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
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微電影整合了文學、音樂、舞美、傳媒等藝術,融合了攝像、錄音、剪輯等多項現代技術,融入了身邊最動人的社會生活元素,已成為廣大青少年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2015年秋,學校決定開設選修課,實行走班制,向廣大教師征集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的特色校本課程。我是學校信息技術專業(yè)的老師,同時負責校園電視臺,對攝影器材和相關知識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組織過校內大型活動的直播錄播,曾策劃并制作了多期校園電視節(jié)目,指導過兩部校園微電影的攝制。鑒于此,我向學校提交了校本課程《微電影拍攝與制作》。
定位與準備
分析學情,確立目標。我以前曾指導過學校廣電部(學生社團)的學生拍攝過校園微電影,這些學生是經過認真選拔,大多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并都有一定的基礎。如今,《微電影拍攝與制作》作為面向全校學生的選修課,學生的基礎不一,鑒于此,我依據學情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在知識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電影及微電影的發(fā)展歷程,學會編寫劇本的方法與格式,掌握攝影器材的基本使用,掌握電影構圖的基本理論,了解用鏡頭敘事的基本原則,掌握后期剪輯與合成視頻的方法。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旨在提高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量身定制,購買器材。由于校園電視臺有一整套較為專業(yè)的設備,但數量較少,為了能讓所有同學都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學校新購置的器材主要是入門級單反和家用級攝像機。其中,單反相機6臺,攝像機6臺,三腳架5套,非線性編輯機10臺。為了讓學生開拓視野,學校還購買了軌道車和移動LED燈光等輔助設備,后期還購置了一臺大疆無人機。
因材施教,靈活運用。根據學情實施分層教學,如將學生分為側重前期編導拍攝和側重后期編輯制作兩個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集中或個別輔導,彌補其不足,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嘗試與創(chuàng)造
基礎先行,循序漸進。由于學生在專業(yè)的電影拍攝與制作方面幾乎都是空白,甚至很多學生都沒有碰過單反相機或攝像機,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我遵循基礎先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并對課程作了如下安排:首先讓學生了解微電影的定義、微電影的特征、微電影的分類、微電影發(fā)展趨勢等基本知識,然后對學生進行主題為“你眼中的微電影”的座談。根據學生的理解,我把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整理,然后讓學生進行微電影鑒賞,包括影視鑒賞基礎、微電影鑒賞指導、微電影佳作欣賞,并對學生反饋的信息結合影片進行點評;然后講授相機、攝像機的使用方法,構圖的基本原理,推拉搖移跟等拍攝技巧,講鏡頭之間的銜接與切換等電影拍攝的技巧與方法;最后講電影的后期合成與制作。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入門,在活動體驗中發(fā)展自我,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升華自我。
分組合作,初步嘗試。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將活動體驗和創(chuàng)新實踐融合起來,讓理論知識在初步嘗試中顯現。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關于學校專題片拍攝的作業(yè),并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人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發(fā)揮不同的作用。負責攝像的同學在校園練習拍攝技巧,發(fā)現學校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負責劇本編寫的同學練習劇本的編寫技巧;負責后期的同學熟悉后期編輯制作的方法與步驟。
集中展示,取長補短。在期中時,以小組形式提交作品,然后對各組拍攝的作品進行集中展示,并評出名次。在展示中,大家一起分享拍攝技巧,分析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他們在拍攝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也體會了艱辛。有的小組為了拍攝日落時的場景,不惜連續(xù)幾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地進行拍攝;有的小組為了拍攝一組乞討鏡頭,甚至將自己的舊衣服撕破,還到音樂組借來二胡,營造凄涼的氛圍;有的小組為了有比較好的聲效,連續(xù)幾周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到學校電視臺加班錄制配音……
收獲與成長
課程從整個教學安排上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將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真正體現選修課程標準的核心精神。
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在節(jié)目制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分鏡頭腳本的寫作、攝像的技術和電影制作的知識。學生參與到劇本的創(chuàng)作、分鏡頭腳本、編輯、導演、表演、拍攝、剪輯、配樂等工作,促進了語文、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學習,培養(yǎng)了其綜合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校電視臺有攝像機、三腳架、話筒、調音臺、提詞器、特技臺、視頻采集卡、視頻編輯機,而且每年都招收專門的記者、主持人、攝影師、后期編輯等,鍛煉了一批批學生,但由于電視臺規(guī)模的限制,參與的人數較少。在實行選修課之后,我充分運用微電影班的學生,讓他們參與到電視臺的日常工作,不僅圓滿完成了電視臺的日常工作,還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學到了知識。
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得到增強。由于微電影拍攝是一件極其需要團隊合作的事情,一個劇組往往包含各種各樣的分工。我模擬劇組,將同學們分成4個小組,再由組長在組內進行分工。小組合作強調每一個成員要有善于合作的心態(tài),要懂得一部電影的最終完成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樹立只有集體和諧,配合默契,才能成功的觀念。微電影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臺前幕后必須各負其責,每個人的工作責任感得到了培養(yǎng),增強了同學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
學生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得到增強。在拍攝過程中要和隊友、同學甚至其他陌生人進行交流,提升了學生溝通協(xié)調能力。有一個小組想拍一部介紹學校食堂的短片,但他們性格都比較內向,不太善于同別人交流,可是在后期拍攝過程中,他們敢于突破膽怯心理,與食堂的管理員和廚師溝通,拍攝到了所需要的鏡頭。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得到了專業(yè)上的成長。根據這門課程的特點,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審美趣味。作為教師,也需要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用趣味高尚的審美感染學生,引導他們在光、色、聲、影中探索電影的奧妙,用真善美的審美理念影響學生。
作為一門年輕學科的教學實踐,教學探索才剛起步,值得思考的問題仍有很多,微電影要尋求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除了相關學科知識的支持,更需要我們教師對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思考和探索,啟發(fā)學生心智、陶冶情操、完善品格。
(責任編輯 徐世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