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
【摘要】局部解剖學是醫(yī)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基礎醫(yī)學課程,尤其是對于臨床及骨傷專業(yè)學生而言。在傳統(tǒng)教學法的“填鴨式”教學無法令大多數(shù)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臨床思維,因此在局部解剖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備,改革知識考核辦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督促其形成自主自學的良好習慣,使得其盡早接觸臨床,加強個人職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為臨床培養(yǎng)具備實用及發(fā)展型人才。
【關鍵詞】局部解剖;教學過程;學生能力
【中圖分類號】R3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7..02
局部解剖學是醫(yī)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主要闡述人體各器官及系統(tǒng)局部結構、與鄰近組織關系等,是醫(yī)學專業(yè)基礎理論與臨床課程之間的橋梁。由于局部解剖學知識量非常大、學時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高學生掌握局部解剖學理論知識、動手能力以及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這也是局部解剖學教師一直不斷努力的工作方向,因此需不斷更新完善教學策略,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1 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學習主動學習能力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多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側重于教師對學生關于知識的講授與演示。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模式與單純理論教學差別較小,忽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科研思維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無法有效提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而學生在面對這種授課模式時,多興趣不大。教師多半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察覺學生所想,彌補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互動,有助于在學習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的基礎上,為課下學習、形成臨床思維提供具有提綱、引導一樣的作用[2]。比如在講述腋窩淋巴結,或制作相應標本前告知學生腋窩淋巴結與乳腺癌根除術之間的關聯(lián),提高學生對相應學習內容的興趣,在課下提前找出二者之間的關聯(lián)、腋窩淋巴結的結構、乳腺癌根除術適應癥等內容,加強課上知識的課下拓展,提高學生檢索文獻的能力。同時在學生標記或在實驗室中解剖出重要組織或臟器時,需經授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辨認,并講授該組織與器官的特征,與臨床之間的關聯(lián)。此外,還可將理論知識與動手能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認可度,有助于加強其主觀能動性。在實驗課中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3~5人,其中選出1名組長,負責在解剖實驗課中擔任二次授課職責,負責在小組內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言及動手方面知識進行二次講解,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在學習過程中暴露的問題[3]。
2 加強師生教學互動,引入新教學方法
在局部解剖學課堂上應加強師生互動,實現(xiàn)預習、課堂講授、課后拓展的學習過程,同時注意引入PBL等新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知識掌握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課前知識預習
在局部解剖課之前,教師應明確目前的解剖教學進度表,尤其是在實驗課之前,提前告知學生課程實驗內容,便于學生在授課前預習,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促使其形成發(fā)散思維。
(2)課堂講授,并針對講授內容提出具體的觀察及操作要求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節(jié)課講授內容,提出重點部位觀察要求,比如皮膚解剖結構,表皮之下不同組織層次,與鄰近組織之間的關系等;再比如乳腺解剖,需注意切口方向,切開深度等。教師在講授重點部位局部解剖時,需注意將臨床知識與經驗相結合等,提出某些典型病例,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針對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但在授課之前,建議將學生分成實驗小組,每組3-5人,2-3組觀摩同一具標本,不同小組組長輪流擔任臨時觀摩長,在觀摩標本過程之中,分派觀察及主刀任務,確保每個人都有主刀實踐經驗,做好觀察記錄;注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臨床報告書寫能力[4]。
(3)課后拓展與課后作業(yè)
局部解剖課結束后,授課教師提出拓展問題,比如下肢靜脈血管相關內容授課結束后,提出與下肢血管病變相關問題,比如下肢靜脈血栓來源及循行路線、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因與病理機制等,并且隨機選擇學生描述上節(jié)課重點內容,有助于加強學生理論知識與臨床之間的關聯(lián),提高其總結概括能力。
3 完善教學設備,改革知識考核辦法
完善解剖實驗室的設備及計算機系統(tǒng),將局部解剖學相關前沿知識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實現(xiàn)多學科的跨領域交叉,保證知識庫的先進程度,同時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比如3D多媒體技術設備等,有利于學生在腦內形成人體組織結構立體模型。同時,教師在業(yè)余時間應加強局部解剖學示教標本的制作,拓展學生的眼界。與此同時,改革局部解剖學考核辦法[5],比如標本測試、理論測試、論文等,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水平與實踐能力,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為將來走向臨床提供完善的知識儲備以及堅實的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尹 剛,申國明,方正清,等.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德育培育的探索與實踐[J].學周刊,2017(13):33-34.
[2] 伏輝,徐四元,馬 森,等.PBL教學法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7(10):82-83.
[3] 張蓮香,孫向平,馮利強,等.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7,19(1):51-53.
[4] 高志明.局部解剖實驗教學教具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雜志,2017,11(1):75-76.
[5] 劉曉柳,熊彥娥.淺議人體解剖學日常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7):13-14.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