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一觀點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教學改革中立足地方實際,遵循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價值導向,堅持本土化思路,充分開發(fā)可供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改進和豐富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將地域文化資源有機整合到思政課教學中的方法與路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論、革命經(jīng)驗和革命精神凝結而成的革命傳統(tǒng),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信仰一脈相承,而信仰教育又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靈魂,這就決定了紅色文化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從紅色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和精神內核看,文化自信都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精髓。因此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有機整合到高校思政課中,鑄就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不滅靈魂,是提高教學實效性,培育和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
安徽理工大學所在地——淮南是一座以煤立市、因礦而興的城市,其發(fā)展歷程是一部在黨領導下的人民奮斗史、抗爭史、創(chuàng)業(yè)史?;茨鲜惺前不站硟赛h的火炬最早被點燃、黨的旗幟最早被舉起的地方,安徽省第一個中共黨組織——壽縣小甸集特支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抗戰(zhàn)爆發(fā)后,日軍侵占淮南礦區(qū),推行“以人換煤”的罪惡政策,數(shù)以萬計的礦工被迫害致死,尸體大都被拋棄在荒山腳下,堆積如山。面對侵略者的暴行,在黨的領導下,人民開始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以彭雪楓為代表的廣大新四軍指戰(zhàn)員們浴血奮戰(zhàn),抗日救國。無數(shù)英烈長眠在淮南這片大地上,為這座城市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凹t色精神”塑造著淮南這座城市的氣質與風骨,挺起了淮南城市“精神脊梁”。1949年1月,淮南礦區(qū)獲得解放?;瓷先嗣裨邳h的領導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紅色創(chuàng)業(yè)”歷程,涌現(xiàn)出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如創(chuàng)造全國最高生產紀錄的大通煤礦風鎬手酆緒然,榮獲蘇聯(lián)共青團金質獎章的李郢孜、一礦革新能手劉金石,等等?;仡櫥茨鲜械陌l(fā)展歷程,可以清晰的見到“紅色道路”已經(jīng)銘記在這座城市發(fā)展的集體記憶之中,深深融入淮南的城市文化血脈之中。
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將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以“淮南煤礦發(fā)展史”專題形式編入輔導教材,運用經(jīng)典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向大學生宣講;組織大學生赴壽縣小甸集特支紀念園、大通萬人坑旅游景區(qū)、九龍崗日軍侵華遺跡、潘集“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園”和鳳臺板張集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現(xiàn)場體驗式實踐教學”;積極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氛圍,協(xié)助校團委組織大學生開展“安徽境內新四軍抗戰(zhàn)遺跡調研團”活動,深入研究和宣傳新四軍的光榮歷史,其中《安徽境內新四軍抗戰(zhàn)遺跡調查》獲得“2015年全省暑期社會實踐優(yōu)秀調研報告優(yōu)秀獎”,通過紅色文化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滲入,在培育和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取得教學實效。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化自信是民族性、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tǒng)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決定了其是涵養(yǎng)文化自信的沃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因此,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資源與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機整合,在傳承與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打造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濃重人文底蘊,進而有效培育與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淮南市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資源豐富,下轄的壽縣作為四朝古都,是安徽省最早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個城市之一,擁有七大古城墻中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宋代城墻?!痘茨献印放c花鼓燈是淮南市最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教學改革中,通過教育基地、課程選修、學術講座、知識競賽、實踐活動、網(wǎng)絡媒體、名師工作室等載體積極整合淮南本土傳統(tǒng)文化資源,2014年安徽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落戶壽縣博物館,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家鄉(xiāng)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場所;積極開設《中國文化導論》等課程,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積極開展“安理工百家講壇”等學術講座,邀請淮南市作協(xié)主席、市地方辦公室主任等專家來校舉辦“絕代奇書《淮南子》”“《淮南子》與淮南文化”等主題學術報告,使大學生通過學習地方特色文化切身感受到國學經(jīng)典的博大精深,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強愛國愛鄉(xiāng)情感和文化修養(yǎng);連續(xù)舉辦全校傳統(tǒng)文化知識大賽,營造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育與學習的良好校園氛圍,促進大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展“民間藝術進校園”實踐活動,喚醒大學生民間文化意識,推動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在校新聞網(wǎng)不定期開辟“淮南傳統(tǒng)文化”專欄,對大學生進行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在線教育;依托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教學改革與質量提升計劃以及“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項目,成立“德與法工作室”,宣傳與弘揚本土傳統(tǒng)文化。這些實踐探索為思政課教學積淀了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在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望者與繼承者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多元文化沖擊下部分大學生存在的文化自卑,提升了我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fā)展起來的,它在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借鑒吸收了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具有先進性的文化特質,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tǒng)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根本。而城市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是城市歷史傳統(tǒng)與精神風貌的積淀與結晶,是地域性群體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地方高校是所在城市空間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城市精神的影響。作為當前主流意識的凝煉,城市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培育和踐行城市精神的過程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價值內核的內在一致性決定了弘揚城市精神對于高校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然而目前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存在著“重城市物質文化建設,輕城市精神文化建設,忽視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傾向。因此,需要積極主動地將城市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fā)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彰顯出高校思政課教學之時代特色。
2011年,淮南城市精神被提煉概括為:“親山樂水,崇文尚武,厚德載物,求實創(chuàng)新”。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教學改革中,積極將淮南城市精神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利用播放淮南歷史文獻紀錄片、城市形象宣傳片等視頻教學方式,完整全面地闡釋淮南城市精神的內涵;探索演講法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大學生開展“我心中的淮南”主題演講;運用情景探究法,組織大學生赴淮南市檔案館等機構實行現(xiàn)場教學。這些實踐中的探索都被證明十分切合大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在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朱桂蓮,李晶:《德育視角下的中國紅色文化研究綜述》,《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2]韓劍塵,王琦:《淮南市煤炭工業(yè)遺產價值及其保護與再利用》,《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7期。
[3]齊冰:《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特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年第6期。
[4]王本領:《城市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