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心
摘 要:我們國家歷史悠遠,清朝作為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王朝,其在服裝上的流變更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宮廷女裝的變化更能顯示出清代服飾的多樣化流變。本文主要以《步步驚心》為例,研究清妃劇中清代宮廷女裝的流變,進而得出清代女裝流變過程中的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過程。
關鍵詞:清妃劇;清代;宮廷女裝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23-01
一、清代宮廷滿族女裝的流變過程
(一)清代前期貴族女裝服飾特點
清代前期,貴族的女裝服飾都以淺黃色大衫為主,且裙邊上可能伴有黑色的繡花。也有著朱衣,袖邊鑲白緞闊欄干,足著紅色繡花鞋。也有的著鑲有黑邊飾的無領寶藍色衣者,襟前掛香牌一串香串等小物件。女子多著低領藍衣紫裙,裙子鏡面和底邊均鑲黑色繡花欄干,袖口鑲白底全彩繡牡丹闊邊。也有的袖口和衣服裙子鑲闊欄干,裙帶垂至膝下,肩有鑲滾云肩。也有的著團花綠衣淺紅色裙,披云肩垂流蘇。
(二)清代中期貴族女裝服飾特點
到了清中期,滿族效仿漢族服飾風氣頗重,史書甚至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旗袍造型演變?yōu)橹鄙硎剑涔艹世瓤谛?,袖口寬大,衣袖、下擺、開衩處講究鑲滾寬大繁縟的花邊。尤其是滿族貴婦的袖子常制成大挽袖式,袖里精心彩繡上各式圖案,穿旗袍時將袖端挽起,精美繡紋呈現(xiàn)于外。
(三)清代晚期特點
到了清晚期,隨著西方勢力的入侵,西方的文化思想及服裝樣式進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服裝結構的改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思想上的變化體現(xiàn)到服裝上,表現(xiàn)為服裝開始追求女性的曲線美。旗袍在這一階段的變化是,袍身細瘦,下擺窄小,袖管由窄變寬,逐漸合體,袍衫外加坎肩和腰際齊平(也有與衫齊平的),上衣多無領,穿時外加一條小圍巾。
二、滿族貴族女裝流變過程與漢族女裝的融合
清代的貴族文化是滿漢文化的交流也是沖突?!恫讲襟@心》中能夠經(jīng)常看到貴族女裝中,常常將大自然中的花、鳥、蝴蝶等繡在服飾的重要部位,以簡練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使整個圖案紋樣和諧統(tǒng)一,形成較完整的裝飾圖案,體現(xiàn)出民間天真質樸的性格特征,這也是少數(shù)民族服飾圖案的典型特點。
三、滿族貴族女裝流變過程中的審美變化與時代
(一)清妃劇中女裝在款式上更加現(xiàn)代兼容,融入了諸多設計元素
劇中服飾的特點就在于其領邊的繡花。雅致中又能看出服飾的華麗,加上梅花的襯托,使得銀蘭牡丹層次尤其分明,給人以秀外慧中的感受。衣裝上繡了大量的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寬閣的衣邊作裝飾,服飾中的鑲、滾、繡、彩裝飾的運用達到了頂峰。各種花絳、獨立圖案、滿地花紋、吉祥圖案構成了特定的風格樣式,體現(xiàn)出對于裝飾過度追求造型特征,與清代整體的時代藝術風格相符。
(二)清妃劇中女裝在紋樣上更加現(xiàn)代設計元素
歷史的傳統(tǒng)、時代的流行、外來的影響,諸多種因素匯集在一起,造就了清朝現(xiàn)代設計元素的應用較多,若曦的這件服飾三層疊式的精湛花紋圖案,能夠看的出來繡工非常巧妙。尤其是里面疊加著淡紫色的花紋,顯得若曦內秀外嫩,淡雅中含有層層的細膩。清朝傳承、延續(xù)、提升了歷朝歷代服飾文化,為現(xiàn)代繡花圖案發(fā)展到極至提供了明顯的時代特色。
(三)清妃劇中女裝在色彩上更加清新麗雅
服飾色彩作為人類裝飾表達意義的符號,傳譯著民族心理構建下的意識形態(tài)。清代女子服飾色彩不僅是為個體增加一種擴張生命的活力,同時也是歷史本源文化媒介的相繼傳續(xù)。
《步步驚心》中的女裝上還出現(xiàn)了許多鑲有黑邊金線的袍襖和坎肩,這種宮廷色彩的堂奧,使服裝的色彩也變得厚重起了,形成了這一時期特有的風格。服飾以其色彩藝術獨特語言進行傳情達意?!恫讲襟@心》的女裝色彩猶如一抹夕陽,它既延續(xù)了華夏五千年服飾美麗之光,又映射出中國近代女裝色彩之美,集中反映出中華民族服飾色彩的吉祥如意的祝福納祥的民族情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就清代服飾而言,不論是滿族還是漢族的女裝,特別是清朝晚期女裝流變成為中國服裝史上的一道靚麗的釋站,這集中反映出我國近代女裝的新風和反映中華民族心理構建下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滿漢兩族女子服裝樣式有別,且著裝的人文理念也略有差異,但在服飾的流變上,不論是吉祥如意的知感、還是樣式的共同趨向,滿漢兩族女裝風格的清新、唯美都已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孫云.清代女裝緣飾裝飾藝術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5.
[2]范曉敏.清代樂舞兩大類型的特點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3]劉配.中國古代宮廷經(jīng)典女裝在現(xiàn)代婚禮服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yè)大學,2013.
[4]王淑慧.滿族傳統(tǒng)服裝造型結構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2.
[5]徐冰.中國民間小戲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