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何曉芳
[摘要]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基礎,一流大學必然要有一流學科作為支撐,因此學科建設成為“雙一流”建設的重點。但是在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高校走入四大誤區(qū):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全力達到一流評估指標要求;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大力扶持強勢學科;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大力提高科學研究水平;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大量引進優(yōu)秀師資。為了使一流學科建設走出誤區(qū),需要應然聚焦:關注模糊指標,完善學科評估體系;謹慎對待弱勢學科,優(yōu)化學科結構;加強人才培養(yǎng),關注學科長遠發(fā)展;慎重引進師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關鍵詞]“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誤區(qū);新路向
[中圖分類號]G64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6-0001-04
0引言
自“211工程”“985工程”實施以來,建設一流大學一直是高等教育領域熱門的話題,躋身“一流大學”行列成為高校不斷追求的目標。2015年11月,國務院印發(fā)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一流學科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學科是大學最基本的要素,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基礎,建設一流學科能夠為一流大學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和保證,從而推動一流大學建設;建設一流學科也會促進人力資源整合,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各種優(yōu)質的資源;同時一流學科建設有利于學科淘汰,優(yōu)化學科結構。但是高校在一流學科建設中陷入許多誤區(qū),這些誤區(qū)已經使得學科建設偏離了預先的軌道,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學科建設的重要作用,應該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1一流學科建設的誤區(qū)
《方案》出臺以后,學科建設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很多學者對學科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探索,研究也不斷深入。學科建設的誤區(qū)已有學者論及,但是多從單一角度進行微觀解釋,本文對學科建設現(xiàn)有問題進行簡明扼要的梳理并提出針對性對策,更容易從整體上把握一流學科建設的概況。通過政策解讀和對已有文獻的整理,總結出在學科評估、學科結構、人才培養(yǎng)和師資隊伍四個方面的誤區(qū)。
1.1誤區(qū)一: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全力達到一流評估指標要求
為打破“211”“985”重點大學建設中出現(xiàn)的重復建設、競爭缺失等諸多弊端,《方案》提出了“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但是對于許多高校來說,“以績效為杠桿”的原則更容易牽動他們的神經,因為只有這個原則看得見摸得著,決定著國家對高校未來的財政投入和經費支持[1]。很多旨在通過“一流學科”建設獲得財政支持的高校狹隘的認為以績效為杠桿就是通過構建量化指標來對學科建設績效進行測量,認為學科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全力達到一流評估指標要求。一流學科如何評價,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參考依據。ESI是全球權威的一流大學評價標準,已成為多個評估項目的重要指標[2]。目前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在采用這一指標來衡量和評價學科實力,近幾年國內大學也越來越重視ESI指標,越來越多大學把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數量定為發(fā)展目標之一。
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看ESI指標,也會產生很多問題。以評價指標對文理科的差異為例,ESI指標明顯對理科、工科等專業(yè)有優(yōu)勢,而文科專業(yè)則處于不利地位。這有兩個原因:首先理工科的研究都是實證的、自然的,比較容易與世界接軌,而文科專業(yè)則因為語言、文化的不同容易產生隔閡;其次,理工科的研究成果多是論文,而在人文社科領域,可能一輩子的成果就是專著。這就使得文科專業(yè)和理工科專業(yè)在學科評估中處于不對等的地位,理工科專業(yè)成果更容易和ESI的評估指標相契合,文科專業(yè)很難在學科評估中有足夠的競爭力。所以很多學校在功利主義的驅動下,把指標的提升作為終極追求,只關注理科專業(yè)的建設,努力提高論文發(fā)表量,以求在ESI評估中占有優(yōu)勢,這對文科專業(yè)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它們很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缺少足夠的科研經費和資源支持,這將嚴重影響文科專業(yè)的發(fā)展。而人文學科是對人的一種開明化、智化和引領,培養(yǎng)人們對豐富多彩的意義和價值具備敏銳的觸覺,培養(yǎng)價值觀,對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無疑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文科專業(yè)因得不到重視不斷萎縮,必然會造成社會的巨大損失。
1.2誤區(qū)二: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大力扶持強勢學科
“雙一流”建設方針的實施使高校進入教育改革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其重點也由“一流大學”建設轉向“一流學科”建設。學校能否在“一流學科”評估中占據有利地位,將直接影響到學校未來的資源和財政支持。優(yōu)勢學科、一級學科是各大高校爭奪有限資源的重要依據。因此許多高校把重點放在優(yōu)勢學科的建設和加強上,投入大量的經費支持,花重金引進優(yōu)秀人才,壯大師資力量。當然,將有限的資源重點投入到幾個重點或優(yōu)勢學科上無可厚非,能夠形成高校自身的競爭優(yōu)勢,從而帶動弱勢學科的發(fā)展,形成“點—線—面”的成長過程[3]。
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很多高校為了追求學科和全校的整體排名,對弱勢學科放任不管甚至直接裁撤弱勢學科。自2015年4月以來,很多綜合性大學像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等,對其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教育相關機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或裁撤[4]。這些舉措,無不是高校面對“雙一流”建設壓力的應對舉措。綜合類大學的教育學科規(guī)模小、整體發(fā)展水平和勢頭都不是很好,教育學科排位并不靠前,為了不使這些弱勢學科“拉后腿”,這些高校對弱勢學科“關停并轉”。然而必須面對的客觀事實是,許多弱勢學科是基礎性的,雖然短期內看不到成效,對整個學校乃至社會的發(fā)展卻極其重要。還有許多弱勢學科是新興的,需要培植的過程,不是一開始就能發(fā)展的很好[5]。許多高校不夠理性的決定,會造成學科之間“強越強,弱越弱”兩極分化的局面。這一局面還有可能帶來更多的隱患,影響弱勢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3誤區(qū)三: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大力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
學科的定義有很多,但是不管哪種定義,都把科學研究作為學科內涵中最關鍵的內容??茖W研究不斷為學科提供新的方向,擴充新的知識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為人們認識自然界、社會和自身提供了新的視角。學科作為大學的基本元素,影響著大學學術水平的發(fā)展。如果沒有科學研究,學科就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也失去了學科建設的意義[6]。我國如今已經是高等教育大國,擁有了一大批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水平也進入大眾化階段,但是我國仍不是高等教育強國,我國與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很大的差距,科學研究水平的差距尤其明顯。為實現(xiàn)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必須大力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
但是應該意識到,科學研究是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唯一方面。學科建設包含很多內容,其中處于基礎地位的還是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研究,這是學科發(fā)展的活力和動力,是學科實現(xiàn)社會功能的前提;二是人才培養(yǎng),這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和保證,也是大學最根本的使命。兩者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比科學研究處于更基礎的地位,因此進行一流學科建設不能忽視了人才培養(yǎng)等不易量化的因素。但是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甚至科研已經代替教學成為學校的核心工作。科研是第一位的,行有余力才會進行教學[7]。教師每天的工作也圍繞著科研進行,關于教學水平提升的話題很少被提起。學校對老師的考評也主要集中在科研項目、論文發(fā)表量等這些可以被量化的指標上,教師常常感到自己的學術生命岌岌可危,疲于應付這些量化考評,沒有足夠的精力投身于教學工作。此外教師的晉升也是參考這些指標,專注于人才培養(yǎng)將不利于他們的職業(yè)發(fā)展。
1.4誤區(qū)四:一流學科建設就是要大量引進優(yōu)秀師資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老先生在就職演講中說過“大學之大,乃大師也,非大樓也”,充分說明教師在大學建設中的重要性。一流學科建設的任務之一是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養(yǎng)和引進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科學家。人的創(chuàng)造力是學科發(fā)展的核心力量,學科隊伍水平決定著學科水平。一流師資隊伍是一流學科的基礎性資源,也是核心資源[3]。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師資隊伍的指標體系設置了四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yǎng)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并下設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從不同角度考察師資隊伍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學科評估不僅是一流學科和學校綜合實力的較量,也是師資力量的比拼。
所以,在建設一流學科的驅動下,高校紛紛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兩個途徑,一是培養(yǎng)優(yōu)秀教師尤其是青年骨干,二是引進領域內知名學者或教授。顯而易見,“培養(yǎng)人才”是一個漫長而不確定的過程,而引進各類學術頭銜的人才能夠較快地為高校注入新的力量,加快一流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學校聲譽。所以人才爭奪成為高校的主要聚焦點,高校不惜代價“高薪挖人”,對爭奪來的人才特殊對待,給予足額甚至超額經費支持,設備、實驗室等資源也優(yōu)先分配。這種物質層面的刺激,可能會使部分教授對功利的追求超過對學術的追求,不利于學術的發(fā)展,實際教育成果不一定和投入成正比。另一方面,這種惡性競爭會擾亂市場秩序,惡化人才流動環(huán)境。
2一流學科建設的新路向
2.1關注模糊指標,完善學科評估體系
一流學科建設是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必然選擇,也是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習和借鑒。不能只是生搬國外評估的外顯指標,而無視一些難以量化的模糊指標。評價一門學科是不是“一流學科”,不僅要看評估比較的各種量化指標,也要看學科帶來的持久影響力。以國際比較認可的QS學科排名為例,其評估指標包括學術聲譽、雇主聲譽、論文被引用率和高被引指數??梢钥闯?,前兩個指標關注主觀指標,后兩個指標關注客觀指標,并且在學科評估時,根據學科的特點,不同學科的各項指標將賦予不同的權重,使得評估結果真實可信。我國在構建學科評估指標體系時,可以借鑒QS學科排名評估指標,摒棄以論文為根本的價值取向,充分考慮學科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度以及社會的認可度。
另外,要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考慮不同類型學科之間的差異。第四輪學科評估較第三輪已經有很大的改進,例如將第三輪學科評估的一張表指標擴展成為九張紙指標,分別針對人文、社科、理工等9個門類設置了指標體系,在人文、社科領域增加了專著、譯著等指標[2]。但這仍然是一種粗線條的設計方法,也沒有分層評估,幾乎所有理工科的評估指標都一樣。這就使得評估結果可能不夠準確。所以有必要對學科評估體系進行改進,根據不同學科規(guī)律,分門別類制定不同的標準,細化分層指標。
2.2謹慎對待弱勢學科,優(yōu)化學科結構
“一流學科”建設確實是為了重點發(fā)展一批優(yōu)勢學科,形成學校自身特色,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xiàn)產出最大化,這個方針也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一旦把它絕對化,盲目裁撤弱勢學科,無視學科發(fā)展前景,就是對方針的錯誤解讀,也會將一些新興的學科“扼殺”在搖籃里。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決策時更加理性,不要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視學科和學校的長期發(fā)展。要尊重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對弱勢學科采取更加包容的態(tài)度,優(yōu)化學科結構。
為優(yōu)化學科結構,高校應該積極推動學科融合。弱勢學科以優(yōu)勢學科為依托,不僅為弱勢學科爭得必要的生存空間,而且可能產生新的學科增長點,從而實現(xiàn)雙方共贏。中國人民大學就是將教育學依托于強勢學科公共管理,形成了新的學科領域——教育的公共管理,實現(xiàn)弱勢學科和強勢學科的共同發(fā)展。同時也需要整合高校內部資源,加強對弱勢學科的資源支持。
2.3加強人才培養(yǎng),關注學科長遠發(fā)展
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2015年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0%。據數據統(tǒng)計,中國本科高校數量由1998年的591所增長至2015年的1 219所,在校大學生數量達到3 700萬。如此龐大的數量使得任何育人的失誤都可能影響國家的未來。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多種職能,但是最根本的使命還是人才培養(yǎng),這是大學產生之初的唯一職能,也是其他職能的邏輯起點[8]。一流的人才為一流學科提供支撐,為學科建設注入新鮮活力,因此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加強人才培養(yǎng)。
高校應該轉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觀念,科研和教學兩手抓。細化教學準則,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嚴格把關和監(jiān)督,定時開展教學評估,總結人才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調整和糾正。同時加大人才培養(yǎng)成果在教師考評中的比重,評職稱、晉升也要充分考慮人才培養(yǎng)質量,突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進行人才培養(yǎng)時,應充分了解學科性質,根據學科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例如,實踐性學科就要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類學科就要加強溝通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通過長期的訓練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為學科長遠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2.4慎重引進師資,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都具有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關鍵。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校學科建設首先要解決好的核心問題。高校應該從培養(yǎng)師資這個基礎入手,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師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素質,建設優(yōu)質的師資隊伍,形成強大的人才儲備。另一方面,高校引進人才時要慎重,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實際需要,考慮是否真正有利于學科發(fā)展,是否能夠實現(xiàn)預期產出和投入成正比,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進行決策。引進人才后也要加強管理,對引進的人才加以規(guī)范,處理好校內人才和校外人才之間的關系,在他們之間合理配置資源。同時規(guī)范人才流動的規(guī)則,使人才能夠合理有序流動,實現(xiàn)人力資源共享。
3結束語
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對國際化大背景以及高等教育強國的壓力和挑戰(zhàn),我國根據高等教育發(fā)展需要,適時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這無疑為許多高校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是在建設一流學科的過程中,高?;蚴浅鲇趯φ叩恼`解,或是出于高校資源獲取的短視效應,陷入了許多誤區(qū):把一流學科評估指標作為唯一衡量標準、裁撤弱勢學科、科研取代教學以及盲目引進師資。這些誤區(qū)已經使得高校的學科建設偏離了預先的軌道,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學術環(huán)境的破壞。因此要探索學科建設的新路向:國家要設置更加全面的評估指標,制定更加完備的評估體系,使學科建設在公平有序的規(guī)則下進行;同時,高校要牢記教育的使命,任何決定都應該以人為本,營造和諧奮進的學術氛圍;教師也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加強人才培養(yǎng)。在追趕世界一流大學步伐的過程中,既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也要立足本國國情,從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取長補短,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向陽.“雙一流”建設:誤區(qū)、基點與本土化[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6(10):12-17.
[2] 戴春晨.高等教育學科版圖調整:7 400學位點競逐新一輪評估[N].21世紀經濟報道,2016-10-28(7).
[3] 潘靜.“雙一流”建設的內涵與行動框架[J].江蘇高教,2016(5):24-27.
[4] 沙璐.蘭州大學撤銷教育學院引爭議[N].新京報,2016-8-27(5).
[5] 李培根.解析大學學科建設的誤區(qū)與真諦[J].中國高等教育,2007(8):4-6.
[6] 楊興林.“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須預防四大誤區(qū)[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6(8):14-19.
[7] 潘懋元.建設一流本科 全面統(tǒng)籌推進[J].中國大學教學,2016(6):4-5.
[8] 馬陸亭.“雙一流”建設不能缺失本科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6(5):9-14+26.
Abstract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must have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as the support,therefor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ecomes "the double class" the construction key point.But there are four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roces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first class: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is to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lass evaluation index;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is to vigorously support the strong discipline;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is to vigor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Depart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rst-class science is to int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eachers.In order to make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out of misunderstanding,we need to focus:attention fuzzy index,improve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caution vulnerable subjects,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of long-term development;careful introduction of teachers,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teachers.
Keywords"double class";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subject;misunderstanding;the new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