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周瑜其人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東吳政權的一位重要人物,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將他刻畫為英姿颯爽、文武雙全的儒將,讓讀者們印象深刻。這與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也是大體相符的,如《三國志·周瑜傳》言:“瑜長壯而姿貌……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
關于周瑜的籍貫,《三國志》中說:“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據《后漢書·郡國志》可知東漢時廬江郡下轄縣及侯國共14個,其中便有舒縣。這里的“廬江舒”指的正是廬江郡舒縣,同時舒縣也是廬江郡的郡治所在地。按《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考,廬江郡舒縣城址在今安徽省廬江縣城池村,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將東漢舒縣的位置標注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
歷史上的周瑜墓
因為時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所以歷來對于“周瑜墓”地點的說法不一。《三國志·周瑜傳》對于周瑜的病亡及其喪事有這樣一段記載:“(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于巴丘病卒,時年36。(孫)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這里雖未明確周瑜葬于何處,但提及了幾個地名,如病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陽)、喪當還吳(吳指吳郡,今江蘇蘇州)、迎之蕪湖(今安徽蕪湖),而這些地方都被后來史乘、方志演繹為周瑜墓的所在地,是非真假,今已難辨。
安徽省廬江縣作為周瑜故里,也有一處周瑜墓。關于這處周瑜墓的記載,有史可查的最早見于北宋《元豐九域志》,此書卷五“同下州無為軍”條有記載:“縣三,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以廬州東、廬江二縣隸軍,熙寧三年(1070年)析二縣地置無為軍……古跡:廬子邑城、潛城楚邑、范增祠、周瑜冢、何充?!保▍⒁姟对S九域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118頁)。據此可知北宋時廬江縣隸屬無為軍,周瑜冢是其重要古跡之一。
到明清時期,關于廬江周瑜墓的記載則更為詳細,如《大明一統(tǒng)志》卷14:“周瑜墓,在廬江縣東一十里安豐鄉(xiāng)”,清光緒《廬江縣志》卷16:“周瑜墓在東門外二里許,《一統(tǒng)志》作十里,明正統(tǒng)間提學御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立碑,題曰‘吳名將周公瑾之墓”。而清康熙《廬江縣志》中更是保留下了明代劉廷鸞《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墓銘》全文,并記述其撰銘經過:“崇禎六年(1633年),廬江人馬應魁徙貴池,嘗為我言周瑜兆域(即墓地),高五六尺余,古楯膚清如玉,石棱刓敝,色黝而窒深,封鬣之上有烏柏樹一株為識……(吳)應魁武人,激壯負志氣,嘗聽吾學琴罷,述瑜墓所,請志之。(劉廷)鸞曰:瑜傳在史冊,況列豐碑,何志為?但瑜之既沒,權位尚為將軍,凡爵賞皆表請版行,則瑜固漢臣也,于法當題曰:‘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墓。乃為之銘,銘曰:‘酒一斗,未必醇。曲一部,未必真。酎公瑾,廬江人。漢祚移,魏宮敗。塹長江,吳尚在。念周郎,功無外。千載后,隧道存。群舒地,楚啼魂。宿莽沒,寒復春。廟食衰,有野祭。族姓遷,有苗裔。宰木高,傳后世”。
抗戰(zhàn)時期重修周瑜墓
2015年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筆者所在的安徽博物院策劃了一個“安徽軍民抗戰(zhàn)史實展”,筆者參與了這項工作,負責查找相關史料,無意間在館藏資料中發(fā)現了這張1943年廬江縣周瑜墓的老照片。雖然因展覽主題的關系,這張照片最終并未上展版,但它對于安徽地方史研究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有必要介紹給熱愛地方文史的讀者。
根據照片上的文字可知,此照片拍攝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畫面近處是一段青磚矮墻,墻外有一大簇花卉,墻內是一座墓臺,墓臺分兩級,第一級臺上立有三塊墓碑,正中一塊墓碑落款細看能辨識出“一七六師五二六團”等字樣。第二級臺上是一座方形穹窿頂建筑,建筑正面開一門,門前擺放著香爐,門內有碑,碑側似乎還書有對聯(lián)。墓臺的一級臺和二級臺兩端均對稱立有高大的石獅,墓臺下方兩旁則立有兩根高聳的、潔白的方形磚柱。
這張照片上端記有拍攝緣由:“城東半里有吳名將周公瑾墓巍然?立,惟年久失修,墓冢崩頹。卅一年十月,駐軍團長覃振元君與棟共商修建,保存古跡。乃用軍民合作政策,由縣府征民夫五千,配合士兵工作,兩月告竣。此不特為廬江之一名勝,亦為一偉大建筑也。謝殿棟,三二年九月十日志于廬江”。
關于1942年廬江周瑜墓的重修,如1988年10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文物志》及孔德?!吨荑づc周瑜墓》、汪德生《周瑜墓考證》等文章中都有介紹:民國三十一年,桂系駐廬部隊一七六師五二六團團長覃振元掘開周瑜墓冢,據傳墓室有石板,板下泥水滿坑。為掩人耳目,覃振元佯作修葺筑墓,改圓頂型為“凸”字型墓。底臺邊長10米,墓高約5米,墓四角配以四頭石獅。墓正面豎“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兩側刻有對聯(lián),文曰:“君臣骨肉江東水;兒女英雄皖北墳?!倍优_上豎國民黨駐軍團長覃振元、江防司令孫福安、廬江縣長謝殿棟三塊石刻碑記。墓前兩旁豎立一對高大的長方形磚柱,上書對聯(lián):“赤壁展鴻圖,三十功名公已勛垂宇宙;佳成封馬鬣,二千年后我來樹此風聲?!?/p>
這些記述內容與照片上的情況是相符的,所謂“凸”字型墓指的應是照片中的方形穹窿頂建筑,墓碑放置于此建筑內,似碑亭,又似紀念塔。照片上文字的記錄者謝殿棟正是當時廬江縣長,而桂系一七六師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安徽及周邊地區(qū)抗戰(zhàn)非常英勇的一支部隊,其在抗戰(zhàn)中所取得的功績已被當代所正視。
那么,當時駐廬的一七六師五二六團是不是真的以重修周瑜墓為名,進行盜墓活動呢?近年來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1999年顧國華主編的《文壇雜憶初編》中就收錄了李家暄《重修周瑜墓》一文,文中說:“八年抗戰(zhàn)間,廬江縣地方人士,重修三國名將周瑜墓,予前往瞻仰。墓旁一室,內有一副楹聯(lián),乃雷家駒所作。聯(lián)曰:‘年少擅英奇,以獨斷建立殊勛,論一代人才,惟有臥龍相伯仲;時艱思頗牧,為正義重興故壟,鼓千軍勇氣,行看飲馬渡江淮。此聯(lián)成于1942年,是時南京、合肥俱淪陷,正在抗日艱苦時刻,而有此豪氣,亦能振奮人心也。”按此言,一七六師五二六團在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刻,重修周瑜墓是為了“鼓千軍勇氣”,激勵人心??磥硎恰靶弈埂边€是“盜墓”,也有待進一步考證。
如今的周瑜墓
新中國成立以后,重修的周瑜墓并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管理,數年后即遭破壞。據《安徽省文物志》記述:1950年代末,墓磚碑石被移走,墓冢遂被夷平,墓周圍為村民住宅。1980年代,廬江縣文物部門對此墓進行了維修,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將廬江周瑜墓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代以后,廬江縣逐漸將周瑜墓開辟為周瑜墓園,墓園整體規(guī)劃為仿漢代建筑,建有門樓、影壁、闕門、石像生、享堂、碑廊、文物展廳等。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還在周瑜墓園內發(fā)現了1942年重修周瑜墓時的兩塊碑刻。
周瑜作為一代名將,一直為世人所景仰,很多地方流傳著他的故事,并相傳有他的墓葬。因時代過于久遠,除非考古發(fā)掘,僅憑文獻的只言片語說哪里是真正的周瑜墓地,恐怕都難以使人信服。
這張拍攝于1943年的廬江周瑜墓老照片,是見于報道的唯一解放前周瑜墓影像資料。所謂“有圖有真相”,它的發(fā)現一定能提升安徽省廬江縣周瑜墓的文化內涵。正如明末劉廷鸞《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墓銘》所言:“酒一斗,未必醇。曲一部,未必真。酎公瑾,廬江人”。無論是真身墓還是紀念冢,皆為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