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
一
許多不眠之夜,我待在書房,面對閃亮的電腦屏幕,敲不出一個字,身心疲倦,諸多惶恐和沮喪。
于是,我便常常沉思,追溯起文字的根源來。
古籍言,文字為倉(蒼)頡創(chuàng)。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贝苏Z出,倉頡造字被定格為史實,從此未能顛覆。后來很多古籍,版本、內容、記述不同,倉頡造字卻無異議,“天雨粟,鬼夜哭”“龍顏侈侈,四目靈光”“鳳凰銜書”等添筆,也不過是對此說的補遺。
倉頡造字出自史籍,大抵可信,但有漏洞。比如倉頡是黃帝史官之說就令人費解。眾所周知,中華史前文明以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殷商劃界,既然黃帝命倉頡造出了字,“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史前文明理應從那時算起,應遠早于殷商,以殷商劃界就顯不妥。由此看,倉頡造字究竟是古人落筆不慎,還是后人刻意為之?究竟是史學立場,還是文學想象?不得而知。好在古往今來,我們祖祖輩輩都不糾結懷疑倉頡造字的虛實,情愿信其是真。
二
漢字真好。
辜鴻銘先生能用多國文字著書立說,可他覺得漢字最貼心,毛筆端軟,書寫須先用心,不然難成書。所以,我把寫下的每個字都當作精靈,而不是簡單的符號。它們是祖先的饋贈,是民族的魂魄,它們投射著時間的光影,也散發(fā)著先人的風雅與溫度。
說得虛了些。到底哪里好?
還是說不清,隱約覺得,文字能改變命運,能催生悲喜,能激發(fā)潛能,能滋生憧憬。它像泥土,能種植夢想,能種養(yǎng)生活,還能衍生成職業(yè)。盡管文字勞心和泥土勞身的方式樣式不同,苦樂滋味卻大致相同。
文字功能多樣,境界無窮。文字被人搬來碼去,無非文以載道、文以寄情,只是單位“載道”多“寄情”少,“寄情”總被“載道”擠到邊緣。
從前,我好“寄情”厭“載道”,十多年熬下來,才知并非如此,碼字到了一定階段,“載道”“寄情”互相補充互有裨益,就像硬幣的兩面,看似對立,其實很難切開。
更何況,多年后再回首,道與情、載與寄都是云煙。
三
文字簡單。
一經編排組合,卻生無窮之境。
寫作,就是排列組合文字,挑揀,揉開,篩選,再重組,加工,把玩,文章就制作出來。像極手工藝品。
這一過程卻極不簡單,充滿疼痛。
而寫詩又最痛。
我的微信有個本地詩友群,群里每天有人寫詩撰詞,氛圍極好。其中有一位,每隔數(shù)日就發(fā)送他詩歌獲獎的信息,一年到頭得獎無數(shù)。鬧哄哄的勁頭,倒有點不像詩人。
真正的詩人怎樣?我心里有數(shù),但不想說,大抵應該不在名利場的。
文字很輕,卻又重。文字本無高下,文章卻有高低。
如不走心,文字只是文字,一旦沉溺投入,文字就是煉心修行的熔爐。
高度物化的時代,熙攘繁華的世界,文字清朗又散漫,兀自在那燈火闌珊處。當然,在這個充滿一切可能的時代,文字也能撐起一些柴米和美夢。只是,總還有那么一些人,寧愿用文字撐起一根堅硬不屈的骨頭。
這真挺難的。
四
對文字,我似乎有太多不甘。
我五歲識字,這對現(xiàn)在同齡的孩童不算什么,在保守年代和封閉鄉(xiāng)村卻被視為了不起的。在我出生長大的地方,老實巴交的鄉(xiāng)親遵循“日出做日落坐”的路數(shù),規(guī)矩走完一生,很少人把讀書當回事,他們甚至認定這樣的事實:讀書無益生計,無助農事,解不了饑,果不了腹,反而會壞腦殼,誤人子弟,實無意義用處。狹隘的實用哲學,讓我的鄉(xiāng)親輕視和排斥讀書識字。
我早年識字受家庭影響。父親念過私塾讀過高小,是我們村的文化人,后來,父親成為我們鄉(xiāng)村唯一的教書先生。母親小父親兩歲,沒上過學,也識字。據說,我姥爺當過保長,母親做過大隊工作,我猜想母親識字源自她的人生經歷或上過掃盲夜校之類。
父親是“書讀壞腦殼”的人。他好逸惡勞,教書也不安分。三年困難時期,因受不了饑饉,祖父去世后,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他毅然參軍。此后,一家老小的擔子全落母親肩上。母親接下生活的重擔,也接下父親的教鞭,她一邊在生產隊掙工分,一邊替父親教書,直到后來一李姓先生接替差事。20世紀70年代后,我家鄉(xiāng)有了小學,老師多了起來,我如期走進學堂。
識字,東坡先生言“憂患始”,魯迅先生說“糊涂始”。我不知誰更有理。只是當年我識字懵懂,情形更像魯迅先生言。識字后,心憂腦慮,想這想那,又覺東坡先生說得對。
假如當初不讀書識字,我不知自己命運會怎樣。像祖父那樣侍奉土地?像鄉(xiāng)親那樣靜寂度日?像母親那樣不甘不屈?還是像父親那樣叛逆逃逸?不知道,我覺得,人一生結的緣走的路,其實冥冥中早有定數(shù),任何假設都是矯情的說辭。
父親是我們村走出的第一人,也是家鄉(xiāng)一帶最早吃上“公家飯”的人,盡管他晚年生活稍不如意,但整個人生還算風光體面。作為我們村勵志的榜樣,父親徹底顛覆過鄉(xiāng)村“書讀壞腦殼”的惡念。
我的經歷和父親相似:土地出生長大,軍旅經歷風雨,最后混跡市井。稍不同,父親土地時間長,我軍旅時間久。得益于有出息的父親,我十二歲就進城求學,不像我幼時伙伴,早早玩起泥巴犁耙,從此,不可逆地走進土地的懷抱和勞作的課堂,分野了彼此的生命走向。
我在拙文《被文字埋沒的理想》中細述過我讀書和參軍這兩段人生經歷,這些無心插柳的過程影響我至深。作為土地之子,如果不是“讀書壞腦殼”,我應該能夠成為馴良的莊稼漢,很難真正走進外面世界;如果不是讀書識字,我也許不會久滯部隊,即使留下,也應沖鋒在摸爬滾打的行列,不會沉溺斗室苦思冥想。我年輕時許多理想,沒一個和文字有關,而事實上,我后來經歷的諸多事情恰與文字深深糾纏。
當兵時,因寫得一手不差的硬筆字,加上喝過一些墨水,我很快被挑到輕松崗位,干抄抄寫寫的事,免受了很多皮肉之苦。我所在的崗位不顯山露水,對我影響卻很大。我后來上軍校學技術,畢業(yè)當軍醫(yī),改行進機關,大概與這些崗位的經歷有關。當軍醫(yī),事少活輕閑時多,我重操舊好,經常涂鴉,興致來了還投稿,一來二往,我在軍內報紙雜志上登過“豆腐塊”。
1998年夏,我隨部隊赴贛進行光纜施工,后到九江參加抗洪。1998大抗洪,軍地齊心軍民情深,團政治處編寫抗洪譜缺人手,將我調到機關搞材料,我成了團里不務正業(yè)的軍醫(yī)。
1999年底,部隊整編,我們師改步兵旅,團政治處主任升任旅政治部主任,我也因此調至旅機關當宣傳干事,平日小打小鬧的愛好從此成為我半輩子的職業(yè),這是始料未及的。
如此,離鄉(xiāng),進城,求學,當兵,轉業(yè),回城,經歷的一切似乎都受文字左右,走不出文字的苑囿。
曾經,沒完沒了的材料,無休無止的加班,熬夜,失眠,讓我心力交瘁。我勤奮筆耕,文字都未把我推向應有的高度,只能自怨自嘆。
多年后,寫作的苦累我早已習慣。
也不是習慣,而是我學會借文字的光芒,驅趕黑暗。生活對成年人來說沒有“容易”二字,我們之所以還能豁達開朗、悲憫寬容,還能自我解脫、拯救釋放,并不是我們長著一顆堅硬無比的心,而是文字熬制的良藥,教我們懂得如何自救。
弘一大師圓寂前手書:悲欣交集。道行高深的大僧臨別也留下心結。才發(fā)現(xiàn),這世上,即使圣人,也有放不下的苦樂悲喜,又何況七情六欲的凡人。人不管怎樣走路和修行,生命的本性和初心是類同的。這樣想,我在文字里修煉、參悟,苦樂悲欣也不過是尋常煙塵。
當文字成為寄托,我心溺于此,不管文字的迷陣里,我曾如何在絕望中突圍尖叫難覓出路,不管我的生活、理想還將如何被文字碾壓蹂躪,我都安然以赴,因為,文字給我一個傾訴釋放的出口,讓我歇憩停靠,讓我稀釋疼痛,享受某些酣暢自由的瞬間,并療愈那些被歲月劃破的傷。
被文字風干的傷,漸漸沒有了疼痛,它們別在我的胸口,成為此生的痕。
責任編輯 陳美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