筆者認為,這主要應該得益于“套路”這一運動形式在武術拳種體系中主體地位的確立。套路與“兩兩相搏”式的搏打相比,其典型特點是程式化。程式化乃中國眾多藝術類別所共具的特征,所以,套路的產生及其在武術體系中主體地位的確立,為武術由一門“出手見紅,非殘即死”的格殺術,向以攻防敘事為手段和形式的藝術取向轉變,奠定了前提,供應了條件。這正如單個的文字算不上作品,只有將其按照一定邏輯連綴成篇,方能稱之為文學作品一樣,將各種單個攻防動作按照一定程式和線路連接成“套”的結果,是使武術具有了類似于藝術門類“作品”的形式,進而打通了武術“由術至藝”演變、升華的操作關隘。
拳種這種以套路為主體的技術結構改變,成就了日后中國武術在世界武壇上的特色獨具。正是得益于套路這種具有更強大技術承載力和文化吸附力的結構形式,為武術多元功能的開顯奠定了形態(tài)學基礎。但與此同時,正如上文所述,多向度的價值訴求也必然要以武術單向度的“技擊弱化”作為代價。
“技擊弱化”對于武術發(fā)展的影響,無論利與弊,都不可能是單獨的一點,而有諸多連帶的方面。本文在對其進行分析探討時,則試圖避開那些相對次要的,將其最為突出和重要的予以指出。這樣有利于人們對該問題主要矛盾的把握和實踐上的行為擇定。
2.1 成就武術:“技擊弱化”對于武術發(fā)展的利處
如果武術一味強調技擊,即如果武術沒有“技擊弱化”現象的發(fā)生,武術就不可能形成如此豐富繁多的攻防技術方法。因為理論與實踐都已證明,在真正“兩兩相搏”實戰(zhàn)環(huán)境中,除非所面臨的對手與自己在實力上懸殊甚大,最有效的技擊方法,無論是手法、腿法、摔法、拿法、步法、身法等,只可能產生出那么簡單的幾種,即所謂“越是實用的技術,越趨向于簡單”,凡是過于復雜的技術,在“戰(zhàn)機”間不容發(fā)、轉瞬即逝的實搏場景中,都不可能獲得足夠發(fā)揮空間。
如果武術沒有形成如此豐富繁多的攻防技術方法,那么,作為明清以降武術主體內容構成的、將眾多攻防技術方法串聯成一個個“勢勢相承”的整體的套路,就不可能形成;而如果沒有套路產生和在武術技術體系中主體地位的確立,武術界就不可能出現如此眾多富麗的拳種流派。這是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習練武術只講究一個“打”字,按照“優(yōu)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以追求打之效果為唯一判評尺度,那么所謂的“武林”最后只能有一種流派得以存活,就是最能打的那一派,由之也就不會形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各武術拳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態(tài)格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格局形成的前提條件,只能是將武術拳種看做是各具特色的藝術門類,而絕不會是只講究“你死我活”“非勝即亡”的搏擊術)。而“具有豐富的拳理支撐、拳械完整的技擊方法、‘功、套、用’多元集合的表現形式以及具有清晰傳承關系的拳種流派”[2]這種武術文化之本體形態(tài),也就不可能出現。進言之,如果作為文化載體的拳種不會形成,那么中國武術也就不會再是中國武術了;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之美名,恐怕也站不住腳,“如果對于中國武術也只追求它的‘技擊’價值,中國武術就不會稱之為‘中國武術’”[8]。
綜上可知,正是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的發(fā)生,方使武術具有了更為廣闊的對技術與文化內容的包容空間和承載能力,從而成就其今天這樣一種獨步寰宇的文化存在形態(tài)。
2.2 本質疑惑:“技擊弱化”對于武術發(fā)展的弊端
上世紀50年代,在武術理論界曾發(fā)生過一場有關武術本質問題的大討論。筆者管見所及,認為這一討論的產生,主要源于兩個方面原因:(1)學科地位的確立使武術實現了由之前一門“草根”技藝向“雅正”文化行列的蛻變,這勢必敦促武術人對武術具有更多的理論自覺;與此同時,構建起武術自身理論體系的歷史使命感,迫使人們開始思索作為其根基的武術本質問題。(2)自建國以來競技武術套路“一枝獨秀”以及向整個武術領域的輻射和蔓延,與時人對武術技擊本質的“原始認知”形成強烈反差,由之而產生的對當時武術發(fā)展狀況的困惑和不滿,迫使武術人開始追問武術本質到底為何的問題。應該說,人們對競技武術本質的質疑,往源頭處追溯,還要歸于武術自明清以降所產生的“技擊弱化”現象。只不過在時人看來,前者已經由“弱化”變成了“異化”,發(fā)生了質的改變,超出了人們所能容忍范圍,從而成為武術本質大討論(也可以說是對武術本質進行反思)的導火索。
由于人們(包括武術人和普通民眾)心底里對武術技擊本質觀念的根深蒂固,所以,當面對明清以降武術發(fā)生的“技擊弱化”現象時,會發(fā)生兩種情況:(1)不肯面對現實,不承認當下武術所呈現出的真實就是真實的武術,因此依然以自以為是的武術真實,為其畢生堅守的真理。這種情形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民間許多武術擁躉以“中國武術天下第一”為評判標尺,把隱匿民間的那些難以進行定量評判的武術內容,視為“真正的武術”“原汁原味的武術”,對其他諸多經過“祛魅”和“過濾”程序的現代武術形式,則嗤之以鼻、詆毀攻訐。2)由對當下主流武術實存的失望而導致對武術的徹底否定。正如有學者所言:“武術技擊的減弱,使人們的武術觀念開放,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流派,武術從此多彩紛呈,然而卻導致了武術異化程度的提高”[7]。面對這種“異化”武術形態(tài),人們在失望的同時,有失理性地將其定性為是整個武術的“墮落”,特別在當下這樣一個受“全球化”影響而導致的“當今世界的競技場已經被夷為平地”[9]時代語境中,將自己之短與別人(域外武技)之長進行比較的結果,作為對武術進行定性評判的標準,由此而得出武術已經徹頭徹尾地蛻變?yōu)閮H能用來招人耳目的“花拳繡腿”的結論。
這就是武術界曠日持久且至今仍未了斷的“傳統(tǒng)武術”與“競技武術”之爭的歷史因由。與之同時,也正因這一爭論的長期無果,使得人們對它們的上位概念——武術之本質,始終徘徊在困惑猶疑的邊緣,欲罷而不能,欲理而還亂[10]。這既是造成武術理論研究多年來進展緩慢且散亂無序的一個原因,也令武術的實踐往往舍本而逐末、掛一而漏萬。
不管人們對明清以來武術“技擊弱化”現象存在怎樣的詬病和不滿,既然這已經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成為一個既定事實,就有它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因此,我們應直面現實,理性地、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并因勢利導、因事制權,使其朝著良性軌道發(fā)展。
總的來說,對待武術“技擊弱化”現象的態(tài)度,主要取決于我們是將武術當作一門技術還是一種技藝的定位。二者有根本區(qū)別,分別會將武術導入兩條不同發(fā)展軌道;而審視以往我們對武術技擊性的爭論,不管是肯定或否定或模棱兩可,其本質都是源于對二者認知上的無分主次,或是左右搖擺。
本文認為,如果說在拳種這種中國武術所獨有的形態(tài)形成以前,“中國武術”基本可被認作是一種以依附于軍事為主的技擊技術的話;那么,拳種的形成則是其由技術向藝術轉向的分水嶺。關于這一點,尚需做詳細一些的說明。
通過對一些拳種的創(chuàng)造歷史進行考察,我們會發(fā)現,新拳種之創(chuàng)造,與其說是創(chuàng)拳者自己嶄新的發(fā)明,無如說是通過對中華武術各家拳種整體把握所得出的認知。如“由花架拳發(fā)展而來的木蘭拳,在楊文娣吸收太極拳和舞蹈元素改造成木蘭花架拳后,形成了王、卓、應、凌等流派,并在重新定名‘木蘭拳’后獲得了武術界認可,實現了蓬勃發(fā)展”[11];少北拳源于少林武術,是廣泛流行于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武術拳種。隨著不斷發(fā)展演化,后經張榮時先生創(chuàng)編整理,與少林武術已有明顯不同,且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技術和理論體系,如其被命名為“雙功”“四術”的技術和理論框架。1996年4月,原國家體委評審專家到遼寧錦州對少北拳進行評審時,“根據‘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評定原則,專家組認定少北拳是‘源于少林而又有創(chuàng)新,且別于少林的一個拳種’”[12];再如太極拳之別于外家拳“以力相搏”“殆同牛斗”的“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截拳道在傳統(tǒng)武術“渾身無處不是拳”基礎上所開拓出的“咬人”之“拳”,大成拳在認識到其他武術拳種由于過分注重套路對技擊實戰(zhàn)所造成的“掣肘”,而進行的“摒棄套路”的技術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在前有武術基礎上所進行的補足或提高。
然而,既然新拳種的誕生是對舊拳種的超越,那么為什么在新拳種產生之后舊有拳種沒有滅絕呢?就像物質產品總是存在新的淘汰舊的的規(guī)律一樣?這或許從一個方面印證了武術拳種本身已經具備了一種藝術屬性,而非單純地為了爭個“優(yōu)勝劣汰”的技術層面的東西。
拳種,特別是套路的出現,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如象形拳,它取象于物,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標準,講究“立象以盡意”統(tǒng)攝下的“以形喻勢”“以形喻意”。顯然,如果武術拳種創(chuàng)編的目的僅為技擊,這種“烏托邦”式的“象思維”,就不會被允許進入武術拳種創(chuàng)編過程。“以形喻勢”顯然是通過武術動作,表達創(chuàng)拳者對他物之“勢”的欣賞和羨慕,進而“以形喻意”,通過人體模仿自己所欣羨的他物之形,表達希望人體能夠像他物之“勢”的用意(因為從生理角度講,正如李力研所指出的,人體在很多功能方面確實比不過其他動物[13])。筆者認為,用動作、音樂表達故事為戲劇,如王國維云:“然后代之戲劇,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戲劇之意義始全”[14],用身體動作表達人之憧憬和寓意本身,已經具有濃濃的“藝術”屬性了。所以,盡管我們的先賢可能并不自覺,但實際拳種的成型和走向成熟,就是一個武術“由術至藝”的性質嬗變過程。而后來諸多武學家提出的“拳與道合”“以武證道,以武弘法”“武以成人”等,試圖打通形下與形上分隔的良苦用心,也只有在武術轉變?yōu)椤八嚒敝螒B(tài)和屬性前提下,方具有坐實落穩(wěn)的可能。
此外,傳統(tǒng)武術理論中,對武術有一句“起于易、成于醫(yī)、附于兵、揚于藝”的經典概括。最后這個“揚于藝”,在筆者看來,恰恰旨在說明武術在成為一門藝術之后,方得到了光大發(fā)揚。這個光大發(fā)揚具體指什么?筆者認為,它之所指,乃是武術已經脫離被武術界一部分有識之士所鄙薄之“末技”,而逐步進入到一向以“重文輕武”為主流價值尺度的社會“雅正”文化行列。以猴拳為例,“猴拳的動作常具有輕靈善變的特點,練習猴拳時要特別注意表現出猴忽起忽落、忽擊忽嬉、躥蹦跳躍、變化莫測的動作特點,展示出人是萬物之靈,模仿猴而高于猴,勝于猴”,最后一句“模仿猴而高于猴,勝于猴”,恰與藝術界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創(chuàng)作原則不謀而合。
如果對武術的定位是一門包含技術和藝術的技藝,那么,我們或許能夠對近代以來武術所表現出的“技擊弱化”現象,產生出更大包容心,畢竟“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武術欲在時代變遷中,依然保持其與已經變化了的社會主流價值需求相適應的生命力,也就必然要及時進行功能偏重上的調適。這一現象并非武術所獨有,近代以來,哪一種傳統(tǒng)文化門類不曾面臨相同或相似的歷史境遇?更何況武術之“技擊弱化”也只是相對而言。面對全球化語境中各國武技齊聚神州、爭相斗艷的生存現實,武術的對手已由古時的“非武術”,置換為域外專以技擊格斗為致力方向的武技類項目[15]。這使人們意象中的武術“技擊弱化”更有甚之于往常,以致很多人認為,武術已完全喪失其技擊功效。其實,這僅是人們因武術之“對手”在時代變遷中的置換,而對武術技擊產生的錯覺而已。客觀地講,技擊弱化絕非技擊消失,武術具有技擊功效,依然是鐵一般的事實。所以,如果僅拿別人的專長功能與自己的一般功能比較,進而做出中國武術“百事不如人”的斷語,則既屬崇洋媚外,也屬理解片面,是不符合武術真實的。事實證明,如果我們不斤斤計較于將武術的技擊功效和其他武技放置到競技場上去進行比較,而是將其放置于社會的大場面之中,它在滿足一般人的技擊需求上,依然有效,依然毋庸置疑地可作為人們用以“防身自衛(wèi)”的一件利器。因為不管在功能偏重上如何搖擺,人們從未曾放棄過對武術“武之為武”的價值規(guī)定和追求,武術在特定歷史時期所發(fā)生的特殊情況,并不能代表武術根本的歷史走向。而就武術整體來說,武術以技擊功能相對弱化為代價,所換來的,卻是其社會適應能力更強、受眾面更廣的多元功能價值上的“百花齊放”。
人們因對“技擊”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武術,人們也因自身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著武術。由此可知,“技擊弱化”前的武術和“技擊弱化”后的武術,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人之不同需要的產物。面對當今武術“技擊弱化”的現實,我們能夠做的,只能是“取其兩端而用中”。“取其兩端”即抓住朝向難美性極致的套路和朝向對抗性極致的格斗。“用中”則包含兩層含義:以武術“攻防”本質統(tǒng)攝這兩個分化后的極端,不令其產生對母體的異化;將處于兩個極致之間的,既能練又能打、即講打又不專執(zhí)于打的拳種門戶,作為武術發(fā)展之“主抓手”。筆者認為,就當今武術所面臨的“文化生境”而言,這似乎是一條最為明智和妥當的發(fā)展路徑選擇。
[1]劉文武.武術基本理論問題反思[J].體育科學,2015,35(3):20-29.
[2]劉文武.從歷史演進、理論反思探究當代社會武術發(fā)展策略[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4-375.
[4]劉文武.武術研究引入“文化工具論”的重要意義探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5):68-73.
[5]劉文武,朱娜娜,閆民.對以往武術發(fā)展研究的反思——基于“文化工具論”的視角[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6,33(4):451-455.
[6]劉文武,徐偉軍.武學內容體系及其歷史演繹[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6):56-62.
[7]雷軍蓉,鞏子天胤.中國武術本體走向的迷失與價值變遷[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6):27-31.
[8]王崗.質疑:“技擊是武術的本質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28-34.
[9](美)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紀時間簡史[M].何帆,肖瑩瑩,郝正非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6.
[10]劉文武,朱娜娜,閆民.“項目化”武術的利弊分析與大武術觀的提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1):133-135.
[11]周琴.木蘭拳發(fā)展的口述史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27.
[12]韓振博.少北拳述要[J].精武,2004(10):8-9.
[13]李力研.野蠻的文明——體育的哲學宣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3.
[14]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2.
[15]劉文武.論武術之打[J].中國體育科技,2016,52(4):13-17.
責任編輯:郭長壽
Discussion on the“Combat W eakening”of W ushu
LIUWenwu
(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CombatWeakening”is one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which happened to Wushu since the Quanzhong came into being in M ing and Qing dynasties.In order to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ofWushu,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auses of the“combat weakening”phenomenon of Wushu,the pros and c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Wushu which are caused by the“combatweakening”phenomenon,and how to treat this phenomenon.The conclusions are:1.the happening of the“combatweakening”phenomenon ofWushu is the common cause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social need and the technical structure change of Wushu.2.as w ith other things,the phenomenon of“combatweakening”ofWushu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The advantages are that it just is the happening of“combatweakening”,giving Wushu amore broad space for the inclusio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ontaining and carrying capacity,so as to achieve the“ChineseWushu”,such a unique form of culture;the disadvantages are that the happening and constantly aggravating of the phenomenon of“combat weakening”caused people to doubt the essence of Wushu,and led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Wushu progressed slow ly and scatter disorder,making the practice of Wushu often rounded by the end and For one thing cited,ten thousand may have been leftout.3.the attitude people take for the“combatweakening”phenomenon ofWushu is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position in which we takeWushu as technique or art.The formation of Quanzhong is thewatershed forWushu to transform from technique to art,although this transformation takes Wushu’s“combat weakening”as the cost,but as a exchange,itmade Wushu’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stronger and have w ider audiences.4.facing the reality of the“combat weakening”of Wushu,we can only“Take the ends and use them iddle”.“Take the ends”refers to grasping the beauty-ultimate“form”and the antagonism-ultimate fighting;“use them iddle”includes two meanings:one is take the essence of“offense-defense”to control the two differentiated extremes in case they are alienated to theirmother;the othermeaning is between the two extremes,practice as fight,themain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ushu;combatweakening;ancientmartial arts;Quanzhong
G852
A
1004-0560(2017)01-0139-06
2016-12-09;
2017-01-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青年項目《武術技術的文化蘊含研究》(項目編號:16CTY019)。
劉文武(1982—),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