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自評是教師評價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自評是教師進行自我診斷,自我激勵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結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進行分析可知,教師如何進行自我評價,如何內(nèi)化評價的結果,都根源于教師的需要,只有滿足各階段教師的各層次需要,才能促進其自評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需要層次;教師;自我評價
教師自我評價做為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促進教師發(fā)展,提高教學質(zhì)量,推進素質(zhì)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要有未滿足的需要就能夠影響行為,充當激勵工具。所以,教師如何進行自我評價,如何內(nèi)化評價的結果,都根源于更層次教師的需要。
一、基本概念
(一)教師自評
1.教師自評的定義
教師自評是相對于對教師評價中的“他評”而言的,指的教師依據(jù)評價原則,對照評價內(nèi)容,主動對自己的工作表現(xiàn)作出評價,是一種教師通過認識自己,分析自我,從而達到自我提高的促進教師素質(zhì)提高的內(nèi)在機制,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過程,是實施教師終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2.教師自評的必要性
(1)教師自評是教師評價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教師自我評價是教師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能為其他評價教師的體系,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是外部評價的基礎,能促進教師進行自我診斷,鞭策教師自我激勵和自我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zhì)。
(2)教師自評更尊重教師的勞動
教師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常常根據(jù)其特殊的感受和體驗,采取一些獨特的工作方法與方式。由于條件的限制,其意圖與最終效果,可能會有一些出入,他們的想法與努力,外人從表面上有的能夠理解或了解,有些卻難以理解或了解,如果僅僅由外人根據(jù)表面現(xiàn)象對教師進行評價,則很容易忽視教師的工作意圖和初衷,評價結論也就難以做到全面客觀,公正和準確。而在自我評價中,教師可以充分闡述他們的觀點、看法和工作依據(jù),詳細分析自己的工作成效與設想、意圖之間的矛盾,對自己的努力狀況加以分析,從而既增加了評估信息的廣泛性、真實性,又使評價結果對教師本人更具效用性,提高評價質(zhì)量。
(3)教師自評歸還了教師的話語權
在傳統(tǒng)教師評價活動中,教師評價目的偏向于對教師的考核與評定、評價標準強調(diào)統(tǒng)一和量化必然導致評價實施中缺少真實的對話與交流。教師本人沒有說話的權利,只能聽從他人評價結果的評判,所以我們呼吁讓教師在教育評價中有說話的機會與給予教師在教育評價中跟他評的評價主體一樣的平等地位,那就是關注教師自評。真正的以他評為手段,自評為目的。
(二)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fā)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1943年在其《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指出:“需要”是個體缺乏某類東西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主觀狀態(tài),是人做事情積極性的基礎和根源。人類的需要層次的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若不能得到滿足,則個體的生理機能將無法運轉,如空氣、水、食物、衣物等。
安全的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就要保障安全需要。每一個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chǎn)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實力的欲望,會要求勞動安全、職業(yè)安全、生活穩(wěn)定、希望免于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
社交的需要也被稱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jīng)歷、生活區(qū)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覺,無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chǎn)生推動力。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只能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
二、需要層次理論對教師自評的啟示
(一)關注不同階段教師個體的需要層次,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自我評價觀
在人的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人的需要是不同的。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正是由于需要的存在,才推動了人的行為的動機。要使評價工作收到成效,不僅要了解教師的需要,還要了解教師在某個時期的主導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的采取各項措施通過滿足教師的需要來激發(fā)教師參與自評的積極性,是教師評價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有效性。
作為個體,不同階段的教師有不同層次的主導需要,一般來說,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側重于滿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赏ㄟ^完善工資福利保障制度,滿足教師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使教師在開展自我評價時無后顧之憂,能夠較客觀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發(fā)展型的教師在物質(zhì)需要滿足的基礎上,更側重于愛和歸屬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所以應該通過深化職稱改革,滿足其尊重的需要,對于成熟型教師而言,主導需要則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可通過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來滿足教師發(fā)展的需要,使教師的自我評價更有深度。
(二)教師自評的最高目的就是滿足作為教師職業(yè)的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教師自我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并且愈來愈多的人希望獲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別人承認和尊重等;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最高一級的需要,指一個人需要發(fā)揮他最大的潛能,做他適宜的工作,實現(xiàn)他的理想,并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教師自我評價經(jīng)過不斷地自我診斷、自我調(diào)整、自我激勵,最終達到自我提高,實現(xiàn)自我專業(yè)的發(fā)展。這就是教師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展示了自我,實現(xiàn)了自我,滿足了自己求真、向上、創(chuàng)新的需要,極大地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和自尊。另外,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直接責任者,教學過程的構思及每個細節(jié)的安排只有他本人最清楚,外來研究者對這些實際情況往往了解不深,很難提出能切入關鍵的問題。與外在的評價者相比,教師最了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教學背景和教學對象,最知道自己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困難。沒有人喜歡被質(zhì)疑在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時,沒有人愿意讓別人來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判。因此,只有建立在教師自我評價基礎之上的教師評價,才會是比較準確全面并切合實際,教師也才容易接受。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師自評的外部環(huán)境,滿足全體教師愛和歸屬的需要,使教師更膽大的參與自評
教師總是處于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進而造成與客觀事實之間的差距,既可能有過低的自我評價也可能有過高的評價或不完全的自我評價,因此,教師自評需要良好的人際氛圍,人際交往的需要指教師對于外部環(huán)境心理依賴的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需要在他人或群體的有效交往中尋求個體對群體的歸屬和互愛。和諧的人際氛圍、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個體對于群體環(huán)境的心理需要。
創(chuàng)設良好的評價環(huán)境教師在自由、民主、平等的評價氣氛中會有一種被信任的感覺,能夠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這時更愿意主動誠實的匯報自己的評價結果。相反,如果在一種不平等、權利橫行的環(huán)境下,教師會產(chǎn)生失落感,認為自己的評價只是徒勞。教師的心理復雜多樣,結果反饋應靈活多樣,既要有啟發(fā)式的反饋,要求自我客觀認識,達到自知之明,也要有討論式的反饋,來轉移過分關注總結果的注意力;既要有模糊的反饋淡化過于強調(diào)等級,也要考慮反饋的范圍??梢?,良好的評價環(huán)境也是影響教師自評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要使教師的自我評價更有效,更好的促進教師的自主發(fā)展,必須要合理分析教師的不同層次的需要,并提供條件使其得到滿足。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智慧——馬斯洛人本哲學解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2]孫燈勇,王梅等.教師自評自主支持和班級目標結構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J].心理研究,2014(10).
[3]計巧.我國高校教師自我評價體系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6.
[4]蔡敏,葉穎.美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模式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5(08).
[5]蔡敏,賈翠雅.美國中小學教師自我評價SSA模式及其啟示[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02).
作者簡介:
孫元元(1987—),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河南師范大學新聯(lián)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