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麗華+范曉云
摘要:一體化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在高職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一體化課程設計的起點是工作任務,要求從工作任務出發(fā)選擇相關教育內容并確定相應教學方法,注重創(chuàng)建學習情景和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的完成,同時完成了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體系的學習。《經濟學基礎》是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經濟思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經濟學基礎》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解析原因并展示了一體化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一體化;一體化教學方法;經濟學;經濟學基礎
一、《經濟學基礎》教學中所遇到的困惑
筆者所在技工學校學生分兩個類型,一種是初起班(中職班),即招收初中畢業(yè)學生,學制五年;另一種是高起班(高職班),即招收高中畢業(yè)的學生,學制三年。技工學校的學生都是在普考里失敗而無法順利上高中/大學的學生,所以他們的學習基礎平均水平較高中比是要低一些的,還是存在一部分的厭學學生,所以整體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低些。
經濟學內容理論性強、數(shù)學模型多,對于數(shù)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感覺難度有些大;另外,該課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以前沒接觸過的新的概念性的東西,學生難以理解。對于本科生來說都是個不容易的課,對于未上高中的技校中初起班學生來說就更難了,所以選擇了教學內容上就有所刪減難度低些的《經濟學基礎》,可學生們對有刪減的《經濟學基礎》學起來也還是很吃力,舉例說明。
例1:在供給與需求分析中,需求、供給的概念,需求定理、供給定理與生活結合比較緊密,學生也相對易懂,可是在學習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的時候是相當?shù)馁M力,在結合案例分析以后,學生當時反饋是懂了的,可是半個月以后提問這個問題時,36人的班級只有2-3位學生是能回答得上??梢娀卮鸩簧系倪@些學生是沒掌握的。
例2:在消費-價格彈性一章,學生們在需求-價格彈性的學習和計算多數(shù)是靠記憶而不是理解,在價格彈性和總收益的關系中也是這樣。所以一般過半個月左右學生就基本上忘了。
鑒于這種情況,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法能改善這種情形,所以嘗試一體化教學中的項目教學法(或說任務引領法)。
二、教學效果分析及一體化教學法簡單解析
(一)《經濟學基礎》教學狀況原因分析
在需求和供給章中,學生對需求定理的掌握是比較牢固的,因為需求定理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正常商品的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升高而減少,隨著價格降低而增加。這是生活中消費者普遍存在的消費趨勢。
而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從字面上去理解和分析,很難區(qū)分,需求的變動難道不是體現(xiàn)在需求量的變動上的嗎?其區(qū)別點的關鍵在需求量的變動是在消費者收入水平、消費偏好、相關商品價格、政府政策及社會生產力不變等這些因素不變,由商品本身價格因素引起的。而需求的變動是非商品本身價格因素引起的(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也類似)。這是生活中所沒有接觸到的東西,以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面來說,他們無法切實理解,結合案例分析,區(qū)分開了這兩個概念是被動地接受了這樣的概念區(qū)別,但并沒有主動去找到區(qū)別點。
需求-價格彈性概念的學習狀況也是這樣,學生們沒有接觸過需求變動對于價格變動的敏感程度的生活事例。
(二)一體化教學法
一體化指的是工作學習一體化(簡稱工學一體化),在工學一體化的課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踐實現(xiàn)學習。工學一體化課程也是結合理論實踐的一體化,它是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fā)展和建立職業(yè)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yè)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guī)范相結合;學習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huán)境所進行的整體化感悟與反思,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tǒng)一。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完成了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體系的學習。在獲得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同時,全面發(fā)展那些與職業(yè)相關的經驗、知識和技能。
(三)一體化教學中幾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中強調“思維”和“行動”的統(tǒng)一,情調“情境”和“發(fā)現(xiàn)”,以及學生的自我建構和自我管理式學習;教學過程是認知過程與職業(yè)行動過程的結合,是學習者的個體行動、學習過程和適應外界要求的結合。下面是一體化課程實施的幾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方法: 四階段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項目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現(xiàn)代崗位培訓法。各種方法的詳細介紹見《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指南》。
三、一體化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基礎》的嘗試
教師要想把《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好,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經濟學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模式,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采用了項目教學法(一體化教學法中的一種)的教學方法?,F(xiàn)以“價格-需求彈性的學習”為例,探討一體化教學方法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嘗試。
(一)需求-價格彈性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1.能敘述決定需求供給彈性的因素;
2.掌握價格-需求彈性的概念和一些簡單的運算;
3.掌握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和總收益
4. 能對相關資料、互聯(lián)網資源進行檢索,本次任務。
情境案例描述:
農民們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柜臺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
“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么!”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endprint
“在六月里,你們不是賣十三塊么?”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p>
“哪里有跌得這樣利害的!”
“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你們不知道么?各處的米像潮水一般涌來,過幾天還要跌呢!”
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現(xiàn)在在每個人的身體里松懈下來了。今年天照應,雨水調勻,小蟲子也不來作梗,一畝田多收這么三五斗,誰都以為該得透一透氣了。
哪里知道臨到最后的占卜,卻得到比往年更壞的課兆!
布置學習任務:
1.通過檢索《經濟學基礎》相關資料、互聯(lián)網資源或者通過實踐的手段獲取不同價格下的不同的消費數(shù)據,掌握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
2. 利用需求彈性,分析谷賤傷農的的原因?
3. 為什么有些商品可以薄利多銷有更多的收益,有些商品卻是高價有更多的收益?
1.學生分組,各小組以這樣的流程完成學習任務:
自學。即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教材和收看視頻來理解和掌握課程基本內容,即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
2.小組討論和數(shù)據采集。
恰逢班上有5-6位學生家里經營菜攤,五金店,社區(qū)便利店等營生的。這樣將這5-6位同學分在不同的小組,與家長溝通后,用兩個周末的時間,分別以灌裝加多寶、大白菜、米、方便面、毛巾為實驗商品,統(tǒng)計兩個不同的價格下的銷售量,以銷售量為需求量,估算出商品的彈性系數(shù)E。其中有一個小組采取了兩個相同的晴天,不同的價格在校園內賣西瓜,統(tǒng)計兩個不同的價格下的銷售量,以銷售量為需求量,估算出西瓜的彈性系數(shù)E。當然學生們采集到的數(shù)據并不具備完全的科學性、全面性及普遍代表性。這并不是本次課程設計的重點,也不影響學生們參與的熱情。
3.學習成果展示。
各組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數(shù)據,開始進行彈性系數(shù),算得:毛巾E=0.83;西瓜E=2.77;方便面E=1.57;米E=0.22;加多寶E=2.54;大白菜E=1.11。
(毛巾:單價10元/條,需求量為11條;單價9元/,需求量為12條;西瓜:1.8元/斤,需求量為180斤;1.6元/斤,需求量為250斤;方便面:售價4元/桶,需求量為23桶,售價3.7元/桶,需求量為26桶;米:單價為3.9元/斤,需求量為80斤,單價為3.5元/斤,需求量為82斤;加多寶:4元/罐,需求量為62,3.6元/罐,需求量為80罐,大白菜:2.1元/斤,需求量為87斤,1.9元/斤,需求量為92斤。彈性系數(shù)計算公式:
)。
各組展示各自的計算結果,激烈討論自己的計算結果和書上參考的彈性系數(shù)有偏差的原因。
4.教師評價與總結。
學生們參與度很高,積極計算,并聯(lián)系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分析本次學習結果。對各組的完成任務的過程進行了任務細化的評分,采集數(shù)據中遇到的問題也做了對應的分析和評分。
為了檢測本次學習效果,筆者在期末復習里沒有復習需求-價格彈性,而在期末測試里,這個知識點的一共是9分,1分判斷題,2分選擇題,8分的計算題。得分滿分11分是有12位,8-10分的18位,6-8分的6位(全班共36人)。在所有的知識點中得分率是最高的。
五、本次教學效果總結
(一)學生都較為積極地參與到本課題的學習中,學生自己討論并超越本章的知識點,得出了谷賤傷農的原因有:(1)缺乏彈性:農產品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農產品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極大的減少對其需求量,但當其價格下降時,人們也不會大量的去購買,即是說農產品的對于價格的敏感度不大,它取決于人們生活中的需要。
(2)在豐收的季節(jié),農產品價格會下降:由于上面提到過的,農產品的是缺乏需求彈性、而供給具有剛性的物品,也就是人們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是比較穩(wěn)定的。在農產品豐收時,社會中農產品的供給量大于需求量,由于供求不平衡,致使農產品不得不大幅度下降價格,這樣,農民的總收入下降。
(3)真正的“谷賤傷農”:在豐收的季節(jié),農民會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而獲得一定的收入,但農民也會因價格下降而形成損失(包括成本和勞動力的投入等),當收入低損失大時,農民實際上就會出現(xiàn)虧損狀態(tài),這就是“谷賤傷農”,也就是“谷賤傷農”的本質所在。
(4)對于富有彈性的商品,小量的降價如5%,能帶來大于5%的銷售量增加,故而總收益增加;對于缺乏彈性的商品,適量的漲價如7%,只是3%銷售量的損失,總收益是增加的。
這樣的課程模式,不再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主動的探究和追尋原因,學生在分析出原因后非常的開心、非常有成就感,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得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本次課的是根據各組學生分析的過程來評價學生成績的。這樣的模式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給予了特別鼓勵,能更好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這樣的方式教學存在的問題,小組中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存在個別學生不出力,而坐享同組其他同學的成果。在后續(xù)同樣教學方法的應用中,將通過改善效果評價參數(shù)的方法改善這種情況。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經濟學基礎.布拉德利·希勒(著)王福重譯[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4]項目教學法[EB/OL].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教學參考叢書
[5]李小梅.“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在高職課程設計中應用[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9).
[6]經濟學.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美] (著),蕭琛主譯[M].人民郵電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