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江志毫
(重慶市巴南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康復科 401346)
康復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
楊 健,江志毫
(重慶市巴南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康復科 401346)
目的探討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的患者86例,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3例。對照組采用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觀察組在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參與會所活動設置。3個月后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住院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進行療效評估。結果3個月后觀察組PANSS總分及各項因子分與入組基線相比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降低但并不顯著(P>0.05)。另在SSPI總分及各項因子分上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提升,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康復會所模式能有效改善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能力,對患者回歸社會有積極影響。
精神分裂癥;會所模式;社會功能
精神康復會所模式是一種新興的精神康復范式[1],在精神康復會所中,患者除堅持采用藥物治療外,可對工作進行自由的選擇,會所中工作人員會尊重患者的喜好與選擇權。國外研究表明康復會所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有良好的恢復支持作用[2],但在國內精神康復會所對于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影響缺乏系統(tǒng)研究。因此本研究探索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適應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療,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6例,入選標準:(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年齡18~55歲;(3)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能配合完成評定;(4) 經急性期治療陽性癥狀基本緩解;(5)征得患者和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排除標準 :(1)精神發(fā)育遲滯;(2)軀體疾病或腦器質性精神疾?。?3)藥物和酒精濫用;(4)人格障礙;(5)近3個月有藥物調整或參與其他心理干預措施的患者;(6)有明顯藥物不良反應者。本研究入組前均征得受試者本人同意或法定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分組情況:(1)觀察組:43例,脫落2例(病情波動1例,失訪1例),缺失率4.65%低于10%,對缺失數據采取忽略處理方式,實際收錄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齡(43±10)歲,學歷小學4例,中學28例,中學以上9例,病程7~30年?;€PANSS總分34~75分,平均分53.61分;基線SSPI總分5~11分,平均分7.68分。(2)對照組:43例,脫落2例(復發(fā)住院1例,不愿繼續(xù)參加研究1例),缺失率4.65%低于10%,對缺失數據采取忽略處理方式,實際收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齡(44±10)歲,學歷小學5例,中學31例,中學以上5例,病程8~27年。基線PANSS總分36~75分,平均分53.51分;基線SSPI總分5~11分,平均分7.83分。兩組在人口學及基線PANSS、SSPI總分等各項指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設計 采用完全隨機設計、對照試驗進行研究設計,將8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1.2.2治療方案 對照組采用單一維持期用藥治療。觀察組患者生活在本院的精神康復會所中,包括:個別咨詢室、團體治療室、集體培訓室、精神康復會所的餐飲部、行政部、就業(yè)指導部等??祻蜁才?~5名醫(yī)護人員及3~4名志愿者負責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康復和日常生活。(1)日常生活訓練:每日晨起至就寢,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側重于精神康復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培養(yǎng),逐步建立起團體社會觀念,培養(yǎng)康復者的集體歸屬感。(2)文化娛樂訓練:會所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如羽毛球、郊游、生日會等,并在節(jié)日舉行慶?;顒樱缰星锕?jié)、端午節(jié)、圣誕節(jié)及新年團拜等,豐富會員業(yè)余生活,促進彼此交流。(3)職業(yè)康復訓練:精神康復會所模式認為康復是一種體驗性的職業(yè)康復過程,參與康復的患者不再被稱為“患者”而是被稱為“會員”,他們將與被稱為“職員”的專業(yè)工作人員一同參與工作[3]。會員從周一到周五在不同部門擔當職務,會員們通過參加會所的工作,鍛煉社會交往能力與各種職業(yè)技能,從而建立自信和實現自我價值,以增加社會對他們的接納度,為最終全面回歸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1.2.3療效評估指標 (1)陽性與陰性癥狀(PANSS)量表[4]。包含30項7級評分條目:陽性癥狀量表7項,陰性癥狀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學癥狀量表16項,分值從1(無癥狀)到7(癥狀嚴重)癥狀嚴重性逐漸增加。由臨床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結合臨床檢查及知情人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評定,評定時間范圍為評定前1周內的全部信息。其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癥狀越明顯。(2)住院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 (SSPI) 量表[5]。包含12個條目,按0~4五級評分,0分為該功能缺乏,1分為需要人力協(xié)助,2分為該功能存在但需要監(jiān)督才能完成,3分能自行完成該項功能,4分為該功能始終保持良好。具有3項因子分別為:日常生活能力(含條目1~3);主動性和交往情況(含條目4~8);社會活動技能(含條目9~12),評定時間范圍為評定前1周內的全部信息。測量分值越高,說明社會功能狀況越完好。由經過系統(tǒng)培訓的6名醫(yī)生對兩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進行評定,Kappa=0.8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ANSS分值變化比較
表2 3個月后兩組PANSS各因子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
表3 3個月后對照組與觀察組SSPI各因子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
表4 3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SSPI各因子分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
2.1兩組PANSS得分比較 PANSS得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3個月PANSS總分、陽性癥狀因子分、陰性癥狀因子分、精神病理因子分與總分入組基線相比分值有所降低(P<0.05),而對照組的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通過3個月的干預,觀察組總分與各項因子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下降(P<0.05),見表2。
2.2觀察組與對照組SSPI得分比較 SSPI得分結果顯示,通過3個月干預,觀察組患者SSPI總分、日常生活能力因子分、主動性和社交因子分、社會技能因子分與基線相對比有顯著提升(P<0.05);對照組3個月與基線相對比提升不顯著(P>0.05),見表3。通過3個月的干預,觀察組總分與各項因子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提升(P<0.05),見表4。
精神分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由于高致殘率和復發(fā)率而得到研究者廣泛關注,患者多以感知覺、思維、情感不協(xié)調為主要癥狀表現[6]。其臨床癥狀雖經藥物治療可得較好控制[7],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預后功能不良[8]。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與臨床醫(yī)生已經意識到經常規(guī)治療后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陰性癥狀及認知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在社會功能上仍然存在嚴重缺陷,始終無法很好地進行社會活動[9]。通常一旦患病,患者學業(yè)、工作及社交功能受到嚴重影響[10],如何有效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回歸社會仍是臨床工作者共同面對的難題[11]。
在精神康復會所模式下,患者具備選擇的權利同時得到充分尊重與互動,在歐美國家,精神康復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適應功能有良好的恢復支持作用[12-13],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了會所康復治療的臨床價值。Masso等[14]的對照研究表明:會所內會員在參加完成為期6月的會所康復計劃后,對精神科藥物有更好的服藥依從性,住院時間大大縮短。 Yildiz 等[15]的對照研究表明:會所內會員在參加完成為期3~12個月的康復會所計劃后,精神病性陽性及陰性癥狀大大降低,同時具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好的社會功能,更好的情感處理能力及工作能力。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參與康復會所模式的患者在3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有顯著降低(P<0.05),這說明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患者精神病性癥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這與國外研究結果相一致。
在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用SSPI進行評定發(fā)現,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在總分和日常生活能力、主動性和交往、社會活動技能各因子上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尤其在主動性和交往這一因子上(t=-17.604,P=0.001),究其原因,與康復會所模式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選擇權具有關聯(lián),反映出了康復會所模式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社交功能的影響程度,康復會所模式在幫助患者恢復社會適應功能上有改善作用。我們發(fā)現會所康復模式為患者提供可選擇的環(huán)境和尊重關系有助于患者恢復社會功能,使得患者擁有更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本研究作為本領域初步研究,存在諸多問題如:樣本量少,研究時間短。但作為初步探究,可得出結論: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社會適應功能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該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社會功能,為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和家屬恢復社會功能提供選擇。
[1]Raeburn T,Schmied V,Hungerford C,et al.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How is recovery reflected in documentation?[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14,23(5):389-397.
[2]Schonebaum AD,Boyd JK,Dudek KJ.A comparison of competitive employment outcomes for the clubhouse and PACT models[J].Psychiatric Services,2006,57(10):1416-1420.
[3]洪玲,岳速萍,陳穎,等.精神康復會所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46(6):926-928.
[4]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等.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 (1):45-47.
[5]宋亞軍,張保利,李陽,等.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3,28(4):316-317.
[6]付雪梅,竹嬰,許云華,等.人性化護理管理措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22):132-135.
[7]J??skel?inen E,Juola P,Hirvonen N,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ecovery in Schizophrenia[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3,39(6):1296-306.
[8]Schmidt SJ,Mueller DR,Roder V.Social cognition as a mediator variable between neuro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empirical review and new result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1,37 Suppl 2:S41-54.
[9]陳遠嶺,溫亞平,劉家洪,等.康復工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CD].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4,4(6):36-40.
[10]付雪梅,竹嬰,許云華,等.人性化護理管理措施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22):132-135.
[11]龍少紅,王愛花,劉向來,等.社交技能訓練對出院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6,27(17):2920-2922.
[12]Raeburn T,Halcomb E,Walter G,et al.An overview of the clubhouse mode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J].Australasian Psychiatry Bulletin of Royal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2013,21(4):376-378.
[13]Biegel DE,Perniceduca F,Chang CW,et al.Family Social Networks and Recovery From Severe Mental Illness of Clubhouse Members[J].J Family Social Work,2013,16(4):274-296.
[14]Masso JD,Avi-Itzhak T,Obler DR.The clubhouse model:An outcome study on attendance,work attainment and status,and hospitalization recidivism[J].Work,2001,17(1):23-30.
[15]Yildiz M,Tural U,Kurdolu S,et al.An Experience of a Clubhouse run by Families and Volunteers for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J].Turkish J Psychiatry,2003,14(4):281-287.
楊健(1974-),副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精神康復、心理治療等的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8.039
R749.3
B
1671-8348(2017)28-3997-03
2017-04-18
2017-06-16)