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麗
清代伊犁將軍概述
劉淑麗
1762年,清朝設置管理新疆地區(qū)的最高長官,全稱總統(tǒng)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駐扎伊犁城。伊犁將軍多由清朝滿族權貴或親信大臣擔任,而且具有統(tǒng)率新疆各地的軍隊,節(jié)制地方官吏,督辦新疆事務等一切軍民事務。作為統(tǒng)一國家的封疆大吏,它的設置,對抗擊外國侵略,保衛(wèi)祖國邊疆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清代 伊犁將軍 概述
康熙初年,西蒙古準格爾部在西域日益強大,并發(fā)兵南侵,首領噶爾丹雖與清王朝讓保持著政治上的歷史關系,但其陰奉陽違,勾結沙俄,進犯清軍。康熙十九年,噶爾丹出兵想要征服南疆,雄霸西域,成為清廷心頭之患。噶爾丹死后,準格爾上層出現內訌,分化瓦解,成為一盤散沙。乾隆十五年,乾隆力排眾議,決定出兵西域,統(tǒng)一西北邊疆。歷時兩年,平定了準格爾主力,平息了阿睦爾薩納叛亂,南疆大小和卓叛亂,完成了西域故土重歸中國的偉業(yè)。平定“準回”兩部之后,但在沙俄虎視眈眈之下,清政府也重視疆界對于國家領土完整的重大意義,軍府制度的確立是其重要的表現,1762年,在新疆歷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從鞏固西疆,長治久安之計清朝在新疆實行了軍府制度,伊犁將軍為新疆最高軍政長官,駐扎在錫伊犁惠遠城的伊犁將軍府中。
伊犁將軍是中國的十四個將軍之一,是新疆天山南北最高的軍事行政長官,由滿族親貴或蒙古族重臣出任。清代駐防八旗兵的最高長官為將軍,品級為從一品,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品位相同。因其駐防于地方,所以也稱為“疆臣”或“疆帥”。清史稿中記載:“疆帥之重,幾埒宰輔。選材特慎,部院莫擬,蓋以此也。開國而后,戡藩拓邊,率資其用。同治中興,光緒還都,皆非疆帥無與成功?!盵1]
從乾隆二十七年到宣統(tǒng)三年在伊犁將軍派駐新疆的150年間,共有31人、47人次擔任過伊犁將軍的職務。[2]對于伊犁將軍人才的選用,與其他十三位將軍的選拔有其特殊之處。首先,軍功卓著是選為伊犁將軍的首要條件。伊犁將軍明瑞、阿桂、伊勒圖、舒赫德等都是因戰(zhàn)功顯赫而成為伊犁將軍人選的。其次,滿蒙親貴大臣為主要選拔對象。伊犁將軍特別是伊犁軍府制統(tǒng)轄新疆時的歷屆將軍職主,都是深得皇帝信任,事權專一,權威顯赫,大多為才優(yōu)干濟、獨當一面之人,多數是滿洲、蒙古族的皇親國戚、近侍重臣。如首任將軍明瑞,是乾隆帝內侄,累遷副都統(tǒng)、戶部侍郎、御前侍衛(wèi)、參贊大臣等職。最后,伊犁將軍的任命,完全由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個人專斷決定,將軍的任期長短無定例,也完全由皇帝決定。[3]
伊犁將軍的首要職責是管理駐兵屯田。關于駐兵。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后,新疆駐兵形成制度。伊犁將軍要負責屯田,伊犁將軍設置后,新疆屯田日益展開,有兵屯、旗屯、犯屯、民屯、回屯等形式。不同形式的屯田雖然都有相應官員直接負責,但是都要受伊犁將軍統(tǒng)一管轄。其次,稽查臺站卡倫。新疆南北兩路共有卡倫182座,由各地參贊大臣、領隊大臣專轄,而總統(tǒng)于伊犁將軍,這些卡倫的作用,有的是監(jiān)督貿易,有的是稽查逃人、采玉和游牧。再次,伊犁將軍要監(jiān)督牧廠貿易。為保證公平交易,有序進行,不生事端,伊犁將軍要派侍衛(wèi)、協領等官進行監(jiān)督。最后,統(tǒng)轄外藩屬國。中亞地區(qū)的哈薩克、布魯特以及霍罕等外藩屬國歸附后,清政府以伊犁將軍統(tǒng)轄,伊犁將軍再派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負責具體事務。[4]
烏魯木齊在內的北疆各地及南疆東部(當時稱這一地區(qū)為東路)內地民人移居較多地區(qū)。在這一地區(qū)居住的漢族、回族等民族,不管在生產、生活方式上,還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上,都與同期內地各省區(qū)漢族、回族農民基本相同。因此,清朝在這些地區(qū)實行了與內地相同的郡縣制度,恢復發(fā)展新疆地區(qū)的經濟文化。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后,清廷保留了回部原有的伯克官職,并加以改革,將其納入清朝官制中。在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當時稱新疆南路地區(qū))以及伊犁地區(qū)的維吾爾族中。伊犁將軍按照清政府的政策,實行了“齊其俗,不易其宜”的具有新疆民族特點的政策?!安恕笔峭回收Z“頭目”的意思,是表示統(tǒng)治階級身份的稱號。伯克制是天山南部維吾爾地區(qū)設立的舊制,清王朝為了加強對新疆南路的集權統(tǒng)治,在因襲其舊有制度的前提下,對伯克制進行了改革。伯克制在當初維護維吾爾上層團結,清朝在新疆的統(tǒng)治穩(wěn)定,控制當地社會的秩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伊犁將軍在清朝設立了150年,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鞏固西北邊防,維護祖國統(tǒng)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清初結束新疆長期分裂失控的局面之后建立的伊犁將軍府,對新疆實行嚴密的軍事、行政管理,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治理措施,對新疆的穩(wěn)定、發(fā)展,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既吸取了歷代治理西域的經驗,又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符合當時新疆的社會實際狀況。
[1]趙爾巽,等.清史稿·疆臣年表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新疆教委歷史教材編寫組.新疆地方史:高校通用教材[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2.
[3]賴洪波.清代伊犁將軍職主匯考[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7(3).
[4]王希隆.關于清代新疆軍府制的幾個問題[J].西域研究,2002(1).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