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篇文章主要描寫筆者在觀看舞劇《絲綢之路》前后的反思。
關鍵詞:舞??;絲綢之路;反思
作者簡介:劉佳慧,北京舞蹈學院2015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1
2016年4月23日晚7:30筆者于天橋藝術中心一層第二排中間偏左的位置觀看了舞劇《絲綢之路》。在無任何任務,無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自愿寫下這篇觀后感,不敢稱其為舞評,只能說是自己的一些拙見。老話說得好“一千個觀眾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旁邊坐的十來歲樣子的小女孩兒讓我對此觀點深信不疑。從大幕拉開的一霎那她就開始向他爸爸媽媽發(fā)問“使者在做什么?為什么背景是一艘船啊?她是妃子?這是菩薩嗎?引者是什么意思?”等等數(shù)以千計的問題等著他的父母。而從言語中了解到不是舞蹈專業(yè)的父母在忙著拍照的同時,一直在給她解釋劇中人物和發(fā)生的故事……每當華麗的服裝出現(xiàn),氣勢磅礴的群舞來襲,孩子的父親都會毫無顧忌劇場禁止拍照的紅光,肆無忌憚的拍下那華麗的瞬間。從某種角度可以說孩子是在關注她的未知領域,父母關注的是人物、服裝、故事和他們的興趣點,而學過舞蹈的我所關注的已不再是這些,可是除了這些還能看到什么?找不到頭緒的內(nèi)涵?服裝掩飾下的本體?千篇一律的開頭與結尾?
起初看中了此舞劇的介紹“劇目結構不分幕、無場次現(xiàn)代舞劇,突破了傳統(tǒng)的戲劇性敘事與演繹,也遠離了‘三一律和‘整體化的原則?!痹疽詾槠邆€角色來做現(xiàn)代舞劇是非常有看點,并且這種追隨后現(xiàn)代的腳步,不以線性敘事為主的結構是標新立異的,可是……
一、華麗的服飾,明顯的扮相已將舞蹈本體掩埋
最近在讀格羅塞的《藝術的起源》,可能是受他思想的影響,他說“從各方面觀察起來,現(xiàn)代舞蹈只是一種遺跡——是因生活狀況變更而變成無用的退化的一種遺跡?!盵1]舞劇《絲綢之路》是不是這樣的呢?可能這句話概括了很多現(xiàn)代舞蹈的實質(zhì)。從文字語言出現(xiàn)后,舞蹈就失去了它原有的神圣的地位,本來身體語言在原始生活中是和現(xiàn)代的語言文字一樣,甚至超過現(xiàn)代語言文字的作用的。雖然它的社會性功能在慢慢消失,但舞蹈的本體還在,審美還在。但最后連舞蹈本體都消失不見了,那還怎么稱之為舞蹈,亦或是舞?。坎⑶以谖璧副倔w論為焦點的現(xiàn)代舞蹈的審美下,《絲綢之路》以盛裝大于本體的形式出現(xiàn)難免會遭到爭議??赡苁鞘苤袊鴳蚯鞍缦唷钡挠绊懯蛊鋭≈忻總€人物的身份都尤為明顯,可是戲曲需要服飾扮相來塑造人物性格,試反問舞劇中這七位人物的服裝已經(jīng)有了相當強的身份認同感和性格認同感,那么舞蹈賦予這七位人物的是什么?難道只是在這些完美修飾下的一些耍弄?其實劇中的行者和引者雙人部分是值得觀賞與思考的,以至于我覺得只用二人就能表達編導想表達的絲路精神。
二、“時尚”的開頭與結尾,使其成為了“千篇一律”
走入劇場,你便可看見幾樣大中型文物置于舞臺前口,一位扮相為唐代的美女在展示她的行為藝術。因為是原創(chuàng),我以為這樣的開頭會和其他舞劇不同,我便期待著。但老話說得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發(fā)現(xiàn)結尾也是現(xiàn)代“時尚”的追求,在舞臺上空懸掛著一些東西,只是這些東西與其他舞劇不同的是將其換成了“文物”。瞬間讓我想起了習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中提到的“千篇一律”的問題。不是說舞劇用這樣的開頭和結尾不好,或者是抄襲,只是這個舞劇這樣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擺脫烘托氣氛,供觀眾拍照,營造氣勢的作用。如果只是為了顯得神圣而裝扮,那么是不是有些畫蛇添足?本來舞蹈就是神圣的,不用舞蹈而用這些文物,或者是仿佛中的一種宗教信仰,是不是跑題了呢?在很多舞劇都這樣做的情況下,此舞劇也照本宣科,是不是就失去了原創(chuàng),而變得千篇一律了?可能我這樣的思想偏激了,那就忽略開頭結尾來看看中間編導所說的“突破了傳統(tǒng)的戲劇性敘事與演繹,借鑒的電影藝術中非線性敘事、分段式敘事的結構方式。”
三、擺脫不了的敘事,造成了結構的“拼湊”
引用導師呂藝生老師的話“西方都進入形象化思維了,我們還在敘事”。我們古老的中國無論是電影、舞劇還是戲劇都是以敘事為主,結構圓滿是我們的一大特點,但由于全球化的影響,西方思想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使我們的電影、戲劇、舞劇無論結構、編創(chuàng)內(nèi)容、編創(chuàng)思想都有了變化。編導稱其是借鑒了“電影藝術中的非線性敘事,分段式敘事的方式”。舞劇一定要敘事?如果舞劇《絲綢之路》在敘事,講的是什么呢?難道是歷史“絲綢之路”的故事?這個歷史人們早就通過電視語言文字熟知了,用舞蹈再不完整的敘述一遍有什么意義呢?難道是在做完整的故事與“不完整的結構”結合的一種實驗?那這個實驗好比中國話用英語的語法來說,顛三倒四了。換句話說,沒有發(fā)展自己的思想只借助發(fā)展后的結構,可能是不搭的,結果就變成現(xiàn)在的情況——“拼湊”。
觀賞結束后,我駐足觀察劇場內(nèi)的每位觀眾,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帶著自己滿滿的收獲,有的人帶走的是演出的照片;有的人帶走的是劇場內(nèi)的合照;有的人帶走的是錄像;有的人帶走的是節(jié)目單;那個小女孩帶走的是她的問題和她父母給予她的一些貌似正確但不關乎舞蹈的答案。大家都滿載喜悅與收獲紛紛離場,而在一個角落里發(fā)現(xiàn)有兩名老外在那里駐足討論,一會指指舞臺,一會面對面交流,沒有走近旁聽,但能觀察出是對演出的一些見解,想想之前沒有進舞蹈學院的自己也是看完演出,送出喝彩滿載照片拍拍屁股就走了,現(xiàn)在想想原來那么可怕。
注釋:
[1]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蔡慕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第172頁。
參考文獻:
[1]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蔡慕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