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易
抓鬮在我國歷史悠久,先秦時期的占卜,漢唐流行的射覆,明清雅集的掣簽賦詩,還有流傳一千多年的小兒抓周等,都可視為“抓鬮”的源流。
近代嚴復在《論滬上創(chuàng)興女學堂事》一文中抨擊封建包辦婚姻時說:“豈有伉儷之大,一與之齊,終身不改,而發(fā)端之始,乃以探籌抓鬮之法行之乎?”其實在我國皇權時代,又豈止是婚姻如同抓鬮,一生幸福寄托于天命,專制王朝在選官用人這樣關乎朝廷治亂的嚴肅問題上,竟也用抓鬮來決定取舍。有時是皇帝個人行為,一時從權,有時則朝廷設立制度,形成慣例。
抓鬮選宰相
我國古代用占卜法選官起源很早?!渡袝ご笥碇儭酚涊d舜要把君位傳給禹,大禹回答道:“枚卜功臣,惟吉之從?!蹦€是逐一占卜功臣,讓吉祥者接受帝位吧?!稘h語大詞典》釋“枚卜”說:“一一占卜。古代以占卜法選官,因以指選用官員。”《宋書·王華傳》記載,孔寧子曾對宋武帝劉裕說:“隆化之道,莫先于官得其才;枚卜之方,莫若人慎其舉。”所謂“枚卜之方”,就是指薦舉選拔官員。《漢語大詞典》進而解釋說:“明代專指選大臣為大學士,入內閣主事?!泵鞔婆e閣臣的“枚卜”,只是借用了《尚書》的典故,未必真的占卜抓鬮。楊漣曾上疏指控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狀,第五條說:“國家最重無如枚卜。忠賢一手握定,力阻首推之孫慎行、盛以弘?!彼浴爸屹t一手握定”,似乎為竹簽或占卜工具,其實當為“一手操控局面”之意。
真用抓鬮法選宰相,五代后唐已有先例。據(jù)《舊五代史·盧文紀傳》,末帝李從珂即位后,頗為宰相人選而發(fā)愁,朝臣推薦了幾位候選人,他又對其才能品行把握不定,于是“乃俱書當時清望達官數(shù)人姓名,投琉璃缻中,月夜焚香,禱請于天,旭旦以箸挾之,首得文紀之名,次即姚顗。末帝素已期待,歡然命之,即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姚顗同升相位”。楊億在《楊文公談苑》“盧文紀為相”條中也說:“清泰(唐末帝年號)即位,將命相,取達官名十人致瓶中探取之,首得文紀,遂為宰相?!碧颇┑圩ヴb選出的兩位宰相又表現(xiàn)如何呢?盧文紀平生積財巨萬,遇事無主見,末帝很快就對他不滿,說:“朕聞主憂臣辱,予自鳳翔來,首命卿為宰相,聽人所論,將謂便致太平,今寇孽紛紛,令萬乘自行戰(zhàn)賊,于汝安乎?”盧文紀聞言惶恐不已,連連謝罪。姚顗比盧文紀也強不了多少,雖然為官清廉,然而“在相位齷齪無所為”,純粹是個“伴食宰相”。
明代也確實有兩位皇帝搞過抓鬮選相,一是嘉靖帝,二是崇禎帝?!睹魇贰ゅX龍錫傳》記載了崇禎元年(1628年)的抓閻選相過程:先由廷臣推舉出十位人選,“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并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查繼佐《罪惟錄》卷一也有記載,并說錢龍錫“勛業(yè)德望俱無聞焉,何以邀有天幸乃爾?”唐末帝與明思宗都是亡國之君,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他們選宰相真可謂“不拘一格”,但靠抓鬮指望老天,又豈能降下“救時宰相”的人才呢?
崇禎帝似乎對抓鬮特別偏好,在抓鬮選相之前,還曾抓鬮點過狀元。查繼佐《烈皇小識》卷一記載,崇禎元年(1628年)春,“上留心策士,進呈三十六卷,并貯名金甌中,以金箸挾之,凡三挾,皆得劉若宰,遂定為狀元?!狈磸腿閽冻龅亩际峭蝗耍€真是神了。劉若宰后來官至諭德,給崇禎帝當過講官。他擅長書畫,政治上并無作為,《明史》無傳。后人知道他,多半因為抓鬮點狀元這件事兒。
自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起,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靈童的認定也開始采用金瓶掣簽的制度,至今已延續(xù)200多年。期間絕大多數(shù)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是以掣簽方式遴選的,現(xiàn)任的十一世班禪確吉杰布,就是20多年前以金瓶掣簽選出,經(jīng)中央政府認定的。這同樣也是仿效古代“枚卜任官”、抓鬮選相的方式,并賦予了它宗教與政治的雙重意義。
抓鬮授職官
抓鬮授官又稱之為探籌拜官、掣簽授官。據(jù)《周書》卷二十九,北周將領王勇本名王胡仁,為人雄健有膽量。在邙山之戰(zhàn)中,他與王文達、耿令貴三人力戰(zhàn)有功,受到當時任宰相的宇文泰的賞賜。“軍還,皆拜上州刺史。以雍州、岐州、北雍州擬授勇等,然州頗有優(yōu)劣,又令探籌取之。勇遂得雍州,文達得岐州,令貴得北雍州?!睘榱吮苊鈱㈩I之間的爭功嫉妒,抓鬮的確可以避免紛爭,但這只能偶一為之。
明代選授地方官確實用過拈鬮和掣簽方法?!睹魇贰みx舉志三》曰:“選授遷除,一切由吏部。其初用拈鬮法,至萬歷間變?yōu)槌负?,孫丕揚踵而行之。后雖有譏其失者,終明世不復更也?!薄睹魇贰だ畲鱾鳌芬舱f:“在外府佐及州縣正、佐官則盡用掣簽法?!钡捌涑跤媚轸b法”尚存疑竇,此法始于何時何人,具體例證何在,《明史》語焉不詳,文獻難以查證。
孫丕揚行“掣簽法”,有多處文獻可征,對其褒貶不一。據(jù)《明史》本傳記載,孫丕揚是陜西富平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出任吏部尚書,其為人“挺進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干者,獨患中貴請謁。乃創(chuàng)為掣簽法,大選(初授官與升遷曰大選)急選(改任、降職、丁憂、候補曰急選),悉聽其人自掣,請寄無所容。一時選人盛稱無私,然銓政自是一大變矣?!薄豆壬焦P麈》卷五云:孫丕揚“又患內人請托,難以從違,大選外官,立為掣簽之法,一時宮中傳以為至公,下迨小民閭巷翕然稱頌,而不知其非體也”。于慎行進而批評說:“至于人才長短,各有所宜,資格高下,各有所便,地方煩簡,各有所合,道里遠近,各有所準。而以探丸之智為挈瓶之守(聰明人做出愚蠢事),是掩鏡可以索照,而折衡可以懸決也。從古以來,不聞此法?!鳖櫻孜湓凇度罩洝分幸才u道:“今之選人,動涉數(shù)千里,風土不諳,語音不曉,而赴任寧家之費,復不可量,是率天下而路也。欲除銓政之弊,豈必如此而后為至公邪?”
明中葉以后,花四十兩銀子就能買一個官,加之薦舉泛濫,導致一個昆山縣就有兩個知縣、三個縣丞、四個主簿。掣簽法施行之初,多少可以解決官吏猥濫、賄賂公行的難題,貌似公平公正。但它違背了“量才錄用”的用人原則,也沒有考慮到選人的實際問題,操作中存在諸多弊端。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一“掣簽授官”條說:“吏部掣簽之法,始自邇年孫富平太宰,古今所未有也。孫以夙望起,與新建張相尋端相攻,慮銓政鼠穴難塞,為張所持,乃建此議。盡諉其責于枯竹。初行時,主者既以權衡弛擔,幸謝揣摩,得者亦以義命自安,稍減怨懟,亦便計也?!痹瓉韺O丕揚與大學士張位有矛盾,擔心他找茬兒算計自己,才想出了掣簽授官之法,將用人責權寄托在一根竹簽上,這讓主管者推脫了責任,也讓候銓者聽天由命,但選人并不心甘情愿。當時有位陜西籍的舉人候選,抽到杭州府推官一缺,心存畏懼,不愿赴任。孫丕揚大為惱怒,認為此人依仗是同鄉(xiāng),阻撓掣簽法的施行,要嚴懲治罪,其人不得已含淚上任。杭州是東南大府,官司特多,這位陜西舉人又聽不懂江浙話,根本無法勝任,浙江按察使只好讓一位本籍進士與之互調,才算擺平了此事。endprint
《明史》說掣簽法“雖不能辨材任官,要之無任心營私之弊”。趙翼也說:“以吏部注授官職可以上下其手,故設此法以防弊也?!笔肓戏谰与y防小人,掣簽法本為防弊,結果卻被吏部官員借以舞弊。沈德符披露了其中的內幕:吏部主辦的小吏公開對選人說,孫尚書將竹簽分成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隅(每方劃定了具體州府),現(xiàn)已分別入筒,諸位可以隨意抽選。但對這些沒有關系背景的選人,筒內竹簽都是絕域瘴鄉(xiāng)的職位,那些美差肥缺根本輪不到他們,都預留給了有關系肯花錢的主。后來主管的堂官司官發(fā)現(xiàn)了小吏們的貓膩,便在大選之前閉門操作,在竹簽上動起了手腳,“粘貼地方,暗標高下,以至簽之長短、大小、厚薄,靡不各藏隱謎,書辦輩亦不得與聞,名曰做簽,公然告人,不以為諱。于是作奸犯科,反不在曹掾(胥吏)矣”。只要是有來路的,如果抽簽不滿意,可以一抽再抽,反復更換,沒關系者抽簽稍有怨言,就一頓臭罵被驅逐門外。一枚小小的竹簽,竟變成了貪官污吏手中的權杖與點金棒。
清朝地方官的選授,依然沿用了明代的掣簽法?!肚迨犯濉みx舉五》有多處記載,“銓選按格(條例標準)擬注(擬定授官),憑簽掣缺”,“查年月先后掣選”,“按名挨掣實簽”??滴醭?guī)定,凡被選為知州、知縣、同知、通判的,“掣簽后俱隨本引見(由皇帝當面考察),后世踵行焉”。晚清的筆記與譴責小說中也有例證。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回中徐老二說:“我跟了一位余老爺,是新掣簽的福建候補知縣?!痹诨蕶嗄┦廊吖兮珵E、仕途沉滯、賄賂公行的官場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掣簽任官大約是朝廷與士人都能接受的下下策了。正如趙翼所云:“吏弊日滋,自不得不為此法,所以二百年來卒不能改,此亦時勢之不得不然也?!保ā囤脞艆部肌肪矶袄舨砍负灐睏l)
抓鬮任考官
清朝的科舉防弊比前代更加嚴格,對鄉(xiāng)試主考官的選任也更加謹慎,人品與學問并重,為此建立了“考試差”制度??滴跻郧岸嘤纱蟪急Ee,雍正之后正式施行考差制,資格為翰林學士及進士出身的京堂官(六部九卿衙門長官)、科道官(給事中與監(jiān)察御史),先期呈送名單,注明職務、籍貫、科分及應回避之省份,經(jīng)統(tǒng)一考試選出合格人員,造冊以備選派。考試差始于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四年(1726年)上諭云:“去年朕將科目出身官員通行考試,分別記名,以備簡用。今鄉(xiāng)試屆期,將記名人員掣簽發(fā)往?!逼渚唧w程序是:“將御試取定人員,書名牙簽,盛以金筒,每屆按省分差之期,設黃案于午門外,令書名人員齊集,命大學士同禮部堂官捧金筒置黃案上,掣簽唱名。宣讀上諭畢,大學士將所掣名簽恭請欽定正副主考,遵旨差往?!保ü饩w《欽定科場條例》卷九)
其實早在順治朝時,鄉(xiāng)試同考官已經(jīng)采用考試簡選,抓鬮入闈的方式了。《欽定科場條例》卷十附載舊例云:“順治五年(1648年)定,各省同考官,令該巡按(巡撫、按察使)提學公同考選派用?!薄绊樦伟四觐}準,江南房考,提學會巡按二司選用,務取潔守實學,每十員用二十員公同鬮定。”“順治十七年定,在外同考,各省督撫公慎酌量,扣定日期,將本省及鄰省才望素著推知(推官、同知),或科甲教職等官,倍數(shù)密取到省,即日公鬮入闈?!弊ヴb入闈比例為二取一。又據(jù)光緒十二年(1886年)會試內監(jiān)試李鴻逵所記,同考官的分房也是抓鬮派定的。其《春闈內簾雜詠》之二《分房》云:“翌日掣簽分左右,諸人鵠立到堂前。雙拳并舉排名次,眾目齊觀占后先?!弊宰ⅲ骸罢敝骺几鲹?jù)一簽筒,一掣某名,一掣某房,與吏部掣簽相同。”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也說:入闈后主考升堂掣簽,分定房數(shù)之次序。正主考掣房簽,副主考掣姓名簽,各人按所得之數(shù)目歸房,故同考官亦曰房官。
清代的考試差制度一方面提高了主考官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了其責任感和榮譽感,另一方面也彌補了制度缺陷,遏制了人情請托。經(jīng)過雍乾嘉三朝的反復調整,考試結果由公布到不公布,由排名到不排名,只分取與不取,而且名單只有皇帝知曉。屆期分派時又抽簽而定,外界難以猜測,其防弊效果十分明顯。但到同光年間,掣簽差遣改為御筆圈點,太監(jiān)又在其中玩弄伎倆,就連考差本身也出現(xiàn)關節(jié)舞弊,這都是晚清的官場腐敗所導致,掣簽制度本身是沒有錯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