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偉 和東陽 王亞楠 祖君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53)
爬行訓練對腦癱患兒認知功能改善的護理研究
吳躍偉 和東陽 王亞楠 祖君
(河南省兒童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53)
目的探討爬行訓練對腦癱患兒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比較36例應用爬行訓練治療的腦癱患兒(觀察組)和32例應用常規(guī)運動訓練的患兒(對照組)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爬行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功能、智力情況以及記憶和注意力變化情況。結果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爬行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語言功能評分、IQ、DQ及注意力因子評分均顯著提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治療后爬行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語言功能評分、IQ、DQ及注意力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爬行訓練治療小兒腦癱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兒爬行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功能、智力以及記憶和注意力,值得臨床推廣。
腦癱患兒; 爬行訓練; 認知功能; 康復護理
Cerebral palsy; Crawling training; Cognitive function; Regular exercise training
小兒腦癱是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因妊娠期至嬰兒期腦損傷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運動及姿勢發(fā)育異常,常引發(fā)認知、智力、交流、行為等障礙,嚴重影響嬰幼兒健康發(fā)育[1]。目前,臨床上尚缺乏對小兒腦癱的特效治療方案,多采取康復訓練的模式逐漸改善患兒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等[2]。我院結合國內(nèi)外先進經(jīng)驗總結了一套爬行訓練方案,經(jīng)臨床實踐,對腦癱患兒認知功能、運動功能以及綜合能力均有明顯改善,現(xiàn)對其臨床優(yōu)勢進行分析,以期為腦癱康復訓練模式的優(yōu)化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腦癱患兒治療中心收治的68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3]:年齡7~29個月,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為40~69,發(fā)育智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70,粗大運動功能分級(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4]≤3級;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進行性肌肉萎縮或嚴重肌無力者;有其他嚴重先天性疾病者;有嚴重視力、聽力以及治理障礙者;合并未受控制的癲癇者。將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應用爬行訓練前收治的32例腦癱患兒作為對照組。2015年2月-2016年6月開始應用爬行訓練改善患兒感知能力的36例患兒設為觀察組。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IQ、DQ、GMFCS分級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基線資料比較 例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兒接受常規(guī)運動訓練,包括控制軀干訓練、坐臥姿勢改變、按摩、刺激四肢以及四肢被動拉伸訓練等。
1.2.2觀察組 患兒接受爬行訓練,針對不同患兒年齡、病情、體質(zhì)情況科學制定爬行訓練計劃,實施時由經(jīng)過培訓的康復訓練員進行一對一訓練,家屬陪同輔助,保證患兒動作準確到位,能都達到每日訓練時間和強度。
1.2.2.1四點支撐 托起患兒肩部,將沙袋放于肩部上,在家屬幫助下同時彎曲患兒膝關節(jié),使其保持雙手和雙膝四點著地支撐的姿勢??祻陀柧殕T指導患兒逐步進行協(xié)調(diào)爬行,視患兒情況可在腹部懸掛床單減輕負重情況[5]。每次訓練需在30 min左右,每日上午、下午分別進行1次。
1.2.2.2三點支撐 下肢訓練:(1)患兒在滾筒上進行四點支撐,抬起一條腿并向后伸展,變成三點支撐,維持該姿勢15 s,更換另一條腿,相同姿勢維持15 s,兩腿交替訓練15 min。(2)上肢訓練:患兒在滾筒上進行四點支撐,抬起一支手臂向前伸展抓東西,變成三點支撐,維持該姿勢15 s,更換另一支手臂,相同姿勢維持15 s,兩臂交替訓練15 min,逐步改善四肢交換和協(xié)調(diào)功能[6]。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治療12周后觀察臨床療效,并比較治療前后爬行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功能、智力情況以及記憶和注意力變化情況。
1.3.1爬行功能 使用嬰幼兒腦性癱瘓運動功能量表[7],包括13項爬行發(fā)育內(nèi)容,每項0~3分,共39分,評分越高表示爬行功能越好。嚴重爬行障礙:0~8分;中度爬行障礙:9~20分;中輕度爬行障礙:21~27分;輕度爬行障礙:28~36分;良好:37~39分;正常≥39分。
1.3.2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 使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8]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越好。
1.3.3智力情況 使用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C)[9]對患兒IQ、DQ進行評估,并進一步選擇C-WISC中的注意/不分心因子進行單項分析,用以評估患兒的記憶和注意力,評分越高表示記憶和注意力越好。
1.3.4臨床療效[10]治愈:爬行功能評分>37分,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IQ、DQ及注意/不分心因子評分恢復正常范圍;顯效:爬行功能評分28~37,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IQ、DQ及注意/不分心因子評分明顯提升;有效:爬行功能評分20~27,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IQ、DQ及注意/不分心因子評分有所提升;無效:爬行功能評分<20分,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IQ、DQ及注意/不分心因子無明顯升高;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2.1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爬行功能、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爬行功能、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兩組患兒治療前后IQ、DQ及注意力因子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智力及注意力因子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小兒腦癱是新生兒期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非進行性腦損傷疾病,該病發(fā)病因素復雜,嚴重影響嬰幼兒健康成長[11]??祻陀柧毷侵委熜耗X癱的常用手段,通過肢體運動訓練以及語言、注意力等多種訓練模式,幫助患兒逐步恢復認知、語言、運動等正常功能[12]。但常規(guī)運動訓練主要側重于患兒肢體的康復,逐步恢復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而缺乏對患兒協(xié)調(diào)性、軀體平衡等的訓練,在改善患兒軀體控制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本研究所用爬行訓練為我院總結國內(nèi)外先進經(jīng)驗而擬定的一套科學康復訓練方案,其中個性化訓練計劃的制定更符合不同腦癱類型和嚴重程度患兒的實際情況,通過一對一指導,實施四點支撐和三點支撐,達到逐步改善四肢交換和協(xié)調(diào)功能的目的[13]。Karabay等[14]的研究指出,對腦癱患兒實施爬行訓練,可誘導機體殘存原始反射消失,形成新的正常姿勢反射,誘導機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發(fā)育。Dong等[15]的研究也證實,通過指導腦癱患兒進行模擬的爬行動作訓練,能夠促使機體逐步養(yǎng)成四肢交替運動的正確姿勢,喚醒機體大腦中90%以上的休眠細胞,促進機體正常運動能力恢復,同時也大大促進了腦部發(fā)育,對患兒智力水平和運動能力均有明顯影響。本研究中,患兒在接受爬行訓練的過程中四肢和大腦均被充分利用,四肢需主動或被動接受運動刺激,大腦也需要對身體不同部位進行協(xié)調(diào)并適應重心移動,可逐步激發(fā)大腦的潛在能力,促進腦部發(fā)育。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過12周爬行訓練后,患兒爬行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語言功能評分、IQ、DQ及注意力因子評分均顯著升高,提示爬行訓練能夠通過指導患兒學會重心移動和控制軀體平衡,促進患兒機體對姿勢和運動產(chǎn)生正確反應,刺激腦部協(xié)調(diào)功能恢復和智力發(fā)育恢復。另外,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也證實了爬行訓練較常規(guī)運動訓練有更明顯的臨床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爬行訓練需要家屬配合、督促患兒堅持完成訓練既定時間和任務量,長期堅持方可達到效果。
總之,采用爬行訓練治療小兒腦癱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兒爬行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功能、智力以及記憶和注意力,值得臨床推廣。
[1] 吳云.小兒腦性癱瘓的發(fā)病機制及診治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1,32(6):859-862.
[2] Boyd B,Madhivanan P,Stephens DP.Child and youth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cerebral palsy: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letter to the editor[J].Child Care Health Dev,2016,42(5):768.
[3] 唐久來,李海華,史惟,等.小兒腦性癱瘓診療指南探討[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24):1914-1917.
[4] 王綺,肖農(nóng),任永平,等.嬰幼兒腦性癱瘓粗大運動功能評價量表信度與效度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1,40(26):2643-2644.
[5] 張春梅.腦癱患兒爬行訓練的效果評價[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8):860-861.
[6] 楊娟,雷婷,羅旭,等.淺析運動療法對腦癱兒童康復的重要作用[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5):75-77.
[7] 任永平,魏玲,蔡方成.嬰幼兒腦性癱瘓運動功能量表及其評價[J].中華理療雜志,1995,18(4):216-218,251.
[8] 曹彩紅.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在腦癱康復療效評估中的價值初探[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7):259-260.
[9] 龔耀先,蔡太生.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1-6.
[10] Habiby J,Aisen M.More funding,better lives:the case for cerebral palsy research[J].Dev Med Child Neurol,2015,57(10):892-893.
[11] 湯明麗,呂復莉,唐久來.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xiàn)狀及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2,33(9):1255-1257.
[12] Yun YJ,Shin YB,Kim SY,et al.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rean version of PedsQL(TM) 3.0 cerebral palsy module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 Phys Ther Sci,2016,28(7):2132-2139.
[13] 白艷.爬行訓練對34例腦癱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4,28(6):497-499.
[15] Dong VA,F(xiàn)ong KN,Chen YF,et al.Remind-to-move' treatment versus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Dev Med Child Neurol,2016,8(9):96-99.
吳躍偉(1984-),女,河南鄭州,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兒童康復
和東陽,E-mail:15837107978@163.com
R473.72
B
10.16821/j.cnki.hsjx.2017.22.034
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