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翥
論英語詩歌欣賞的審美教學
——以羅伯特·彭斯的《一朵紅紅的玫瑰》為例
梁遠翥
英語詩歌欣賞的審美教學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重要一環(huán),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詩歌富有音樂性的音韻美,語言的修辭美,深刻的意象美,以及詩歌所體現(xiàn)的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人文美。英詩審美教學的實施,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甚至背誦,體會詩歌的音韻美;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英語詩歌欣賞 審美教學 羅伯特·彭斯 一朵紅紅的玫瑰
審美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詩歌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一門課。當前,英語詩歌欣賞這門課不受學生歡迎。其原因在于英詩晦澀難懂,品味英詩耗時較多,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下的浮躁心理和電腦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對學生的時間分配和學習觀念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教師授課方式也是很重要原因,教師講授英語詩歌往往還停留在分析詞句、作品背景、中心思想等傳統(tǒng)“一言堂”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這些原因使英詩欣賞難教,學生不愛學,教師不愿承擔這門課。要破解這個難題,要把英詩欣賞放在審美的視角下,挖掘英詩的美,引導學生去欣賞美。筆者就羅伯特·彭斯的《一朵紅紅的玫瑰》來談談英詩欣賞的審美教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詩歌能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就在于其具有鮮明的美學要素,詩人“以語言為基礎鋪墊,以意象為塑造工具,以抒情為感發(fā)目的,砌筑了英語詩歌美的大廈”[1],語言、意象、情懷這些美學要素能喚起讀者的審美愉悅,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這些美學要素。羅伯特·彭斯是英國18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蘇格蘭杰出的農(nóng)民詩人。他善寫抒情詩,愛情詩又是他抒情詩中最精彩的部分,“A red,red rose”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詩主旨鮮明,語言淳樸,極富鄉(xiāng)土氣息,一掃18世紀古典主義、傷感充滿活力的沉悶憂郁的詩風,為19世紀浪漫主義的發(fā)展帶來一股醇香濃郁的土地氣息和一股強有力的新風尚?!盵2]下面,從幾個方面來挖掘這首詩的美學特征。
詩歌是富有音樂美的語言藝術,它的音樂美主要是從音韻美來分析。英詩的音韻美主要從格律美和韻律美來進行分析。這首詩的押韻方式有點特別,前兩節(jié)一三句不押韻,二四句交叉韻,押韻方式為ABCB;后兩節(jié)押交叉韻,押韻方式為ABAB。這樣韻腳布局是獨具匠心的,既體現(xiàn)了蘇格蘭的民謠特征,又表現(xiàn)了詩歌的內(nèi)涵:前兩節(jié)描述的愛情是詩人和愛人之間的事,后兩節(jié)把海洋、太陽、巖石、時間等事物拉進來,是全宇宙的事,詩歌的愛情主題得到了深化和升華,詩人的愛情走向了永恒。這樣的押韻方式就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韻腳使用了[n]、[ai]、[i]、[v]、[l],這些發(fā)音比較柔和,適合詩歌表達柔情蜜意的愛情主題。英國詩人蒲柏認為,“語音一定要顯得是語義的回聲”[3],可以說,詩人使用的每一個詞都進行了認真地推敲。
詩歌離不開修辭,修辭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大利器,因此,詩歌的審美教學離不開對詩歌的修辭解讀。在這首詩歌里,詩人使用多種修辭格。本文主要解讀比喻、夸張、反復這三種修辭格。
1、比喻
第一節(jié)的第一、三句用的就是比喻句,詩人把自己的愛人比喻成一朵紅紅的玫瑰和一支樂曲,這兩個比喻可以讓讀者從視覺、嗅覺和聽覺感受到:一朵火紅的玫瑰在六月里初開,在夏日的和煦清風里搖曳,空氣中飄來縷縷玫瑰的清香,美麗的世界蕩滌著溫婉的樂音。第二、四句用的辭格是延喻(extended metaphor),延喻就是對喻體的進一步延伸,說明喻體具體是什么。這兩個比喻和延喻體現(xiàn)了詩人對愛人的一往情深。
2、夸張
單純比喻,不足以那份深沉的愛。在第三、四節(jié)里,詩人連用了幾個夸張:“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though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這些夸張和漢樂府民歌《上邪》里的夸張一樣,雖然表達的都是現(xiàn)實世界里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但表達了現(xiàn)實中那種跨越時空的深沉的愛戀??鋸埵且蛔鶚蛄?完美融合了現(xiàn)實與虛構(gòu)、現(xiàn)實與浪漫來體現(xiàn)文學的美。
3、反復
比喻和夸張雖然能表達愛的深沉,但還不足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用反復的修辭格。題目“a red, red rose”就是反復,玫瑰的“紅”被凸顯出來,既體現(xiàn)少女的青春活力和熱情奔放,又體現(xiàn)出詩人對少女的無限而濃烈的情懷;反復“fare thee weel”,與戀人依依不舍分離的深情躍然紙上;反復“O, my love’s like a”,達到一唱二嘆的效果,對戀人進行多角度的描述;“And I love thee still”,“my dear”,“my love”等進行反復,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為愛進行奔走呼告,勾勒出青年男女間熾熱的愛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詩歌的審美解讀離不開對詩歌意象美的解讀。意象即承載主觀之意的客觀物象,是豐富詩歌內(nèi)涵的關鍵,是詩歌的靈魂。意象的解讀和象征暗示要融合一起。這首詩里,“紅紅的玫瑰”象征純潔的、熾熱的、完美的愛情,“甜甜的樂曲”象征甜蜜的愛,“深深的大?!毕笳魃畛恋膼?,“熾熱的太陽”象征無堅不摧的愛,“堅硬的巖石”象征堅強的愛,“永不停息的沙漏”象征久遠的愛。這些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生動意象使詩歌的韻味深遠,非常富有藝術感染力。
以上三種美只是對詩歌表面的語言進行解讀,我們還需要對詩歌深層次的美進行挖掘。把這首詩和漢樂府民歌《上邪》進行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英愛情詩歌的不同。中國人對愛情的表白比較靦腆,《上邪》里通篇沒有一個“愛”字;而西方人比較直白、膽大。這是為什么呢?課堂上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有些學生認為,西方屬開放的海洋文明,一直都在對外積極拓展,因此在文學的表達上是比較開放和大膽;中國屬相對封閉的農(nóng)業(yè)文明,長期受儒家文化“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對愛情的直接表白會被認為有失體統(tǒng),因此在文學表達上相對靦腆。學生的答案是一定道理的。對詩歌人文美的挖掘是詩歌審美教學的最終目的,詩歌的學習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真正的文學教育不在讀過多少書和知道一些文學上的理論和史實,而在于培養(yǎng)出純正的趣味”。[4]
詩歌是極富美感的藝術品,英詩欣賞的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對詩歌產(chǎn)生一定的美感?!懊栏惺钱斎烁杏X到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的客觀事物的存在時,客觀事物的形態(tài)使人產(chǎn)生出的快樂感覺,是對于美的主觀反映、感受、欣賞和評價?!盵5]英詩詩欣賞教學的成功與否,在于能否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產(chǎn)生美感,在于教學的美感引導是否成功。在教學中,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美感,進行詩歌的審美教學。
誦讀是英詩欣賞的第一步。這首詩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有很大的不同,莎士比亞的詩是五音步到底,而這首詩在四音步和三音步間進行切換,誦讀中要把握這種錯落有致的詩行音步變化。一二節(jié)和三四節(jié)在內(nèi)容上也發(fā)生變化,三四節(jié)里詩人的愛有一個更深的廣度,詩句顯更加激情澎湃。誦讀中語調(diào)要逐漸加強,音量加大,這樣才能更好地感受詩歌富有音樂性的音韻美。讓學生背誦詩歌,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詞匯和句型模板,這對他們的英語寫作和畢業(yè)論文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边@首詩里,詩人把愛人比作玫瑰、樂曲,這樣的比喻雖然并不特別,但平凡之中孕育不平凡,平凡中見真情。然后詩人的感情逐漸加深,與大海、天地、日月共生。這樣的想象是奇特的,教學中要把它與《上邪》進行對比,感受兩首詩在想象上的異同。筆者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對該詩進行Paraphrase,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來闡釋這首詩。
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是一言堂,學生沒有機會發(fā)言,這不利于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課堂上,筆者嘗試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從不同角度來闡釋這首詩,最后讓學生形成讀書報告,每個小組還要選派代表在課堂上闡述本小組的詩歌解讀觀點。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也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和討論,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實踐證明,詩歌的審美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英詩欣賞這門課的教學現(xiàn)狀,且能達到較好的效果。朗誦、背誦名家名篇,讓學生掌握了一些寫作的模板,讓使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到一定的提高;激發(fā)想象力,讓學生有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有些學生開始嘗試了文學創(chuàng)作;小組討論、辯論,讓學生知道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不過,詩歌審美教學也有其不易操作的短板,如果詩歌篇幅較長或難以理解,就需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同時,審美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對詩歌理論十分熟悉,能敏銳地捕捉詩歌的美,并能準確地向?qū)W生傳達出來。
[1]劉秋香.英語詩歌審美淺析[J].美與時代月刊,2002(4):81~82.
[2]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53.
[3]Pope A.An Essay on Criticism[A].J.Bult.The poems of Alexander Pope[C].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155.
[4]朱光潛.無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4.
[5]吳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社,1990:19.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外國語與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本文系海南熱帶海洋學院2016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的英語詩歌教學探索”(項目編號:RDJGb2016-50)。
梁遠翥(1973-),男,廣西岑溪人,碩士,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和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